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敏,蔣必鳳,侯文麗,趙琳琳,杜慧慧,肖元平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三亞學院工程管理專業作為校二級學院六星級專業,于2017年成為海南省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第二批省級本科高校應用型試點轉型專業,為貫徹落實教育部和海南省文件精神,加快推進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工程管理專業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改革、校企聯合培養、實踐教學、“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學管理等七方面開展轉型建設,使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體現現代工程師的能力要素,在應用型本科基礎上進行創新聚焦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從而滿足海南省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1]。經過三年建設三亞學院工程管理專業基本完成專業轉型工作,找到了地方民辦院校自己的辦學特色,提高了地方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向應用型轉型要適應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對職業素質人才的需要,培養的人才應能夠達到項目經理工程師、工程造價師等職業和專業成就,實現本科人才和行業發展同頻共振。三亞學院工程管理專業對應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能力要求和課程體系的詳細的規定,依據自身的專業特色,緊跟海南區域經濟發展及社會要求,力求完善應用型知識結構體系,全面搭建工程技能與知識平臺。圍繞“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特色理論教育[2]。課程設置突出實踐教學特色,強化工程信息建模與校企聯動。
緊緊圍繞本校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基礎上,加入“工程師”人文素養課程;實踐實訓課程與企業重新構筑,實施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制度;引入BIM教學模塊,提高學生現代信息工具的應用能力。在保持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和理論體系的嚴密性——“基礎夠用”的基礎上,注重專業的實用性、技術的應用性和學生能力的有效性——“強化應用”[3]。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細化為四個方向課模塊,分別為造價管理、項目管理、投資管理與土木工程設計,首次在16級工程管理專業學生中實踐,課程效果明顯,學生職業定位后的課程選擇就比較具體,更有針對性。
①突出土木工程技術背景,強化土木工程技術知識學習,培養技術過硬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教學計劃中,安排了一系列土木工程技術類課程,并將《工程施工》、《房屋建筑結構》、《工程測量》、《工程力學》、《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制圖》、《結構力學》等列為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學生具有良好的讀圖識圖能力、扎實而全面的力學、工程結構知識,掌握先進實用的土木工程施工技術。
②加強實踐環節軟件應用課程。實踐環節(測量學課程設計、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首先保證實驗實訓在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形成中的作用,在工程估價課程設計、工程項目管理課程設計中引進廣聯達BIM軟件等[4]。
③加強課程內涵建設。課程設置及內容選擇與執業資格考試相銜接,夯實應用基礎,保持學習與就業的連貫性。引導學生考取BIM建模師職業資格證書、造價員職業資格證書、施工員職業資格證書等。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三亞學院工程管理16級培養方案專業方向課模塊 表1
④創新教育內容,系統訓練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建設課內創新教育和課外創新教育兩條主線,以職業規劃、創業指導、開放性實驗、研究型學習、職業資質認證、項目驅動式學習、各級各類競賽為主要形式,貫穿于第2~8學期,構成多層次多環節的創新教育體系。
2017年開始專業教師的教學改革以專業轉型為核心推進,2018年申請校級一師一項目教改項目3項,如表2所示。
專業老師基于學校的一師一項目開展應用型轉型專業試點下的工程管理課程改革。所有教學改革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①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方法改革。學生在雙導師的引導下,通過成立若干個小組,在學校與海南中南標質量科學研究院共建的“實驗中心”獨立組織安排實驗,打破傳統的做實驗、填寫實驗報告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的工程檢驗過程中去。
