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來中國就是一個有著家國情懷的國家,忠于國家、孝于父母是樹人育人應培育的基本素養,也是國家和民族能夠生生不息,長期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基石。初中生正處于建立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初中語文教學作為初中主要的教學內容之一,不僅要傳遞給學生一些課本知識,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更應該融入家國情懷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對民族、對家庭的熱愛、赤忱、責任與擔當,擔當起中華復興的重擔。筆者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內容,探討如何創新教學策略,實現家國情懷教育,落實培育學生對國家和家庭的熱愛與責任感。
【關鍵詞】家國情懷教育;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6-0031-02
【本文著錄格式】朱燕.家國情懷教育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分析[J].課外語文,2020,19(16):31-32.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已明確指出:“語文作為基本學科,對學生的知識拓展,綜合素質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學民族自信心,提升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責無旁貸,應以課本內容為教育載體,培養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感。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就有很多關于“家國情懷”的課文,例如《黃河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彰顯著作者對國家家庭的熱愛與責任,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有的優勢,讓學生深刻感受愛國主義的情感。筆者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和自身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點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課堂進行嘗試。
一、以語言文字來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心
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形成用于交流溝通的工具,是整個民族傳承的智慧結晶,也是每個民族成員在牙牙學語就開始學習的內容之一。每個人對自己國家或民族的語言文字有著深厚的情感,語言文字也是培養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工具之一。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和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現已傳承上千年,很多忠義之人的忠義報國思想也由文字傳承下來。
教師可以從課文中準確生動的描述入手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例如以部編版教學《岳陽樓記》為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山,吞吐著長江的激流,浩浩湯湯的景象根本無法看到邊際。區區十幾字就將洞庭湖的壯闊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仿若洞庭湖就在大家的眼前。如此生動形象的文字讓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自然產生真摯的熱愛之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形象描述了范仲淹自已不會單純因為外物好壞和自身的得失而歡喜憂愁,而是為國家大事、民生大計而憂慮,只有當國家和人民能夠真正安定富足才會感到開心的家國情懷,也會讓學生對尚不清晰的愛國思想進行反思和共鳴,產生對國家熱愛赤忱的情感。以部編版教學《最后一課》為例,法蘭西陷落,阿爾薩斯以后只能學習德語,最后一節法語課上,當小弗朗士背不出分詞用法時,韓麥爾先生說的一番話:“你怎么說自己是法國人呢?你連自己國家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對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應多加熱愛和學習。當這最后一堂法語課結束時,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哽咽的細節和最后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也讓學生感受到韓麥爾先生對祖國的愛戀之情以及祖國失陷祖國語言即將消失的悲痛心情,讓學生對愛國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以課文解讀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生動有趣的課堂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風趣的課堂導語,對課文內容進行深情的朗讀,細致的講解,極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大幅度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設計巧妙的導語能夠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以部編版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在講授本課時,“范仲淹曾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抒發自己憂國憂民之情。文天祥《過零丁洋》中曾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痛訴自己的亡國之恨。而在唐蘇宗年間,有一位身處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歷史時期,雖有滿腔抱負,卻無處施展。雖家貧卻始終憂國憂民,其愛國胸懷同范仲淹、文天祥等愛國人士相比肩,這就是詩圣——杜甫,作詩三千余首,他的詩歌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朝的發展演變。今天我們就跟著詩圣的腳步,去看看一千二百年前,杜甫所在的草堂,去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心,去傾聽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真情流露。”短短幾句導語讓學生很快進入到課文的情景,深刻感受到杜甫那從不思慮自己,時刻為國家為人民著想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也觸動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初中語文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課文,在描述大千景象的時刻也不免滲透著作者對國家的赤誠熱愛之情。對這種情景并茂的文章,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深度情感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大好江河的壯闊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以部編版教學《我愛這土地》為例,這首現代詩情感真摯、濃烈、深沉地述說了祖國的那段百年滄桑。在學習本課時,教師用熱烈的情感朗讀了本文,通過恰當的情感停頓和合理的輕重音轉換將艾青對祖國、對這片土地的真摯感情訴說得淋漓盡致。再聯系那段黑暗時期侵華日軍對中國做出的種種罪惡行徑,深切觸動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和現在安定生活得之不易的深刻認知,加強了學生對國家對家庭的熱愛情感,激起了學生對未來報效國家、復興中華的決心。
三、以英雄人物觸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光榮歷史,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度。描寫這些英雄人物的文章更是多如鴻毛,教師可以借助這些文章為學生描繪出光輝的英雄形象,激發學生對國家的責任擔當和“英雄出我輩”的鴻鵠之志。
英雄不僅有超越一般人的實力和頭腦,更有超越凡人的高尚情懷。以部編版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為例,教師首先對學生講解辛棄疾的生平,身負文韜武略的辛棄疾生在內憂外患的南宋時代,年紀輕輕的辛棄疾渴望報效國家,用自己文略武學建功立業。僅僅二十余歲的辛棄疾就率五十騎闖入有著五萬兵力的金營取了叛徒張國安的首級。這樣有勇有謀的少年英雄本應該有著無限的光輝未來,可是生不逢時,直至六十八歲辛棄疾逝世也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詩歌成了他抒發悲憤之情的陣地,六百余首詞描寫了辛棄疾抗金復國、悲國憂民的一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不同于一般詞以上下分界,總共十句,有九句詞都在書寫自己想象馳騁沙場、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理想,最后一句卻話頭一轉,一句“可憐白發生”描寫了自己“了卻君王天下事”的人生理想無法實現,只能“醉里挑燈看劍”的悲涼現實,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這樣一位豪情滿懷、文武雙全、卻又壯志難酬的辛棄疾形象讓學生不僅深刻了解詞創作的背景,更深刻了自己的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自己的知識,也豐富著建設著自己的世界觀,感受到自己祖國的繁榮與富強,漫長璀璨的國家歷史文化,讓學生樹立堅實的民族自信心,激發學生對祖國深切真摯的熱愛之情,深刻學生的家國情懷。語文教學內容中有很多抒發作者對祖國熱愛的詩篇文章,這些未隨歷史流逝的千古絕響現在依舊激勵觸動著初中生的深切愛國情感,無論是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是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些詩人憂國憂民、誓死報國的愛國之情,通過這些詩句現在依舊震撼著我們的心,凈化著我們后輩的心靈。通過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赤誠的家國情懷,讓新一代為擔負起中華復興的重擔做準備!
參考文獻
[1]季爽.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龍湖中學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2018.
[2]張美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家國情懷缺失問題探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3]王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家國情懷缺失問題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9(27).
[4]胥鳳翎.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培育學生家國情懷[J].課外語文(下),2019(5).
[5]易燦然.初中古典詩歌家國情懷教育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8.
[6]代華麗.民族文化資源在初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以三都水族文化資源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