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建華 李 娜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18年秋季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進修班,北京 100872
災難報道,也就是災難新聞,是指對因自然原因或人為原因引起的災難性事件而造成人員傷亡、社會動蕩、財產(chǎn)損失的報道。災難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災難和人為性災難兩大類。由于災難性事件具有突發(fā)性、重大性、破壞性和反常性等特點,從而引起了政府、媒體和受眾的高度關注。
從2001年9月11日發(fā)生在美國紐約的“9·11”恐怖主義事件,到2008年5月12日發(fā)生在我國的汶川大地震,再到2019年3月10日的埃塞俄比亞航空失事事件,可以說,災難性事件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地發(fā)生,只是破壞程度和范圍大小有所不同。而在災難新聞報道中,新聞媒體作為公眾和政府之間的橋梁,不僅是公眾了解信息的平臺,更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既要及時地把災情事實傳達給受眾,也要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啟發(fā)受眾,提升新聞傳播的價值。
2019年10月23日,英國警方在英格蘭東南部埃塞克斯郡一工業(yè)園區(qū)內的一輛集裝箱貨車里發(fā)現(xiàn)39具遺體,這起貨車慘案隨即震驚世界,引起全球媒體關注。然而,西方媒體起初在報道這起貨車慘案時,并沒有真正地、深層次地去分析和報道此次事件因何而起,也沒有在報道中遵守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對遇難者給予人文關懷,而是捕風捉影去報道,還有意把意識形態(tài)及偏見加入到報道當中,肆意抹黑中國。而我國部分媒體為了追求時效、吸引眼球,也沒有及時核實信息的準確性,就盲目轉發(fā)西方媒體的相關報道,混淆視聽,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2019年8月10日,第9號超強臺風“利奇馬”在我國浙江沿海登陸,不僅造成至少56人死亡,還給沿海省市造成了嚴重的財產(chǎn)損失。面對近年以來最強臺風,新華社及時啟動應急報道響應機制,前后方聯(lián)動、密切配合、精心策劃,及時發(fā)布災情動態(tài)權威信息,綜合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全景呈現(xiàn)臺風災害現(xiàn)場,深入挖掘各地各界齊心協(xié)力抗災救援的溫暖故事。《古城洪災 八方馳援——洪水災害下的浙 江臨海現(xiàn)場目擊》《風利雨奇馬橫 救災眾志成城——超強臺風“利奇馬”登陸浙江后一線直擊》報道及時、立體化呈現(xiàn)一線災情。“現(xiàn)場云”直播報道《直擊超強臺風“利奇馬”》點面結合、細節(jié)豐富,直擊受眾關切點。《記者手記:追風“利奇馬”一座城市的溫暖與力量》《致敬!臺風中,81歲老人跪著測蒸發(fā),讓人動容》《狂風暴雨,總有人用盡全力默默保護你》等報道挖掘搶險救災中溫情故事和人性光輝,在重大災難報道中傳遞出強大正能量。
這兩起災難事件一個是社會性災難,一個是自然性災難,但它倆都因事件的突發(fā)性、重大性,成為媒體報道和受眾關注的焦點。
通過對上述兩個災難性事件報道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同屬災難新聞,報道效果卻有很大差別,這說明一些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沒有找準位置并正確地體現(xiàn)人文關懷意識,以至于在社會上引起了負面影響。這也說明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必須重視人文關懷,把“以人為本”理念放在報道首要位置,而不能只一味追求傳播效果。
人文主義思想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大的人文主義者”的唐君毅認為“人文的思想”即指對于人性、人倫、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歷史之存在與其價值,愿意全幅加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略,更決不加以抹余曲解,以免人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①人文關懷是人文主義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它的核心內容,指人們在做事時要體現(xiàn)出人性化。新聞報道中要注重人文關懷,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尤其要注重人文關懷貫穿整個新聞報道始終。
在災難新聞中,無論是國際災難報道,還是國內災難報道,我國媒體都要有人文關懷意識,報道要體現(xiàn)人性化,體現(xiàn)人性美。筆者主要從媒體、受眾、社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媒體