②采用案例教學法,工程項目管理、工程估價、工程施工等課程等圍繞案例施工圖紙,進行工程量的計算,施工進度計劃編制,施工方案的編制等。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砌體模型的搭建,鋼筋的綁扎,模板的搭設,混凝土的攪拌澆筑養護等施工過程,同時設置工程常見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也提前鍛煉相應能力。
③采用情景教學法,引入BIM招投標沙盤,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資料員、施工員、安全員、監理員等各個崗位,結合搭建模型的施工情景,演練各崗位工作任務。通過這種情景式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明確未來就業的崗位職責。
三種教學改革已基本滲入到工程管理專業的課堂。在此基礎上逐步組建“工程項目管理”、“工程信息化管理”、“工程施工技術”三個教學團隊,圍繞三門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課程與教材建設、推進BIM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改革、運用實踐基地,強化現場教學。
①和入校企業——海南中南標質量科學研究院共建資源共享平臺。與研究院內工程師共同完善學習資源的建設,對專業課程必須掌握的課程內容,論證和研究,將理論知識和工程實際緊密結合。
②引入校外兼職導師,將學生輸送至企業,通過實習企業在人員、崗位之間給到學校的流通,將企業的工程實踐項目直接搬入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能力。
③重新梳理實習基地將常年沒有合作的基地剔除,更新了現有高質量的企業共5家,計劃2019年專業另外開展3家。
④邀請企業家進課堂,如廣東工業大學馮為民教授,將BIM行業的最前沿知識帶進課堂,將先進的技術、管理手段帶進課堂,給學生提供最新的BIM知識和實踐經驗。
在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礎上,繼續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3+1”分段培養模式,搭建校園與社會的“橋梁”和“紐帶”,實現課堂與企業的緊密銜接。充分利用已經建成學校工程實訓中心和5個實踐基地,累計用3年完成課堂理論教學,累計用1年完成實習實踐、現場研究和學位論文的“3+1”分段培養模式。實行學校與企業“雙師制”,學校專職導師和校外兼職導師共同完成企業實踐、現場研究和學位論文指導。使學生親身感受和實踐工程管理的全過程,掌握管理軟件的實際應用方法。

三亞學院工程管理一師一項目立項名單 表2

三亞學院工程管理現有實習實踐基地 表3
實踐教學條件工程管理專業是從2個方面改進。
①校內綜合實訓教學資源建設
將學科建設資金用于項目管理綜合實訓中心相應實驗實訓設備和相關教學軟件購置,搭建基于BIM的教學平臺。由于實驗室改造,設備和教學軟件經驗不足,嘗試先從外部引入資源著手。執行構建管理學院企業駐校工作室——智慧建造管理咨詢工作室。先做BIM教學平臺的嘗試,今后繼續完善搭建BIM專用實驗室,培養學生真正的職業能力。
②外部資源引入
在學校引入海南中南標質量科學研究院檢測中心后,與海南中南標質量科學研究院檢測中心共同建設校內實踐基地,與公司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實作實學,展開教學計劃內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環節、專業創新課如工程項目策劃等,以及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場所和項目來源。
①校內專職教師職業能力提升
本專業校內專職教師15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11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高級工程師1人,講師9人,經濟師1人;有實踐工作經驗教師5人,占比30%。以5名專業骨干教師為主構建結構合理的雙師專業教學團隊,“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60%。
②校外兼職教師
本專業校外兼職教師10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0人,一級建造師2人,注冊造價師2人,注冊土木工程師1人,注冊監理工程師1人,繼續挖掘實踐指導教師,盡量引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進一步提高校外兼職教師質量,落實校外兼職教師指導學生成效。
向應用型本科轉型,提高應用型本科教育使畢業生體現工程師的“能力要素”,要求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既要有與其它應用型本科生共同的素養、要具備一般的學習能力,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專業能力和崗位能力。三亞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應用型轉型探索與實踐,找準了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反應培養方案的完善知識結構,全面搭建知識平臺,一系列教學方法的改革突出了學生的專業、職業素質。民辦本科工程管理應用型專業轉型關鍵在于專業對接區域建筑行業和房地產行業,加強校內實驗實訓條件,強化校外實踐教學,在專業對接產業的基礎上圍繞課程實現“真題真做”,三亞學院工程管理專業在推進應用型轉型建設期間將繼續加強實習實驗實訓平臺和實習基地建設,通過項目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傳統專業壁壘,架起高校和產業對接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