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鵬梅 雍海燕
摘 要 現階段,農業領域受到綜合國力的影響,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玉米種植也愈加受到政府的關注,于是對玉米種植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針對玉米種植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創新種植技術,以此來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基于此,根據目前玉米種植的現狀,提出一些種植新技術,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玉米種植;新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6.010
玉米對農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玉米種植范圍廣,尤其是在我國北方,人們不僅將其作為粗糧,也用于養殖業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玉米的需求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需要對種植技術進行優化調整,以提高種植效率。對此,種植人員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主動引入一些先進的技術,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種植生產中,提高我國玉米的產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1]。
1 玉米種植的現狀分析
1.1 全國玉米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玉米是全球種植范圍最大和最廣的谷類產物,位居糧食作物之首。從我國執行臨儲政策以來,玉米種植規模便不斷擴大,截止到2019年底,玉米產量已經達到了26 077萬噸,增產1.4%,面積為4 128萬公頃。隨著玉米需求量不斷增加,玉米的種植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對于一些資源緊缺或者是地理條件不好的種植地區,政府應該主動介入其中,實行集中式管理和整治,以此來提高土地治理效率,節省人力、物力,從而增加玉米產量。
1.2 玉米品種單一
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玉米種植品種較為單一,例如在寧夏地區的玉米種植,由于品種單一,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當前寧夏地區的玉米有90%用于飼料,9%用于淀粉加工,大多數玉米都作為飼料進行家禽喂養,在工業和深加工等方面應用范圍小,不利于當地畜牧業和加工業的全面發展。同時,當地的生產和加工也不協調,寧夏地區有25%的玉米是以原料形式銷售到省外的;而食品加工所需要的玉米淀粉又是從外購入的[2]。
2 玉米種植中新技術的應用
2.1 秋覆膜技術的應用
秋覆膜技術是國家重點支持的惠農項目之一,也是我國黃河中上游地區近幾年著重推廣的一項新技術。將這項技術運用到寧夏地區的玉米種植中,可以提高玉米產量。秋覆膜技術主要利用秋覆膜玉米種植多功能變形機實現,該機械有四個顯著的特點。1)安裝在前端的刮土器可以將促使覆蓋帶呈現出“人”字型,這樣正好刮去了不用的干土,達到覆濕的效果,而且覆蓋以后便于雨水集中,具備集雨作用。2)將肥料置于壓膜溝內,不僅節省了施肥的工序,還可以將秋覆膜和秋施肥進行有效結合,提高了覆膜的技術性。3)覆土滾輪上有打孔刀,將其放在地膜的兩側,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條細縫,接著附上土,并將覆膜袋的兩側各自形成一條小土壟,便于雨水有效滲透,改變其中的環境,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種植效率。4)同一個機架上能安裝覆膜和施肥兩種裝置,可實現精準覆膜、施肥,同時還能在膜上進行精細化播種,利用一臺機械就能完成覆膜、施肥、播種等一系列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玉米種植的生產效率[3]。
2.2 防蟲技術的應用
玉米的防蟲新技術主要體現在3方面,即物理防蟲、化學防蟲和生物防蟲。物理防蟲包括殺蟲燈誘捕、黃板陷阱等。利用殺蟲燈誘捕害蟲,主要是依據害蟲喜光的特點,通過高壓電網的方法消滅害蟲,減少產卵數量,最好是5—6月時安裝殺蟲燈,安裝高度應控制在1.5~2.0 m。
黃板陷阱也是一種有效的物理控制技術,主要利用昆蟲趨黃的特點防治害蟲,黃色黏板的懸掛高度應在25~30 m,
這樣可以減少玉米整個生長季節的黏蟲。例如甜玉米栽培中物理防治,利用有網眼的紗布,將其作為網兜捕捉螟蟲,然后實行集中銷毀,可避免出現大規模蟲害。化學防蟲是在玉米生長中期時利用12.5%的烯唑醇以及40%的噻蟲嗪,按照規定比例混合應用,可以防治蚜蟲,而且持續時間長。實際應用時,較小的蟲在玉米生長前期噴灑農藥防治;當玉米株長到1.5 m的時候,施藥效果不明顯,可以采用植保無人機進行防治。生物防治是指采用“以蜂治蟲”的方法,通過赤眼蜂來消滅玉米螟,一般選擇在晴天,根據螟蟲產卵的時間放蜂,放蜂的數量應該按照玉米的種植數量來確定[4]。
2.3 立體通透栽培技術的應用
采用立體密植的栽培方式主要是改變以往單行壟斷的種植模式,將壟距控制在65 cm,種2壟隔1壟,以增加種植數量,提高光合效益。例如在黑龍江省的玉米栽培中,種植上玉米以后,間種上豆角,接著種上馬鈴薯,以有效改變田間通風透光情況。該種技術模式的增產核心是要發揮出邊際優勢,利用空壟來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合能力。整個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肥料的用量,分析土壤中磷肥、鉀肥和氮肥的剩余情況,合理計算以后確定最佳的施肥方案,盡量將磷、鉀和氮的比例控制在2.8∶1.0∶3.0,按照情況,分為3次來施入。這種組合立體式的栽培技術還能發揮出邊行的優勢,每穴雙株和三株栽培是一株的2~3倍,無論是縱向、橫向都通風、透光,使得玉米植株能夠在優越的環境下生長和發育。此外,還能促進根系的生長,將雙株、三株聚合在一起,使得地上部分和地下根系能夠快速生長,達到高產的目的。
2.4 灌溉技術的應用
玉米各個階段對水的需求量不同。例如在播種時對水的需求量非常大,發芽階段對水的需求量減少了50%。在灌溉的時候一定要根據當地的環境、氣候和土壤條件等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例如吉林省西部玉米種植,當地春季雨水少,有風且氣候干燥,而炎熱時期氣溫高,田間水分蒸發非常快。所以在播種時期,土壤的含水量要高于發芽出苗的數量,秋后灌溉水量為600~900 m3·hm-2,秋天澆灌的優點在于避免出現爭水的情況,保障后期玉米生長。育苗階段需水不多,定額在300~450 m3·hm-2,拔節前結束灌溉,持續時間控制在30 d,可按照玉米品種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如若長期缺水,玉米植株會發育不良,并影響到后期的正常分化,不能形成果穗,降低產量,所以在拔節時期田間水量應保持在65%左右,吉林省西部地區大概在6月中旬會降雨,此時期的灌水定額在370~600 m3·hm-2。因此,今后要大力發展玉米節水灌溉技術,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灌溉條件,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3 結語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玉米種植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的生長質量,相關人員應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品種、移栽方式和防控手段,這樣才能提高玉米的產量,推動第一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光樸.玉米種植現狀及新技術應用效率研究分析[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7,29(3):38,74.
[2] 趙燕.玉米種植現狀與新技術應用效果探析[J].種子科技,2016,34(6):19-19.
[3] 龔靜江.淺析玉米種植現狀與新技術應用的效率[J].農業與技術,2017,37(12):46.
[4] 薛瑞文.我國玉米種植現狀及新技術應用效率研究分析[J].種子科技,2018,36(2):40,4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