在我國,媒體被認為是黨的事業(yè)的一部分,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黨和人民聯(lián)系溝通的橋梁,所以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要為受眾服務,第一時間向受眾傳達有關災情信息,對一些信息進行解疑釋惑,滿足受眾在信息上的需求;第二,要為受災群眾服務,及時反映他們目前所處的困境,幫助他們解決所面臨的困難,減輕他們的身體和心理負擔,讓他們能迅速走出災難的陰影,幫助他們恢復正常生產(chǎn)生活;第三,要積極宣傳在抗災救災過程中,不同崗位的人員所表現(xiàn)出的高尚品質和寶貴精神;通過不同報道手段把從反映受災者的無助、凄苦等的表面層面上升到精神道德層面,這種人性化的報道,既能引起社會各界對受災群眾的同情和關注,也能使受災群眾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勵,弘揚社會正能量,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
2.受眾
媒體在報道新聞時,它所傳播的對象是受眾。在融媒體時代,受眾在接受信息時,并不是被動的,他們會根據(jù)自身需要進行選擇、判斷,甚至進行二次傳播,這要求媒體的新聞報道必須真實,能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這是最基本的底線;同時,媒體在對新聞事實的評判、解釋中還要顧及受眾的立場和想法,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通過受眾的互動反饋及時調整媒體的報道計劃,使媒體能夠以更加合理正確的方式進行報道,這樣才會避免受眾對媒體報道的新聞產(chǎn)生排斥和逆反心理,獲得受眾的認可,所以對受眾的了解和尊重是媒體在報道新聞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3.社會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需求已基本能得到滿足,但精神需求還有很大空間。媒體在傳播精神文化方面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報道災難新聞時,人們之間的互助、關愛、同情是到處可見的,媒體的報道職責之一就是將平凡人物中的不平凡行為所體現(xiàn)出的這些寶貴精神品質和人間真情傳播給受眾,進而營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充滿正能量的社會氛圍。此外,人類進入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后,世界各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已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地球村”,這就要求我國媒體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要拓寬報道視野,時刻關注和報道世界任何角落發(fā)生的災難事件,并且也應在報道中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
從上述的解釋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媒體在災難報道中重視人文關懷是必要的,這也說明報道中體現(xiàn)人性化和“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責和報道原則。那么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又發(fā)揮著哪些作用呢?
在新聞報道中,媒體的主要報道對象是人,報道客體也是人,所以在災難新聞中,無論是國際災難報道,還是國內災難報道,我國媒體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要始終注意突出對人的關注,體現(xiàn)人性化,體現(xiàn)人性美。
1.是對受災者生命、生存權的尊重,以及對遇難者家屬的理解和同情
在災難報道中,新聞的報道對象是受災者,他們的生命因自然或人為原因受到威脅。作為媒體,應該理解他們的處境,及時報道他們目前的生存狀況,呼吁全社會甚至全世界對這個受災群體的關注,共同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重建生活家園。這是媒體在災難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應有之義。
2.是對受眾知情權的尊重
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不僅體現(xiàn)在報道對象上,還體現(xiàn)在傳播對象上。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在把災區(qū)的最新狀況及時傳達給受眾,滿足受眾第一時間獲取信息的同時,也要顧及受眾的心理需求(包括受眾內在需要的而自身還沒有察覺的內容),不能過分渲染、夸大事實真相,片面、過多地報道恐怖和血腥的場景,讓受眾心理感覺不適,帶偏社會輿論。
