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占東,殷滋言
(1.安徽省城建設計研究院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牌坊鄉滿族回族少數民族村寨屬于合肥近郊,2013年牌坊民族村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全國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試點村”,距肥東縣城僅7km,距合肥新橋機場50km,距合肥高鐵站10km,安徽省唯一多元民族鄉鎮(回族、滿族),600多年的滿族村寨遺址。
特定的歷史文化體現了一個集體的歷史性、地域性與民族性的特點[1]。牌坊民族村人口以滿、回、漢三族為主,滿族人口居多,回族人口較少,因此牌坊民族村具有滿、回、漢多民族融合的特點,文化豐富多彩。牌坊鄉全省唯一的“漢、滿、回”多民族鄉鎮,安徽省滿族人最集中的區域,全市擁有的唯一少數民族村,牌坊特色村被申報為3A級民族特色村旅游景區。
目前主要的民族資源有千柳村遺址、古牌坊、古清真寺以及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和民俗節慶等。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民族建筑風格以及民族大團結的精神。
牌坊鄉滿族回族少數民族村現狀建筑主要有滿族風格建筑、回族風格建筑和普通鄉村民居3種,滿族與回族風格建筑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

民族文化資源 資源特色千柳村遺址元末,滿族先民完佩因征戰立功,得賜完佩“將軍”一銜。當時江淮一帶,曾多次遭遇兵禍,完佩將軍奉命赴廬州留駐屯衛。完牌坊是其中一個主要駐點,它的原名是褚家洼,因為滿族人在村莊周圍栽植了許多柳樹,所以更名為千柳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古牌坊公元1772年,因為完氏14世祖德凝公妻肖老孺人守節孝親,乾隆皇帝聽說完氏節婦后,下旨表彰并建“節孝”牌坊,并御筆親書“節孝”匾額(至今猶存)。舊完牌坊直到上世紀60年代猶存古貌,后毀于文革,牌坊舊址處修復后,摒棄了原來的“節孝”二字,改成了“民族團結”,弘揚國家的民族團結精神。古清真寺開始建于嘉慶年間,由當朝一位武進士白代石牽頭與當地的回民白、米、陶、沙、李、柏、王聯體建設,合稱七姓人共建清真大寺。清真寺的大殿氣勢恢宏,宮殿式建筑風格,殿內有多本《古蘭經》,每年到回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均舉行盛大慶典,直到公元1957年。從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原來的清真寺遭到嚴重破壞,1972年夯為平地。1983年,阿訇柏宗才領頭組織恢復建設,2006年,重建了清真寺,占地830m 2,建筑風格體現“以伊斯兮文化為體,以漢文化為用”的特點,有拜殿、凹壁、水房、庭院、拱頂等。乾隆9年(1744年),完顏氏十四世祖德凝公不幸去世,他的妻子(遺孀)肖孺人當時身懷有孕,她生下了遺腹子完暢,爾后精心養育兒子完暢和6個孫子,教育并激勵他們刻苦讀書,后來子孫皆有文名。肖孺人孝親守節的事跡被逐級上報朝廷,乾隆帝恩準御批建牌坊一座,并親筆書寫“節孝”和“竹節松蔭”6個字賜給她。肖孺人孝親守節50多年,這不單是滿族人的“孝義”文化的傳承,它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敬老的傳統美德。名人文化 完牌坊自明清以來,家家重教,是聞名遐邇的文化村,承襲“昭信校尉”民俗節慶 滿族:開山節、蟲王節、結緣日等回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特色服飾 滿族:旗頭、旗袍、旗鞋回族:回回帽、蓋頭、坎肩、大襟、麥曬海襪、準白特色運動 珍珠球、蹴球、綾球、撲虎、雙飛舞特色飲食 滿族:餑餑席、火鍋宴、滿族八大碗回族:面食、牛羊肉節孝文化

民族 建筑風格滿族屋頂多為硬山頂,墻面為磚制,窗上有鏤空花格裝飾。房屋的正門多為雙層門,外門是獨扇的木板門,門板上部為鏤空式花格裝飾,下半部為3塊木板拼接而成,外門朝外開。內門是雙扇木門,不多向內開。院落大門分為“桿式”和“房式”2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建筑規制相匹配。索倫的桿子、圖騰柱、門窗隨處可見。回族“拱”為基本特征,圓柱拱頂的阿拉伯式建筑,外觀為穹頂式建筑,大殿上有一大四小半圓形綠色穹頂,頂上有一彎銀白色新月,色彩有“白、金黃、黑、綠”等為主色調,洋蔥頭等建筑元素呈現。
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輸入,少數民族村寨特有的鄉風民俗受到影響和異化[2]。通過實地訪談發現,少數民族文化被漢化趨勢明顯,青壯年向往現代繁華的城市生活,外出打工,認為現代城市文化更好。部分村民受城市化商業化影響,對保護原有傳統民族文化漠不關心,漠視鄉村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帶來的負面影響,缺乏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自豪感。當地居民不能以主人翁身份自發保護民族文化,缺乏對民族文化的深層次了解與繼承,較難形成特色民族文化產業。缺乏具有吸引力或影響力的民族民俗遺存或建筑遺存,區域少數民族漢化嚴重,且歷史原因失去大量本土風情。
古牌坊、千柳村、清真古寺等特色資源均無古跡留存,歷史文化缺乏物質載體,資源開發停留在初級的觀光型模式,對民族文化的體驗型和傳承型項目開發不足,缺少本土風情與民族特色的體驗活動。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品牌項目,未能充分傳承與發展滿族回族特色美食文化,缺少品牌餐飲店。現狀資源保護狀況較差,面對需求日益提高的游客,最大化利用民族資源,開發何種旅游產品成為最大的挑戰。
牌坊鄉少數民族村莊人口流失,活力不足,公共服務設施使用少。人口流失較嚴重,導致村莊發展緩慢,大力發展各項產業的同時也會引起人口回流。
