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展虹 班宇威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自我孤立是從孤獨感中分離出來的維度,心理學上對孤獨感的研究大致分為精神分析派和人本主義學派。其中人本主義學派在孤獨感上的研究更為廣泛。實際上自我孤立這種心理狀態用現代通俗語言描述就是“宅狀態”。新一代“00后”在信息化發展迅速、互聯網廣泛普及的環境中長大,近年來開始正式步入大學校園,其中出現了許多“宅男”“宅女”。本文結合“0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人本主義視角下對自我孤立感現象進行分析,分層總結出“00后”高校大學生自我孤立感的內容維度,最后從心理學視角總結“00后”自我孤立的心理特征。
“00”后生長環境處于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每天接受大量多元復雜的信息,并且經常利用網絡來進行娛樂、學習、了解世界發展動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29億,網絡普及率高達59.6%。①而新一代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遠超于想象,以至于出現“手機依賴癥”“網絡成癮”等新興詞匯。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講,他們更喜歡便利的東西,于是不愿意采用傳統的方式出門進行購物和吃飯等活動,而是以網購和點外賣等不需要出門、不需要與人接觸的方式來解決各類生活問題。網絡依賴為“00后”不愿出門社交和學習帶來了一定的環境影響。
如今“00后”離家步入大學校園,心理學家將青少年開始擺脫父母走向獨立人這段時期稱為心理斷乳期,在這段時期,學生生理上趨于成熟,但在心理上還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成熟。作為學生,他們多數沒有經濟來源,而心理上急于尋求獨立感,開始割裂對父母的依賴,擺脫父母的監控,在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又期望父母給予支持安慰,這種矛盾感給他們人際帶來不少的影響。在這段時期,“00后”可能會存在刻意疏遠父母的行為,并且更加注重自我價值感,渴望獨立。
“00后”處于經濟飛速發展時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擁有舒適安逸的成長環境,且屬于計劃生育政策實施期間,多數“00后”為獨生子女,作為家庭的中心,父母給予了過多的重視和關愛,這樣就使得他們缺少面對困難時的心理承受能力。統計顯示,“00后”參加課外補習班的時間是“90后”的3倍,可見“00后”在學業上壓力在增大。社會以及家庭對“00”后的關注和期待反增加了他們成長中的壓力。
自我孤立是一種自己選擇地、主動地將自己與其他人以及社會之間隔絕起來的狀態。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動例如學習、生活,多數情況下選擇不出門自己一個人呆著。形成自我孤立指的并不是幾天,一周的,而是長期保持這種狀態。從概念上看,與日本社會學家中森明夫提出的“繭居族”相似。在日本,極端的自我孤立可以達到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足不出戶的程度。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的數據顯示,這樣的繭居族在日本已超過了一百萬人。
人本主義心理學起源于20世紀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個人價值,重視人格發展,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最早Robert將孤獨感定義為“個體在群體生活中,人際交往的渴望和現實交往水平產生了差距,對自己人際關系感覺到不滿時的主觀心理體驗或感受。”同時將孤獨感分為情感孤獨和社會孤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歐文·雅洛姆對孤獨感的概括最為全面,他將孤獨分為三類:存在孤獨、人際孤獨、心理孤離。②他將自我孤立定義為自身在人格發展以及個性等內部的分隔,一般表現為沒有完整地展現和接納自己,從而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與他人長期疏離的狀態。
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孤立并不僅僅等同于獨立居住,獨居通常是內心有獨處的需求,但基本不會有主動遠離社交的傾向。自我孤立雖然是從孤獨感中分流出的概念,但并不等同于孤獨。研究發現,孤獨和自我孤立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Matthews等人發現主觀上的孤獨感和客觀上自我孤立的行為并不一定會同時發生,也就是說具有自我孤立的人也可能具有良好的社交人際關系。
從人本主義視角下對自我孤立概念分析,可將自我孤立從社會關系、持續時長和情緒體驗三個維度進行研究。本研究維度劃分借鑒Rasch型孤獨量表和UCLA孤獨量表(第三版,1988),Rasch型孤獨量表中將孤獨分成三維:強度、時程、情緒特征。UCLA是最早也是最廣的應用于測量孤獨感的,UCLA主要是特質量表,對孤獨特質與狀態的區分促使研究人員編制其它量表。本量表中社會關系包含傾訴對象、社交能力方面,情緒體驗從自我價值感、沮喪感、疏離感方面結合UCLA量表項目設計問題。
