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茜茜 趙 慧 黃子陽 張 彥 茍春雁 指導 王毅剛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7;2.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腦卒中即中風,為中醫學“風、癆、臌、膈”四大疑難病之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的特點[1-2]。痙攣性偏癱一般在起病2~3周后出現[3],占中風后癱瘓患者的90%以上[4],且在疾病第1年因痙攣癥狀的存在,花費約為無痙攣患者的4倍[5]。痙攣性偏癱在國際上是公認的難治之癥,目前多采用電刺激療法、運動康復療法、溫熱療法、寒冷療法以及肌松藥物等手段[6],未有特效的治療方案,且不良反應較多[7]。中醫學在中風后遺癥的治療中有自身的特色。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王毅剛主任的“動留針術”將針刺與導引相結合,通過調節“神機”運動,達到緩解甚至解除肢體痙攣的效果[8]。本研究比較觀察“動留針術”與巴氯芬治療中風后上臂屈肌痙攣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1)納入標準: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9](2010年版)和《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10](2007年版)相關標準;年齡18~70歲;病程3周至1年;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配合治療者;有肢體偏癱、肌張力增高癥狀;Brunnstrom分期在Ⅱ~Ⅳ期;改良的Ashworth評定1~3級;兩周內未服用過鎮靜藥物及肌肉松弛劑者;自愿參加本項臨床試驗,服從診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中風次數大于2次者;合并有嚴重心、肝、脾、肺、腎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經檢查證實神經功能缺損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心臟病、代謝障礙等疾病引起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2 臨床資料 選取重慶市中醫院針灸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并自愿參與的患者共1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受試者按1∶1比例隨機分為動留針術組50例(治療過程脫落2例,最終為48例),巴氯芬組50例(治療過程脫落1例,最終為49例)。動留針術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59.85±10.12)歲;病程(120.17±87.99)d。巴氯芬組男性28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58.24±10.33)歲;病程(115.08±84.59)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1)動留針術組:取穴患側肩前、青靈、尺澤[11],采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毫針規格:0.3 mm×40 mm。患者平臥位,穴位常規消毒,于患者呼氣時進針,直刺進針1~1.5寸,得氣后于選穴處分別實施蒼龜探穴手法催氣,每穴實施手法兩遍,再將針退至天部,助患者被動行上臂屈伸運動,呼氣時伸直,吸氣時放松,屈伸10~15次為1組,每次屈伸以上肢稍被動運動為度。重復上述步驟3遍,每日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不行治療),共20次。2)巴氯芬組:口服巴氯芬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36,規格10 mg/片),對于未曾服用過巴氯芬片的患者,開始劑量為每次5 mg,每日3次,3 d后為每次15 mg,每日3次;非首次服用的患者劑量為每次15 mg,每日3次;連續治療28 d。
1.4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14 d、治療后28 d采用改良Ashworth評估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表、上肢Fugl-Meyer簡化運動功能評分量表進行評估。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所有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各時間點較治療前肌張力等級明顯降低(P<0.05),說明兩組治療均有效;治療組較對照組分別于治療后14、28 d肌張力等級下降顯著(P<0.05),說明治療組改善肌張力效果更優明顯。
2.2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表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14、28 d ADL評分數值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兩組治療后各階段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Fugl-Meyer簡化運動功能評分量表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14、28 d上肢FMA簡化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動留針術組評分較同時期巴氯芬組更優(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表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表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下同
組 別n 治療前 治療后14 d 治療后28 d動留針術組巴氯芬組48 49 44.56±4.14 44.39±4.46 50.63±4.20*50.12±4.10*56.27±3.90*56.29±4.29*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FMA簡化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FMA簡化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與巴氯芬組同時期比較,△P<0.05
組別動留針術組巴氯芬組治療后28 d 45.56±4.75*△43.57±4.26*n 48 49治療前33.04±4.29 33.35±4.05治療后14 d 40.25±4.68*△38.22±4.06*
2.4 不良反應 動留針術組未出現不良反應。巴氯芬組出現3例嗜睡,1例惡心,1例口干。
痙攣是由上運動神經元損害所導致的一種感覺、運動控制障礙,表現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肌肉不自主激活[12]。肌肉痙攣是腦卒中后患者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13-14],可嚴重影響肢體關節功能,降低生活質量[15]。目前國內外首選藥物巴氯芬是一種γ-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它抑制單突觸和多突觸反射傳遞,通過刺激GABA受體,而抑制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進而緩解骨骼肌痙攣狀態[16-17]。“動留針術”是古針法與導引術的結合,傳承至今已有80余年。該治療方法由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王毅剛主任中醫師首次報道[8]。其后,王老學術傳承人應用此術治療臨床疾病,取得了較好療效[18-21]。筆者采用“動留針術”核心七法之“肢體關節疼痛用伸展運動法”治療本病,旨在“調神”“調息”“調形”,在針刺調神運氣的同時,配合上肢主動或被動的屈伸運動,使大腦神機及肢體氣血得以調攝,從而達到緩解痙攣的目的。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中風后上臂屈肌痙攣采用“動留針術”及口服巴氯芬均有效。在治療后14、28 d的改良Ashworth量表、上肢FMA簡化運動功能評分表方面比較,動留針術組有更優效果(P<0.05),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表兩者比較無差異。綜上所述,“動留針術”是一種治療中風后上臂屈肌痙攣有效的臨床方法,且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可有效緩解上臂痙攣。本研究未能進行長期治療后的療效評估,也尚未進行病例隨訪觀察,在今后相關臨床研究中將考慮在療程結束后予以半年以上隨訪觀察。另外,本研究僅對中風后上臂屈肌痙攣的療效性進行研究,今后將對“動留針術”治療中風后患肢其他部位的痙攣評價及其作用機制進行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