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劍 (山西省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太原市龍山殯儀館地處晉祠風景旅游區的龍山腳下,東臨汾河、晉陽湖,南望晉祠、天龍山石窟,西北以龍山為屏,依山傍水,風景極佳,據考證這里曾是北齊、宋代的皇家陵園,是理想的喪葬之所。
設計團隊與建設單位經過多次商榷得知,龍山殯儀館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嚴重缺乏不同規模的遺體悼念廳,這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本項目的設計內容為新建綜合服務樓一座(總建筑面積約7400㎡)以及相應的室內外配套工程。因此,新建的綜合服務樓將以不同規格、標準的悼念廳作為其主要功能,并根據功能需要配置業務廳、營業廳、遺體冷藏暫存等附屬功能。
新建的綜合服務樓坐落于太原市龍山殯儀館園區內。整個園區的場地出入口、停車場地及原有建筑將保留原有布局。需要結合場地內外人流、車流的來向及原有場地功能分區的限定,并將綜合服務樓合理“融合”在與其功能緊密關聯的建筑周邊,進而使得新舊建筑組合形成完整的“功能組團”,這是綜合服務樓建筑合理選址的基本思路。
根據建設單位對綜合服務樓的使用功能要求來判定,其使用性質應定性為殯儀館的殯儀區用房。秉承先前總平面設計構思的指引,設計團隊與建設單位一致認為,將新建綜合服務樓與保留的原火化車間建筑“緊密”關聯,這樣將極大地簡化遺體從悼念廳到火化車間的運送路徑。遺體露天運輸是不文明的,也不符合我國傳統的喪葬習俗,這樣的處理也便于在殯儀區和火化區之間設置室內的遺體專用通道。另外,建筑用地的東側緊鄰場地內的一片景觀綠地,其上亭臺軒榭、草木茂盛,正好可與建筑的主入口形成“對景”,并且可結合綠化景觀、場地鋪裝等設計進一步構建室外廣場。籍此,不但滿足了人員集散、室外活動、車輛回轉等基本功能,也可以舒緩悼念活動后人們悲傷的情緒。結合建筑物各出入口的設置、周邊的場地的地形高差和土方平衡等因素,合理組織建筑周邊的交通路線以及室外場地控制標高、道路坡度等,同時應滿足消防應急的要求。特別需要設置供殯儀車直接到達綜合服務樓遺體接收間入口的專用道路。
參見總平面附圖(圖1)。

