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陽 (福州盛世達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200)
近些年,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城市更新建設的步伐也隨之加快[1-2]。大型商業(yè)廣場也隨之不斷的增加,大型商業(yè)建筑基坑也往深、大方向發(fā)展。對于城市市中心地塊,基坑開挖勢必引起原始土體的應力釋放,引起周邊地層產生水平位移和沉降,從而使臨近的建(構)筑物產生沉降和差異沉降[3-6]。針對坑底抗承壓水穩(wěn)定性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還需要對其進行降壓;當遇到承壓水層較厚時,止水帷幕有時難做到完全隔斷從而形成懸掛式止水帷幕,這時候進行降壓也會使周邊地層的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急劇下降時伴隨著地基發(fā)生固結沉降,從而引起建筑物的差異沉降。尤其對于軟土地區(qū)采用天然地基的老舊建筑物,控制基坑開挖和減壓降水引起的沉降往往決定了基坑工程的成敗[7-9]。筆者以福建某商業(yè)地塊深基坑為例,對其基坑開挖減壓降水的影響進分析,分析基坑圍護設計方案的安全性,以指導工程今后的施工及滿足工程的實施要求。
本工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筒體結構,地下4層,占地面積12110m2。±0.00相當1985國家高程3.80m。地下四層底板頂標高-20.5m。
①塔樓部分
A區(qū):底板厚5.7m,墊層、防水層厚0.2m,墊層底標高-26.4m,坑深24.80m。
B區(qū):底板厚4.5m,墊層、防水層厚0.2m,墊層底標高-25.2m,坑深23.60m。
C區(qū):底板厚4.3m,墊層、防水層厚0.2m,墊層底標高-25.0m,坑深23.40m。
D區(qū):底板厚6.2m,墊層、防水層厚0.2m,墊層底標高-26.9m,坑深25.30m。

地層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表1

地基土滲透系數表 表2
②裙房部分
底板厚1.0m,墊層、防水層厚0.2m,墊層底標高-21.7m,坑深20.10m。
各地層物理力學指標詳見表1所示。
地基土滲透性詳見表2所示。
承壓水含水層埋深1985國家高程-9.6m。
本工程為A09地塊,西側為正施工中的某建筑工地,路面尚未施工,現為某施工用地。北側為A07號地塊,尚未施工。東側為濱河西路,路面已形成,路東為A11號地塊尚未施工。南側為坨場南道,路面已形成,市政管網尚未施工。
為使A09與A07地塊的地下室連通,北側地下室外墻超道路紅線14m,其它三側均退道路紅線5m,現場沿道路紅線已施工圍墻,施工期間不允許拆除。

圖1 典型斷面圖
根據挖深及周邊環(huán)境,基坑采用1000厚地下連續(xù)墻+四道混凝土內支撐(環(huán)型支撐)圍護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
本基坑范圍內承壓含水層含水量豐富,基坑北側為正在施工的A07地塊,因此需要考慮本基坑開挖過程中減壓降水對A07地塊已建地下建筑的影響。因此本次計算選取南北剖面,模型取500m寬,75m深。有限元模型如圖1所示。
計算模型中考慮A07地塊地下結構施工完畢,樁長按70m,假定地上荷載20kPa,模型地面標高-1.6m,模型如下圖2所示。

圖2 有限元計算模型
4.2.1 模型一
未隔斷承壓水層,而采用完全降壓方式。

圖3 開挖到基底后的土體變形云圖

圖4 坑外最大沉降39.35mm

圖5 A07地塊最大沉降24.5mm

圖6 坑內外水頭分布,承壓水頭降低約14m

圖7 圍護結構最大水平位移約47.37mm
圖3中可以看出,隨著基坑土體的卸載直至坑底,坑底的土體發(fā)生隆起現象,其中在開挖至②2層時,土體隆起現象尤為明顯,因此,在開挖②2土體時應加強坑底隆起監(jiān)測。圖4、圖5中可以看出,基坑開挖降水會引起周邊地面大范圍沉降,影響范圍約為50m左右,最大變形為39.35m,具體位置約距離基坑邊15m,而由于坑內承壓水頭降低后,坑內外水利聯系未隔斷,A07地塊底部承壓水頭也有下降,水頭的下降帶來土體的瞬時固結沉降,同時由于上部建筑荷載的作用,產生24.5mm的豎向變形。在未對承壓水層完全隔斷的情況下,在開挖卸土過程中進行降壓處理,對本身基坑圍護墻的變形最大值為47.37mm,呈“大肚子”型,如圖7所示。
4.2.2 模型二

圖8 開挖到基底土體變形云圖

圖9 坑內外水頭分布 坑外水頭略有下降

圖10 坑外土體沉降18.59mm

圖11 A07地塊沉降5.63mm

圖12 圍護結構水平最大位移為52.68mm
采用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完全隔斷承壓水層,但是在數值計算時,止水帷幕存在一定的滲透系數,假設其存在水力滲透。
圖9中可以看出,采用止水帷幕完全隔斷承壓水層,進行坑內疏干降水,對于坑外承壓水水頭影響較小;圖10、圖11中可以看出,基坑周邊地表在距離坑邊21m處發(fā)生最大沉降,沉降量約為18.59mm,對鄰近A07地塊產生5.63的豎向變形;圖12中可以看出,完全隔斷承壓水的情況下,在開挖卸土過程中,對基坑圍護墻的變形影響較大。
根據以上兩組模型計算結果,采用未完全隔斷承壓水方式,很難控制周邊地塊的變形,同時采取抽水降壓措施不利于地下水環(huán)境的保護。而在完全隔斷承壓水情況下,可以有效的減小周邊地塊的變形,但對自身圍護結構的變形難控制,因此,本工程采用完全隔斷承壓水層,提高圍護結構剛度的方式來增加圍護結構以及周邊環(huán)境的安全。
筆者以福建某商業(yè)地塊的深基坑為研究背景,借助通用有限元軟件,建立了二維基坑開挖數值模型,對基坑開挖及減壓降水對周邊建筑物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從而選擇最優(yōu)的設計方案。主要結論如下:
①對于高承壓含水層基坑開挖設計和施工中,除了需要重視基坑本身支護體系的穩(wěn)定之外,還應重視基坑底部的抗突涌穩(wěn)定性,以及減壓降水對相鄰建(構)筑物的影響程度;
②由于周邊地塊距離本工程較近,基坑圍護設計方案最終采用止水帷幕完全隔斷承壓水層,從而減小基坑開挖及降水對A07地塊的影響,同時僅對圍護結構范圍內的承壓水進行疏干,有利于保護地下水資源,此方案可在今后類似工程中推廣;
③針對深基坑周邊存在敏感性建筑物的情況,建議適當加長止水帷幕,增大坑內外地下水的滲流路徑,對重點設防的區(qū)域還需加厚加固止水帷幕,以防止水帷幕不滿足搭接要求;
④本工程基坑開挖經過計算分析,無論是基坑變形還是周邊環(huán)境影響,均在允許范圍之內,技術方案安全可行。同時,結合施工過程中的監(jiān)測,實行信息化施工,可以確保本工程基坑工程的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