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娜·羅什杰斯特溫斯卡婭 蘇嬋云

BBC說,聰明如科學家和政治家的高學問人士也會被虛假新聞欺騙,尤其是關于新冠肺炎起因、傳播和抗疫方法的。專家認為,人們之所以會相信假消息,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缺乏先思考再作決定的能力與習慣。
有的新聞明明不符合實際,卻傳播得飛快。今年三月,《經濟學人》雜志和“輿觀”調查網開展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13%的美國人認為新冠肺炎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49%的人則相信新冠肺炎是人為造成的。BBC指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被假消息迷惑,例如著名的凱莉·布羅甘博士。這位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和康奈爾大學精神病學高材生,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堆有關新冠肺炎陰謀論的文章。
心理學家研究這一悖象后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信息過載。疫情期間,人們每天被各種各樣的信息輪番轟炸,假新聞又寫得過于逼真,多數人不求甚解,全盤接收。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心理研究學院的艾琳·紐曼教授說,虛假新聞在抓取讀者眼球和獲取讀者信任方面簡直得心應手。比如給新聞配圖,如果是跟疫情有關的就放一張顯微鏡放大的病毒圖片,再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幾個令人觸動的故事,配以讀者耳熟能詳的事實和數據。搬出某著名醫院坐鎮,讀者則會不加檢驗地相信其真實性。當一個新聞反復出現后,人們對它的疑慮會逐步減少。
研究表明,人們常常先把新聞分享出去,然后才開始思考和查證其真實性。甚至有時候他們雖然心存疑問,卻還是不假思索地點下“轉發”鍵。加拿大里賈納大學虛假新聞心理學研究小組的組長戈登·賓尼庫克做了個實驗,他讓實驗對象瀏覽關于新冠病毒的新聞標題,這些標題有真有假。結果,有1/4的實驗對象把假新聞當成了真的,甚至有35%的人認為可以轉發。
面對一個新聞時,人們首先想的不是新聞是否屬實,而是發布它以后自己可以獲得多少個“贊”。社交網絡首先追求的不是真實性,更多的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的人在轉發虛假消息時還會加上一句自己的評論:“轉發,不知真假……”這就徹底把自己和假消息發布者的責任摘了出來。
專家認為,對虛假新聞的敏感度往往與智力無關,它更多地取決于人的思索能力——會不會基于第一眼直觀印象,未經思考就草率地下結論。著名的“認知反射”測試可以評估一個人得出結論是基于直覺還是經過了反思。這個測試反映的不光是智力,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先經過深思熟慮再作決定的能力。研究人員因此創造了“認知吝嗇”這個詞,指有的人雖然非常聰明,卻常常放著不用,遇事僅憑直覺。

面對假新聞,人們往往不假思索地點下“轉發”鍵。

我們應該做到不聽、不看、不轉發假新聞。
認知反射測試原理對虛假新聞同樣管用。賓尼庫克最后得出結論:在認知反射測試中得分越低的人越容易相信虛假新聞,并且更有可能將它傳播出去。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斯坦利·馬修斯表示,測試低分者更容易說出“病毒就是一場騙局”這樣的話來,而在面對詢問“在疫情期間會不會有所改變,例如勤洗手、少交際等”時,他們常常顧左右而言他。
專家因此給出了一些對抗虛假新聞的辦法。發布真實信息的機構要借鑒虛假新聞的成功經驗,文字力求通順、形象,一定要說得有鼻子有眼,同時配以插圖、表格等,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要加強溝通、學以致用,引導讀者學會如何作出正確的反應,學會正確地思考。”馬修斯說。
給虛假新聞過多的瀏覽量只會讓更多的人覺得它是真的。因此,我們不要總是關注和反復打開虛假新聞。反之,應該給予真實新聞足夠的關注度,讓它深入人心。網絡是傳播虛假新聞的地方,也可以是對抗虛假新聞的陣地。我們可以在讀者想要轉發之前彈出詢問窗口:“您是否相信該信息的真實性?您確實想要轉發嗎?”
至于讀者,專家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倉促地下結論,而是平心靜氣地反思所讀的內容是否有理有據。多問問自己,這些信息是否有事實依據,數據是否科學合理,作者本身是否存在邏輯錯誤和謬論,自己是否能夠追根溯源去查證信息的源頭,捋清良莠不齊的信息數據?
[編譯自俄羅斯《生意人報》]
編輯: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