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華 (運城學院美術與工藝設計系,山西 運城 044000)
運城鹽池位于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南部,其地域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魅力獨特。作為華夏文明的搖籃,鹽池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9年,運城市政府向國家文物局提出鹽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議題,得到國家文物局的肯定。此后,運城市政府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開展前期相關的準備工作。保護并利用好鹽池,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傳承發展鹽池地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推動運城市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
禁墻帶狀公園設計研究,基于運城鹽池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期望能為保護和利用鹽池提供參考和借鑒。
運城鹽池禁墻是為了防止盜鹽走私、保障豐厚的鹽利,防洪防旱、保證鹽池的正常生產以及管理鹽工的方便,歷代王朝在鹽池一周修筑的防護工事。
遠在唐代的時候就在運城鹽池一周修筑了“壕籬”,由水溝、矮墻、荊棘、籬笆等圍合而成。這就是禁墻的雛形,規模還不是很大,顯得很簡陋。
到了宋代,在“壕籬”的基礎上加筑為“攔馬短墻”。盡管它還是屬于矮墻一類的防護結構,但是規模顯然要比“壕籬”大多了,能夠比較有效地圍護運城鹽池了。在環繞鹽池一周的“攔馬短墻”上分別在東西方向各開一門,以方便進出鹽池。
明代進行了2次大規模的修建,使得集防盜和防汛功能為一體的禁墻得以完整的建成。
第一次是在明憲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由當時的巡鹽御史王臣主持修建。首先,堵塞“攔馬短墻”東西兩個方向上的禁門,重新開設一個進出運城鹽池的中門。其次,在“攔馬短墻”的外圍,修建禁垣一周,總長度約為60km,隨著地勢高低,蜿蜒起伏。修建好的禁垣高度約為4m,底厚4m左右,頂寬約2.5m,為夯土結構,并且在禁垣底部開設水眼多處,分布于不同的地段。第三,在禁垣之外修建馬道,以方便交通運輸往來。第四,在馬道之外開挖隍塹,即城壕、護城河,以用來蓄積客水,即雨水、洪水,隍塹的深度和寬度均為3.5m左右。隍塹之外,則是灘地、堤堰。第五,在禁垣內修筑護寶長堤,即防洪堤,堤上開設水閘2處,并設閘夫專門負責水閘的啟閉。這樣,每當遇到天旱鹽池生產缺水時,就可以通過禁垣底部的水眼,將隍塹里的積水引入鹽池。最后,在禁垣內外為巡邏稽查的士兵修建住所,以防止盜鹽走私,方便管理鹽工。
第一次禁墻修建工程浩大,歷時3年才得以完工。禁墻建成之后,完全將運城鹽池禁錮了起來,環繞鹽池一周,只有一個中禁門可以出入,非常不方便。于是,到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由當時的巡鹽御史吳珍向朝廷申請,重新開設東西二門。這樣,在環繞鹽池一周的禁墻上就開設了3道大門,按照它們的方位分別稱為東禁門、中禁門、西禁門。東禁門距離安邑2.5km左右,又名育寶門;中禁門在在鹽池北邊,與運城相對,又名祐寶門;西禁門距離解州5km左右,又名成寶門。也就是按照鹽池的東、中、西3個鹽場,分別開設東、中、西3個禁門,以方便就近出入。
第二次是在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也就是第一次大規模的施工興建之后40多年,禁墻遭到自然與人為的破壞,存在一定的塌毀。當時的巡鹽御史熊蘭征調民夫三萬多人,耗時半年對禁墻進行修整加固。完工之后禁墻厚度達到5m左右,高度達到7m以上。隍塹也分別挖深加寬到5m左右。同時,分別在3個禁門上修建了城樓,在禁垣內外為巡邏稽查的士兵修建住所增加到60個。這樣使禁墻、馬道、隍塹等為一體的運城鹽池防護工事更加鞏固、雄偉、壯觀。
經過明代兩次大興土木之后,確立了禁墻的形制,此后再也沒有較大的擴建工程。
由于禁墻主要是用泥土筑成,難免會遭到自然與人為的破壞,所以此后每年都會進行“歲修”。清代前期,朝廷每年都會撥付歲修銀兩,對禁墻進行修整維護。到了清代末期,內憂外患,府庫空虛,鹽政腐敗,對禁墻的修整維護已經再無力進行,禁墻從此開始塌毀。
民國時期,長期軍閥混戰,日寇入侵,加快了禁墻的毀壞速度。到運城解放,禁墻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20世紀50年代以后,歷經數千年的開采,運城鹽池的鹵水淡化,食鹽生產能力急速下降。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海鹽、井鹽的生產和運輸成本降低,鹽池逐漸退出了食鹽生產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以芒硝為主的無機鹽開發。禁墻也不再發揮其作用,失去修整維護的意義。此后,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禁墻進一步遭到破壞,只剩下殘垣斷壁。
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禁墻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2004年,禁墻被評為山西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禁墻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禁墻東禁門(育寶門)、中禁門(祐寶門)、西禁門(成寶門)開始復建。
通過對運城鹽池禁墻的實地考察調研,確定禁墻帶狀公園選址于東禁門至中禁門之間,東西長約6km、南北寬約500m的區段,禁墻所在鹽池北坡上下高度差20余米。該區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人文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此外,該區段緊鄰城市繁華區、人口密集,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矛盾尖銳突出。
交通條件:東西向有鹽池濱湖路、紅旗街,南北向有鹽池跨湖大道、學苑路,兩縱兩橫,將禁墻帶狀公園東西南北聯通,交通便利、停車便捷。

