尹宏飛 徐秀華
內容摘要 探討了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成果導向教學中取得的效果、解決了學生的持續改進效果不明顯、對學生的培養只注重按照要求或步驟去操作訓練,缺少“逆向設計,正向實施”等問題,結合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際進行成果導向課程設計,主要包括學生學習成果的設計與實踐研究、創設情境設計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評量的設計與實施及持續改進4個部分,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的課堂形式,使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
內容摘要 成果導向 計算機基礎課程 教學模式
1 引言
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以往多采用講授加案例模式或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從教師為主導的傳統課堂,逐步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進行轉變,但對學生的持續改進效果并不明顯,對學生的培養往往只重視按照要求或步驟去操作訓練,缺少“逆向設計,正向實施”。基于上述情況,課題組結合歷年教學研究經驗,在充分學習與研究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按照學院成果導向人才培養目標及核心能力及通識素質課程核心能力要求,確定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成果、構建課程體系、確定教學策略及參照評價,并按照成果導向閉合式循環結構進行持續改進。
成果導向教育強調如下4個問題: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按照這4個問題,結合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際進行成果導向課程設計,主要包括計算機基礎課程使學生獲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按照學習成果如何創設情境設計教學環節?如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如何使學生持續改進、不斷提高?
2 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生學習成果的設計與實踐研究
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生學習成果要基于基本素養養成構建,使學生熱愛祖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創新[1]。首先,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任課教師進行師德培訓、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黨的方針、政策,使思政理念融入每名教師,并且堅持每周進行一次學習、研討或總結教師的思想、言談舉止逐漸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又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肩負起國家責任和使命。其次,在課程設計中,將華為的創業史、我國量子計算機的成就、5G在我國的建設、密碼學界年輕人才王小云等案例引入課堂導讀中,讓每次的課都有一個榜樣、一種力量引導、激勵學生,使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于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再次,在課堂案例設計時將黨的方針路線、政策等作為學生制作、排版的基本素材,在課堂討論中引導學生從國家發展、民生福祉的角度出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維解決問題。如設計車站引導流程圖時,學生在討論時會重點注意如何方便旅客,在圖中會重點強調殘障人士可以使用的直梯位置、廁所位置、可充電及熱水的位置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維討論“校園貸”“校園替課”等的危害。通過這樣的任務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了解國家政策與方向,了解青年人擔負的歷史使命,進而指導學生走正確的人生路線。最后,在每次課的評量中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核標準,對課堂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生予以加分,引導學生注意細節,如桌椅、顯示器、鼠標、鍵盤的擺放、垃圾的分類處理等。同時開展以國家重大事件為主題的板報設計大賽,以賽促評,使學生面貌一新,每個人都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
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生的學習成果要基于大國工匠精神的培養構建,培養學生對工作和生產精益求精、持續專注的態度,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信念。首先,搭建教師持續發展、知識更新平臺,提升教師運用新技術、新理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通過教師的變化逐步影響學生,使學生熱愛學習。開放題庫服務器、定期開放實驗室,開展學生喜歡的計算機類第二課堂,使學生有持續訓練提升、持續學習及創新專研的環境。其次,在課堂中執行工作、生產體制,采取組長負責制,課前檢查計算機設備,課中積極研討,對作品不斷改進,學生爭做效果第一人、速度第一人,下課時,學生要擺齊設備,整潔環境,課后學生提升作品質量將獲得加分獎勵。再次,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檢驗,積極推進學生參加省考及國考認證。最后,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創新大賽,運用新技術、新理念解決問題,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評”的目的。
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生學習成果要基于未來工作崗位需求構建,使學生能夠應用信息化手段處理數據,能夠對數據進行分析與加工,能夠將信息技術與未來工作崗位相結合,為未來的工作及創業奠定信息化基礎。①到學生未來工作崗位進行調研,將學生在企業中要處理的文檔、表格、數據等進行收集整理,結合教育教學規律,構建課堂學生要完成的項目、任務;②構建網絡課堂,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學習需求,能夠靈活運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能夠按照網絡課程信息統計與個性分析及時修改學習計劃,糾正學習習慣;③按照我國未來發展規劃及企業未來10~20年發展規劃,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及手段引入課堂,使學生了解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工業機器人等,并結合新技術進行創意創新。最后,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學生完成作品后請企業專家或往屆畢業學生進行遠程點評,使學生的作品更加接近生產實際所需。
3 創設情境設計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
按照工作過程創設教學情境,網絡學習答題10 min,了解學生的理解及掌握情況,重點問題詳細講解、強化訓練,難點問題剖析研討、總結提升、按階段訓練,幫助學生解決知識點及技能點中遇到的問題。教師發布課堂任務,按照學生認知及發展規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探討解決,設計方案,按照SWOT等原則分析討論方案的優劣,分組討論、按組輔導、強化訓練、以強帶弱,幫助學生建立獨立的思考方式及思維模式。評價環節按照評量要求,學生展示,教師點評,組內自評加組間互評方式進行系統及綜合的評價。總結環節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流程圖等,使學生構建學習框架,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規律。
4 評量的設計與實施
按照分層次評價原則及學生可持續發展原則構建評量表,包括信息技術應用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量、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評量、學生素養和工作素養養成的評量。每一次評量要有內容、有標準,每名學生都有一個長期的評量表,評量分數是與自己上次的表現作對比評價,而不是與其他同學作對比。
5 持續改進
要想學生持續改進,教師首先要持續改進,不僅要持續改進教學方法、學法指導、學習成果的設計、評量方法等,還要按照國家的發展、戰略部署持續改進,按照學院及素質課的核心能力需要進行改進,按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規律持續改進。學生要按照知識、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在整個學習、研討、展示、評價、反饋和總結環節中持續改進,激發自身的愛國情操、工匠精神、學習熱情及獲得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學生成績、大賽成績、第三方評價成績及對學生性格特點的分析統計,逐步優化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環節、評量方法,為下一輪成果的設計及達成提供依據,進一步促進課程建設及課程改革。
綜上所述,成果導向教學模式是以學習者的學習成果為著力點,整個課程的教學環節、教學資源、評量方式均為了學生學習成果的最終達成,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理念,按照自上而下的設計原則為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提供了依據,明確了學生的發展方向、達成的目標,促進了學生知識、能力及素養的提升。
(第一作者作者系黑龍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副教授)
(本文由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教育科學研究A類重點課題《成果導向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與研究——以黑龍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三門課程為例》(交教研1801-46)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成果導向理念(OBE)[J].中國高等教育,2014(1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