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橋
上海境上景觀設計有限公司(201800)
上海是中國近代發展史上重要的工業城市,有著非常豐富的濱江工業遺產。城市公共系統的濱江公共空間已經成為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功能結構和對濱江空間的訴求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城市濱江區域在過去主要用于工業發展用途,現在也不斷發展轉變成為以第三產業為主的休閑服務產業。隨著當代城市現代化的迅速發展,不同主體對城市濱江公共空間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具體設計應當如何更好地滿足不同主體使用需求,對濱江工業遺產應當如何保護和再利用已經成為上海城市文化延續及歷史傳承的重要內容[1]。文章以徐匯濱江(日暉港至中航油庫段)為例,采用實地調查法和問詢法,來分析上海濱江公共空間景觀建造和使用的不足,總結提升策略,以期對上海濱江公共空間景觀的建造和使用提供借鑒。
通過對徐匯濱江公共空間景觀的使用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分析得出徐匯濱江公共空間在景觀建造和使用上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道路交通、公共空間分布及配套設施等方面。
雖然目前徐匯濱江公共空間的沿途線路較多,但是有些路段可能沒有直達的路線,需要耗費的交通時間和交通花費較多。有些使用者就會因使用需求和時間過長,直接選擇放棄這些路段。徐匯濱江公共空間現有的停車場數量較少,尤其是在節假日高峰期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因車位不夠用而亂停亂放的情況,給當地環境和管理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徐匯濱江公共空間在營造上忽視了濱水空間營造的重要性,以致于區域改造設計不夠深入,整個空間設計缺乏特色,水岸線都是高立護欄,單調且千篇一律,人們只能夠迎面吹著江風,擱著欄桿看水,無法親水,整個濱江空間缺乏趣味性。部分樹木沒有定期好好修剪,導致部分濱水景觀視線被阻隔,影響使用者景觀視覺效果。夜景燈光布置存在不合理性,大多數夜景燈光布置在走道、臨江沿線,在鐵軌花園、過道空間、美術館周圍分布較少導致這些地區夜晚光線昏暗,安全性能較低。
徐匯濱江公共空間設置的休息座椅數量較少,尤其是在節假日高峰期的時候,設置的休憩設施數量往往供不應求。大多座椅都沒有靠背,設置在空曠區域,沒有遮陽或者避雨的設施,缺乏隱私性,休憩設施利用率不高。空間內部主要有美術館和其他觀賞性開放館別,缺乏完備的餐飲設施。現有的餐飲設施很多都距離公共空間較遠。徐匯濱江公共空間內部缺乏完善的遮陽避雨設施,上海夏季炎熱多雨的氣候特點未能充分考慮。
在立足目前公交路線的基礎上,合理增設線路,建立高架橋來疏導路面交通擁堵的問題,縮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來往時長,增加人們前往濱江公共空間的頻率,吸引更多外來游客。濱江公共空間現有停車場數量少,日常供應也比較緊張,節假日供需更是無法滿足,要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就要增設停車場。增設的停車場要符合節約占地面積和實用性,可以考慮在一些游客較少的邊緣空間建立地面立體停車場,節省用地空間,增加車輛停放容納量。目前日暉港廣場過道空間占用的室外空間較大,濱江綠地停車場和西岸藝術中心停車場的停車距離較遠,便利性相對不足,對此可以考慮建立新型停車場,充分利用地面空間,增加車輛容納數量[2]。
徐匯濱江公共空間是舊工業場所改造的公共活動空間。在調研的中發現,上海徐匯濱江公共空間并沒有充分利用濱水控制,親水性非常弱,濱江空間也因此缺乏活力。所以濱江公共空間在確保滿足使用者的使用功能后,還應當分析游客行為和心理。因此,對濱水優勢充分利用,創造宜人親水空間,讓游客能夠更好地和水體互動,提升徐匯濱江公共空間濱水活力。為確保使用者在游覽過程能夠更好地觀賞水景和周圍景色,形成開闊的視野,要注重濱水景觀視線通達性。為了能夠更好地突出濱水景觀,滿足人們親水性需求,提升濱江公共空間濱水給人們帶來的吸引力,應該將阻擋濱水景觀視線的建筑移除,定期修剪綠色植物,確保濱水岸線視線通透,建造專門的景觀視廊,讓水體景觀能夠滲透到場地,引導游客參觀,最大程度利用濱水優勢,吸引更多人到濱水空間[3]。
配套設施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休息座椅數量不足、休息座椅設計不夠人性化、設置缺乏隱私性,餐飲設施不完善、遮陽避雨系統設施較差等問題。上海近幾年經濟一直在快速發展,外來人口不斷增加,徐匯濱江公共空間距離市中心又比較近,目前已經成為很多人夜行散步、夜跑的首選。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會有越來越多老年群體到徐匯濱江公共空間活動,吸引更多的人群對公共空間進行使用。增加徐匯濱江公共空間休憩設施的數量,對公共空間內部現有休憩設施進行調查,然后在其他設置比較稀少或者沒有設置的地方增加設置休憩設施數量,以滿足使用人群的需求。
文章以徐匯濱江公共空間為研究對象,針對徐匯濱江公共空間使用人群,采用實地調研方式分析公共空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以期進一步提升上海徐匯濱江公共空間的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