項目選址
人文資源:自東向西依次排列分布著東禁門、鹽湖園、鹽化四廠、池神廟、中禁門等人文景觀,禁墻遺址遺跡貫穿其中。
自然環境:站在鹽池北坡之上,居高臨下、極目遠眺,鹽池風光盡收眼底。
存在的問題:開荒取土、私搭亂建、垃圾傾倒、污水排放等方式毀壞殘存的禁墻。
通過對運城鹽池地域文化的梳理、對禁墻的實地考察調研、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及相關案例的分析,確定禁墻帶狀公園設計的理念為:
收藏保護、陳列展示關于運城鹽池的文物和史料,全面系統地介紹鹽池地域文化,科學地展現鹽池地域文化的豐富內涵,更好地傳承發展鹽池地域文化,高標準地構建鹽運之城的形象。
通過對運城鹽池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分析,對其進行總結和歸納,可以將禁墻帶狀公園自東向西劃分為“盬鹽春秋”、“墾畦澆曬”、“文明之源”、“國之大寶”、“文化瑰寶”、“鹽運之城”6個區塊。
“盬鹽春秋”區塊,從生產、運輸、銷售、管理等方面介紹運城鹽池的歷史沿革。
“墾畦澆曬”區塊,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步產鹽法”制鹽技藝為核心,介紹運城鹽池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發展、生產工具、生產專用術語、“老和尚”生產組織管理制度、池神崇拜等生產習俗。
“文明之源”區塊,介紹鹽的概念、種類、產地分布、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其作用等內容。
“國之大寶”區塊,即工業遺產觀光區,以山西焦煤集團子公司運城鹽化集團控股的南風化工集團“退城入園”整體搬遷后遺留下來的生產基地為依托,介紹運城鹽池的自然資源及開發利用情況。
“文化瑰寶”區塊,以池神廟為依托,從歷史文物、歷史建筑、文學作品、民俗等方面介紹關于運城鹽池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鹽運之城”區塊,以中禁門為依托,介紹因鹽而立的鹽務專城——運城的建城史及城市發展現狀。