本文使用問卷法,將自我孤立分為三個維度,共形成13個項目,將問卷題目隨機排列,采用5點記分制,5為完全符合,1為完全不符合,對正式樣本進行施測。在大學生人群中采用隨機抽樣,共收回332份有效問卷,其中“00后”占63%,“90后”大四學生占37%。用SPSS16.0進行分析,量表的信度系數值為0.781,說明本研究數據信度質量良好。
根據數據調查顯示,“00后”自我孤立的總體平均分為2.83,說明“00”后自我孤立處于中等水平狀態。71%的“00后”大學生表示有很多空閑時間更愿意選擇獨處或宅在某一個地點,超過了一半人數。用“00后”實驗組和“90后”對照組作差異分析,發現在自我孤立的總體指數上并沒有明顯差異。但在時程這一維度上,存在明顯差異,說明“00后”比“90后”在自我獨處上要花更多的時間。
用“00后”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研究社會關系分別和總分項之間的相關關系,使用Pearson相關系數去表示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具體分析可得社會關系和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839,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社會關系和總分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中在“00后”群體中“迫切需要一位好朋友”平均得分最高,說明在社會關系中缺少人際支持系統是形成自我孤立的重要原因。
用“00后”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情緒體驗和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902,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此說明情緒體驗和我孤立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在“00后”大學生中情緒體驗中的價值感與自我孤立不存在明顯差異,說明在自我孤立感狀態下不一定會喪失自我價值感。在情緒體驗中平均得分最高的題目為“我常常感受到恐懼與沮喪,壓力比較大”。
調查發現情緒體驗中的價值感與自我孤立不存在相關性差異,說明在自我孤立感狀態下不一定會喪失自我價值感。“00后”生活在信息化時代,通過網絡擴展自己的視野,從網絡上接收到不少信息。其中有一部分自我孤立是來源于自我欣賞,例如有些人喜歡自拍,這是自我肯定、自我欣賞的一種表現。如今市場上出現了不少的美顏軟件,用戶都偏向于低齡。這種形式的活動有可能會導致不愿溝通,掩蓋真實的自我,從而給外界營造一種美好、令人羨慕的假象,促使“00后”更愿意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營造的虛擬世界里孤芳自賞。“00后”大學生推崇獨特文化,認為獨特是個性的展示。調查發現獨立性與自我孤立具有相關性,實際上自我孤立不代表弱勢,相反弱勢人群通常是渴望羊群效應的,他們通常依靠群體的力量生活下去。就像是森林中較為強大的肉食動物多數性格都是比較孤僻的。從個體角度看,“00后”自我孤立的表現開始豐富起來,他們較為注重個性,尊重個人價值。
自我孤立與社會關系和情緒體驗之間存在相關性聯結。調查發現處于自我孤立狀態對“00后”大學生社會關系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在長期自我孤立的狀態下,他們已經形成自己的舒適圈,想要主動去尋求新的社交對他們來說并不容易。他們既渴望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花費時間精力去開始維系一段關系,這兩種力量長期下來就會形成內心沖突,慢慢影響他們的情緒體驗,以至于感覺到壓力感和沮喪感。
上述提到自我孤立其實是自己主動選擇的一種狀態,而為什么會選擇自我孤立狀態,是受外界與自我相互作用的影響。“00后”生活所處的環境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價值觀,但是其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是自己最終主動選擇的結果。實際上,短暫的獨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對于內向者和高敏感的人來說,獨處是補充他們的動力和能量的重要途經。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個人性格特質對自己的社交方式進行一定的調整,而適當的自我獨處是需要的。
在人本主義視角下剖析自我孤立概念,將自我孤立分為社會關系、時程、情緒體驗三個維度對“00后”大學生群體進行調查。發現“00后“大學生與“90后”大學生在自我孤立總體分數上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00后”大學生群體在自我孤立程度上處于中等水平。中等以下水平程度的自我孤立不會影響大學生自我價值觀,短暫的獨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管理情緒,但長期的自我孤立會影響現代大學生的社會聯結和情緒體驗。
注釋:
①秦洪慶,楊晨,王樂昌.“00后”大學生心理行為特征及其引導策略[J].科技風,2019(31):204+210.
②于鳳花.人本主義關于孤獨感的理論探討[A].華中科技大學.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華中科技大學:美國科研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