水系現狀較差,護坡損毀,綠化雜亂,宅前綠化種植隨意或空置,公園綠化和農田綠化沒有合理利用。
縣城與市中心都相對較近,但部分道路未修通,延長了路程時常。部分道路硬化不足,內部交通未成系統。缺少酒店、特色民宿等旅游配套設施。旅游配套設施缺乏人文關懷與本土情懷。
一個具有“回、滿、漢”多民族融合的風情小村,一處沉淀了600多年光陰的千柳田園幽靜的特色村寨;一處擁有農耕田園、安居業的蔬菜之鄉;一處體驗“回、滿”民族文化、田園風光的畫里鄉村;一個傳承傳統美德、弘揚孝文化的孝文化基地。塑造集“民族風情、歷史文化、地域特色、生態環境、特色產業”于一體,文化、旅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回滿漢”多民族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諧共融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充分利用現狀資源,規劃打造民族特色氛圍,鼓勵居民復興民族民俗節慶活動。政府引導為村民創造民族民俗學習的機會。倡導發展回、滿、漢三族文化與牌坊鄉節孝文化為主的文化氛圍,鼓勵民族文化與家風傳承的展示,大力培育鄉土文化能人[3]。
基于滿族、回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底蘊,深入挖掘民族特質,積極拓展與外界的民族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滿族、回族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和現代農業、歷史文化等核心資源,發揮區域性地理位置的支撐作用,以民族民俗文化展示、現代農業觀光與體驗為特色,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文化體驗旅游,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和旅游產業鏈,通過培訓學習民俗文化,開拓新的文化氛圍。
整合現有建筑,展示回、滿、漢在本地所展現的風貌特征,按分區設置回、滿、漢融合或獨立風格區,增強區域的層次性與民族文化氛圍,營造有獨特民族風情與地域色彩的戶外環境,如有民族特色的路燈、文化墻、村徽等。
民族特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更加要重視民族文化元素的保存與提煉[4]。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語言文字、習俗節日、宗教信仰、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特色元素進行深度挖掘,從全域旅游視角,全方位資源整合,提煉與創新是設計滿族、回族民族文化元素,在鄉村景觀、公共設施、道路等公共資源中展示出來,全方位的視覺與體驗活動,多渠道表達民族文化,保存民族記憶。
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積極打造回族“開齋節”、滿族“朝陽花地”、跑馬場相關民族品牌,積極開展民族腰鼓、歌謠、舞蹈、書畫的普查、挖掘和整理,加強回族、滿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加強民俗文化場館與特色運動場地建設。
依托全國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和少數民族特色小鎮項目的建設成果,改善人居環境、保護改造特色民居、傳承學習,創新發展特色民族文化、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促進各民族團結和諧,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品質提升。
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優勢,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成果展示推廣功能,充分發揮農業示范和產業帶動效應,建成合肥市現代精品農業示范基地,促進縣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通過農業蔬果產業化提供就業環境,吸引人口回流。通過發展特色旅游,吸引當地人自主開創民族藝術、飲食文化、民俗節日體驗活動。政策支持開創新型農業承包合作社,建立土地流轉合理配置,促進職業農民產生。依托牌坊濃郁的民族文化底蘊,積極發展獎勵旅游定制、會展論壇支持等活動,積極爭取農博會、民族文化交流會議等相關主題會議的承辦權,開展商務旅游、團隊建設等活動項目會展論壇支持,開展會展禮儀、會務服務等項目。
以人文本,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文關懷,在保護鄉野生態空間的前提下進行開發,避免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的破壞,對原有滿族、回族民居進行維護與修繕,對滿族回族街巷環境進行還原與修復,讓文化鑄活鄉村靈魂。原真性保護民族文化,修復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充分尊重健康的民風習俗,營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街巷空間、庭院空間以及其他公共景觀空間。建筑色彩、屋頂、門窗、語言符號等采用回族、滿族風格的建筑形式,村莊風貌中充分采用洋蔥頂、索倫桿、圖騰柱等具有民族風貌特色元素。村民以主人翁角色積極參與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開發活動,體現多民族融合,民族大團結精神。
結合千柳公園、千柳古村落等生態景觀,形成特色景觀系統以及雕塑小品及特色文化知識普及欄等,彰顯滿回族文化,鄉風文明,喚醒文化的活力。生態文化建設,要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解決旅游業態發展難題,保護生態文化,主客共享鄉村旅游發展成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