3.是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基本職責的體現(xiàn)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客觀、準確地把災區(qū)情況和政府的救災措施傳達給受眾,讓受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災區(qū)的信息是媒體進行報道時的基本義務,但要注重對新聞報道適度效的準確把握。由于災難報道往往會涉及一些不適宜傳播的內容,包括個人隱私、畫面血腥等等,這就要求媒體在進行災難報道時,要注意始終突出對人的關注。比如:電視報道中的有關災情畫面,如果不適合展現(xiàn)的畫面,能避開的則避開,避不開的就應該打馬賽克。媒體還應發(fā)揮深度調查報道的特點,通過一定時間的報道和采訪積累,全面去展現(xiàn)和還原事實,讓社會能詳細了解災情發(fā)生的來龍去脈。
媒體在報道中的被采訪者大都為受災者,在采訪時要處理好與采訪對象的關系,要以同情的眼光去看待受災者,保護好受災者的隱私,媒體不能因追求報道效果而傷害受災者的感情,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媒體在報道災區(qū)情況的同時,也要做好輿論引導,充分運用自身的優(yōu)勢來分析解釋當前的狀況,配合政府進行災后救援和災后重建工作,把公眾的行動引導到政府的措施軌道上,減輕受眾和受害者的心理壓力,避免發(fā)生社會恐慌,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人心安定;要從報道中挖掘具有人情味的新聞,在心理上拉近受眾和受災者的感情距離。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社會已然進入大數(shù)據(jù)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時效性在新聞報道中越發(fā)變得重要,有的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只顧追求獨家性、轟動性,卻沒有更深層次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災難報道,使該報道更符合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報道方式更加人性化、理性化。
1.部分媒體工作者對災難報道一味追求時效性,真實性和準確性意識不夠
當重大事件或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新聞工作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去搶發(fā)新聞,希望能在時效上占領先機,但正由于這種心理的存在,使得部分媒體會顧此失彼,忽略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盲目轉發(fā),這不僅會制造社會恐慌,還會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2.報道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1)對于突發(fā)性的災難新聞,媒體只抓住事件的突發(fā)性、刺激性等特點,為追求報道效果,過多的報道人員傷亡等場面,使受眾看后產(chǎn)生恐懼感,這不但會造成受眾的不適感,也表明我國一些媒體工作者基本道德素養(yǎng)有待提升,報道方法存在缺陷。
(2)在災難報道中,采訪受災者或遇難者家屬也是重要一環(huán),但許多媒體為了能在第一時間報道新聞,在受災者還處在心靈極度脆弱的狀態(tài)或遇難者家屬還沉浸在喪失親人的悲痛的情況下,不顧他們的感受就刨根問底的對他們進行采訪,對他們的生理或心理健康造成極大傷害。在一些交通事故報道中,部分媒體會放大遇難者家屬痛哭畫面,不顧家屬的心理感受就貿然對其進行采訪,這無疑會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
(3)報道時要清楚報道對象是誰,避免主體錯位。在災難事故報道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紙質媒體的配圖會把重點放在領導干部關心受災者上,突出領導干部形象,把受災者放在次要地位,這種報道宣傳不僅沒有起到正面作用,可能還會影響媒體甚至政府的形象,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會。
3.報道手段上缺乏一定的靈活性
媒體在報道中體現(xiàn)人性化,也表現(xiàn)在為受眾服務上,讓受眾能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我國許多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尤其是對于國外的災難報道,大多是翻譯國外稿件,這實際上就是把國外視角當作國內視角傳遞給受眾,把新聞報道的主導權和議題設置權從自己的手中轉移到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媒體手中,這也必然會喪失自己的立場,造成“失語”狀態(tài)。
1.認清災難新聞的性質,制定出各種災難報道預案
對于突發(fā)的災難性事件,媒體應有快速的報道機制,能夠在短時間內把災區(qū)狀況客觀、真實地告知于受眾。災難性事件一般都是突發(fā)性的,含有強烈的新聞價值,受眾對此類新聞也是比較感興趣的,所以媒體對災難性事件應提前做一些劃分和歸類,制定出相應的報道預案。這些預案以受眾信息需求為出發(fā)點,根據(jù)受眾的信息傾向來安排和組織相關報道。