圖1 總平面圖
殯儀區是殯儀館進行遺體處置和舉行悼念活動的區域。根據建設單位的使用要求以及本地的喪葬習俗設置相應的功能用房,主要包括悼念廳(配套的音響室、休息室等)、遺體接收間、遺體處置用房、更衣室、洗手間以及業務廳、營業廳等附屬用房。結合綜合服務樓建設場地的形狀、尺度、建筑規模以及位于其東南側與其緊鄰的保留原火化車間建筑等因素綜合考慮,將其設計為平面呈“L”形布局,坐西朝東的3層建筑,建筑主出入口面向外部人流來向。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希望使建筑整體上呈現出自然樸素、莊重大方的視覺感受,并以建筑的手法來“渲染”悼念活動特有的“儀式感”。吊唁者可通過設置的室外大臺階拾階而上進入位于建筑二層的門廳,進而可方便地進入到本建筑內最大的悼念廳(大悼念廳設于二層)。結合殯儀區的使用特點、本地的喪葬習俗以及建筑基底面積等條件,對綜合服務樓的功能空間進行“豎向分區”。綜合服務樓的首層設置多個中、小悼念廳、遺體接收間、遺體處置、冷藏用房、業務廳以及花店。二層設置一個大悼念廳、多個中、小悼念廳。三層對應二層的功能空間設置多個中、小悼念廳。通過對建筑總體功能的分析與梳理后,綜合服務樓各層的豎向功能組成的“大框架”也就基本確定了。
建筑平面功能分區布局即根據內、外人流、物流的來向,在相應的樓層平面內合理劃分內、外功能區域所在的位置,進而根據內、外人員的使用流程,分別在內、外功能區域內合理安排相應的功能空間,達到分區明確、聯系方便,互不干擾、使用舒適、便捷的目的。首先是首層建筑平面功能分區布局。作為保留建筑的火化車間位于綜合服務樓的東南側并與其緊鄰,殯儀區遺體接收間接收的遺體需要在冷藏間暫存,經過處置(化妝)后,大多數需要供喪主悼念告別(只有少部分直接進行火化),所有接收的遺體最終都要在火化車間內進行火化處理。因此,應將冷藏用房和處置用房“一起打包”與火化車間緊鄰,并在二者之間設置室內的遺體專用通道以便于內部業務流程的順利銜接。結合“L”形的建筑平面形式,應把遺體接收間的位置與冷藏用房盡可能“拉開”距離,這樣,便可在二者之間設置更多的悼念廳。因此,遺體接收間放置在建筑內的北側山墻的位置較為合理(其與遺體冷藏間分居建筑內的北側和南側)。按照殯儀服務流程和文明殯葬服務的精神,遺體運行路線和喪主進入悼念廳的路線應是分開的,采用了“雙外廊”的平面交通組織模式,并且設置了運送遺體的專用電梯,保證遺體能夠由專用的通道和專用出入口進入每間悼念廳。與建筑用地東側的原有保留景觀綠地對應的位置分別設置2個供悼念人員進出的門廳(分居直上二層的室外大臺階的兩側),門廳內設置了無障礙電梯和主樓梯,以方便人員快速豎向分流和疏散。穿過門廳,可由寬大的休息廊引導悼念人員分別進入2間中悼念廳和8間小悼念廳,每間悼念廳都配備有專用的休息間。另外,在門廳南側的“小廣場”位置設置了供喪主辦理喪葬事宜的業務廳以及喪葬用品、鮮花銷售的營業廳(見首層平面圖圖2)。

圖2 首層平面圖

圖3 二層平面圖
建筑二層平面功能分區布局,綜合服務樓內最大悼念廳設置在二層,其位置與首層中悼念廳及其專用的家屬休息間等配套空間對位(可同時容納500人參加悼念活動),通過設置的室外大臺階進入位于二層的門廳后可直接進入到大悼念廳,這樣的處理不僅可以有效的避免大量人員對其他悼念活動的影響,而且由寬大、舒展的室外臺階拾階而上所營造的“儀式感”也可以減少吊唁者悲哀的心境,緩解人們對喪葬活動的心理壓力。二層的其它空間(除了樓、電梯、走道、衛生間等附屬空間外)則是盡可能地設置悼念廳,共設置了不同標準的10間小悼念廳和1間中悼念廳(見二層平面圖圖 3)。
建筑的三層平面功能分區布局,由于大悼念廳平面尺度較大,為了避免形成沉悶、壓抑的室內空間感受,單獨將大悼念廳的空間挑高,占用了二、三層兩層空間的高度。三層其余的功能布局則完全沿襲了二層的布局。就此,綜合服務樓各層的建筑功能分區布局及相應的流線組織基本成形。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喪葬習俗各不相同,而不同的喪葬習俗對建筑設計也會有不同的要求。這就需要設計團隊在展開設計之前,先要對主要服務人群的喪葬習俗詳細了解,廣泛聽取、吸收殯儀館業務工作人員的建議并在設計過程中加以總結。太原市龍山殯儀館綜合服務樓作為承擔本殯儀館殯儀區和業務區主要功能的建筑,自從建成起已經運營了8年多的時間。其間,不僅為本市市民提供了生態園林化的“文明喪葬服務”創造了條件,也曾經多次承擔省市重大的喪葬悼念活動,已成為太原市山地綠化生態保護的示范點,得到了本地區各界的廣泛認同。
隨著人們喪葬觀念的更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喪葬服務中的遺體處置、悼念、骨灰安置、祭掃等條件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此類建筑的設計中,要秉持“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理念,使人們在寬松舒適的空間環境中進行喪葬活動,進而使得人們在心理上也能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