功能分區
運城鹽池禁墻帶狀公園自東向西設計東禁門、虞坂古鹽道、劉茅古鹽道、鹽湖園、鹽山、池神廟、中禁門等主要景觀節點。

景觀節點
3.4.1 東禁門
東禁門位于運城市鹽湖區紅旗東街山水華都小區東側,坐南朝北,兩側城臺與墻體連接,東西基址寬度約19m,頂部寬度約13m,南北墻址深度約10.5m,頂部深度約7.2m;城門洞北高南低,北高約7.3m,南高約8.7m;城門洞口路面呈一緩坡,南北高差約1.4m,殘寬4.8m。東禁門是禁墻3座城門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夯士城臺保存較為完整,原門樓已塌毀,東西兩側依地勢地貌修筑禁墻,形成矩形甕城,兩側禁墻與夯土城臺相接,東西走勢,厚度約11.6m,高度與夯土城臺相同,北高約6.5m,南高約8m。
3.4.2 虞坂古鹽道
虞坂古鹽道位于運城市鹽湖區東郭鎮與平陸縣張店鎮交界的中條山北麓,始鑿于西周初期,全長約8km。虞坂古鹽道是古代人為了販運鹽池所生產的食鹽而開辟出的一條山道,成語故事伯樂相馬、唇亡齒寒、假虞伐虢等皆出于此,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在運城鹽池禁墻帶狀公園設計中,可以將虞坂古鹽道微縮于鹽池北坡之上,激發人們前往實地探索的興趣。
3.4.3 劉茅古鹽道
劉茅古鹽道,亦稱堡溝古鹽道,即古籍中記載的車輞路,是虞坂古鹽道的姊妹路,深嵌在位于中條山腹地的車輞峪中。劉茅古鹽道以運城鹽池南岸的蚩尤村為起點,過中條山入平陸后分為2條線從不同渡口過黃河抵達陜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一條線從蚩尤村經劉家窯、牛家院、柏樹嶺、上牛村、下牛村、大坪頭村、風泉口、圣人澗(平陸縣城新址)至茅津渡過黃河抵達陜州會興鎮。另一條線從蚩尤村經劉家窯、牛家院、韭菜園、雞灣、上村、馬村、平陸縣城舊址至太陽渡過黃河抵達陜州。
在運城鹽池禁墻帶狀公園設計中,可以將劉茅古鹽道微縮于鹽池北坡之上,激發人們前往實地探索的興趣。
3.4.4 鹽湖園
鹽湖園位于運城市鹽湖區學苑路南端與濱湖路交匯處,占地2.28萬㎡(合2.28h㎡),南北落差20余米。鹽湖園所處位置是城市與鹽池的交界處,站在園內制高點攬漪閣上登高望遠,鹽池美景盡收眼底,“一面湖山三面路,半園歌舞滿園春”的意境油然而生。
3.4.5 鹽山
鹽山位于鹽湖園與池神廟之間的鹽化四廠,是由運城鹽池中采集的無機鹽堆積而成,像雪山一樣高高聳立,白茫茫一片蔚為壯觀。在禁墻帶狀公園設計中,可以打造鹽山景觀節點,讓游客體驗攀爬鹽山、登高望遠以及滑鹽的樂趣。

“鹽山”景觀節點意向圖
3.4.6 池神廟
池神廟坐落于運城鹽池北岸的臥云崗上,坐北朝南、南低北高,仰山面水、氣勢雄偉。海光樓、奏衍樓、三大殿由南向北、從低到高、嚴整地排列于南北中軸線上,官廳、商廳沿中軸線東西對稱。其地形及建筑布局猶如“金龜探?!保w現了我國傳統的風水思想和建筑理念。
3.4.7 中禁門
中禁門位于運城市鹽湖區解放路南端,與池神廟一條鐵路之隔。中禁門城臺東西底寬51m,南北底深32m,頂寬48.23m,頂深29.23m,總高度為12.36m,內部空間為兩層展廳,其上有城門樓一座。城門樓是根據歷史圖像明萬歷年間巡鹽御史吳楷所繪制的“河東鹽池之圖”中的建筑形象而設計建造的木樓閣,二層重檐歇山頂,周插回廊,高高地矗立于城臺之上,體現了明代河東地區的建筑風貌。禁墻位于城臺東西兩側,底寬為12m,頂寬9.2m,高度為10m,總長度約134m,平面略呈弧形,內部分為兩層作為展廳。
以學苑路、解放路為主要縱向交通流線,供車輛及行人通行,聯系運城鹽池禁墻帶狀公園的上下空間。以濱湖路、紅旗街為主要橫向交通流線,供車輛及行人通行,聯系東禁門至中禁門。以東禁門、鹽山及微縮于鹽池北坡之上的虞坂古鹽道、劉茅古鹽道為次要縱向交通流線,供行人通行,聯系禁墻帶狀公園的上下空間。

交通流線組織
除禁墻遺址遺跡以外,帶狀公園的景觀小品設計,應充分挖掘運城鹽池地域文化資源,從中尋找設計靈感,以實物、沙盤模型、石刻、雕塑等傳統藝術形式呈現,還可以以鹽雕、鹽畫等新的藝術形式來呈現,以突顯其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氣息。

“舜歌南風”鹽雕景觀小品意向圖

“河東鹽池之圖”鹽畫景觀小品效果圖
因運城鹽池禁墻帶狀公園緊鄰鹽池,其土壤鹽堿性比較大,所以植物配置以耐鹽堿植物為主。喬木及灌木可選擇檉柳、火炬樹等,花卉及草本可選擇鳳尾絲蘭、耐鹽玫瑰、堿蓬、二色補血草、費菜、八寶景天等。
本文通過對運城鹽池地域文化的梳理、對禁墻的實地考察調研、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及相關案例的分析,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提出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禁墻帶狀公園設計理念,并總結和歸納出禁墻帶狀公園的設計策略。旨在通過城市公園建設、人文景觀營造解決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使鹽運之城的歷史文脈得以延續,給市民和游客營造一個集科普與游玩于一體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