2.新聞工作者要有基本的人文關懷意識,提高思想和業(yè)務素質,并把這種意識融入到報道中
災難性事件的破壞性是比較大的,媒體對災難的現(xiàn)場、傷亡情況,最好是概述核心信息,避免過于細節(jié)描寫,在報道中要體現(xiàn)對受災者的同情(這里是指道義上的同情,但在報道上要客觀敘述),時刻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采訪時還要尊重和理解他們的感情,把握好被采訪者的心理因素,不能為完成報道任務而給受眾在物質和精神上造成傷害。此外,新聞工作者平時應注重相關職業(yè)培訓,尤其是對于災難報道的業(yè)務培訓,通過培訓和實踐的結合,總結報道經(jīng)驗,以便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業(yè)務素質。
3.注重信息發(fā)布和輿論引導相結合,做好受眾防災、抵災工作,避免造成社會混亂
在災難報道中,媒體還有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引導社會輿論,一方面,防止各種不實信息的傳播,減輕受眾心理承受的壓力,幫助受災者恢復正常生活,以減緩災難性事件引發(fā)的負面效應。另一方面,媒體還應及時教導受眾如何進行防災、抵災,從中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提高受眾的抗災意識,增強新聞的傳播價值。
4.改進和提高報道手段、方法,注重以人性化的方式進行報道
首先,在融媒體時代,不同類型媒體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應盡量避免新聞的表面化、庸俗化和娛樂化,但有些媒體往往只注重表現(xiàn)受災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現(xiàn)狀,卻忽視了對人性真、善、美的挖掘和精神層面的弘揚。
其實,在災難報道中,深層次挖掘災難性事件中受災群體與惡劣生存環(huán)境斗爭的頑強精神以及他們人性中的崇高品質,這既是在精神上對他們的鼓勵和支持,也可以通過新聞報道所具備的啟發(fā)、教育作用來弘揚社會正能量。
最后,災難事件出現(xiàn)后,救災、減災及災后恢復工作都會進行,尤其是災后恢復工作會持續(xù)很長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媒體的關注點不僅僅是救災過程,更要關注災區(qū)的災后重建等情況,并適時進行回訪報道,通過一段時間關注和跟蹤報道,不僅可以留下寶貴的報道資料和歷史材料,也為日后相關報道提供經(jīng)驗教訓,從這個層面上講也是有意義的。
5.對災難性事件的報道要辨證的看待和處理
災難性報道要注意“搶”和“壓”的關系。所謂“搶”和“壓”,就是報道時間距離新聞事件發(fā)生時間的遠近而言的。一般來說,報道時間距離新聞事件發(fā)生時間越短,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這并不是惟一的做法,有的報道出于利害關系的考慮,有意將報道的時間推后。②由于災難新聞也含有消極作用,所以在報道時應以真實、準確為前提,在報道內容核實準確無誤后再進行發(fā)布,避免出現(xiàn)報道失實或引起社會混亂,這就要求媒體把握好客觀條件、受眾心理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時間節(jié)點進行報道,既能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也可以起到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人心安定的作用。
進入融媒體時代,新聞媒體的報道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采集信息能力也有了較大提升,但在報道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應該是其始終遵循的原則,因為新聞的主體是人(報道對象),客體也是人(受眾),所以不管媒體再如何發(fā)展進步,報道手段如何多樣化,在災難報道中都應突出人文關懷,它要求媒體不僅要讓公眾關注災難事件本身,也要關注受災者的命運,關注災難事件中所體現(xiàn)出的人間真情和人性美。總之,災難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社會進步應體現(xiàn)的一面。在災難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就是要把這種意識貫穿到媒體報道的整個過程中,把它作為媒體工作者所應遵守的基本原則;以人性化的方式進行災難報道,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和引導人們以正確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注釋:
①趙陽.“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媒體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世界,2015(7):259.
②鄭興東,陳仁鳳,蔡雯.報紙編輯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