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功能,有效地理解和運用語言,產生言語智慧,這是語文課程的價值所在。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的實踐性課程,言語智能生長于特定語境中的言語實踐活動。從語境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扣住詞句,進行比較、探究、運用,就能促進兒童言語智能的生長。
【關鍵詞】問題情境;言語智能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6-0138-02
【本文著錄格式】李灝.在問題情境中生長言語智能[J].課外語文,2020,19(16):138-139.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說過,語文教學要緊緊圍繞“發展兒童的言語智能”這個核心任務,憑借教材文本,引領學生圍繞語文核心知識或者情境,選擇、重組語文學習內容,整合、設計語文實踐活動,變革語文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言語智能的充分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
兒童言語智能的發展需要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自主建構,這種自主學習離不開具體的問題情境。教師引導兒童在問題情境中進行語文實踐,引領他們對文本語言進行比較、品味、探究,就能促進他們語言和思維發展以及言語智能的生長。
一、在比較表達中發展言語智能
比較是一種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兒童更好地認識語言表達的異同,把握事物的特質,體會表達效果。在語文學習實踐中,比較表達能夠培養學生語感,發展學生思維,促進言語智慧的生長。
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在教學中就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他在教學《談禮貌》一課時,引導學生三次比較閱讀。第一次“比較讀”,異中求同。讓學生通讀課文,發現三篇事例的相同之處:都是采用“敘事+議論”的構段方式。第二次“比較讀”,同中求異。教師引導學生比較三個事例發生的情境和總結的話有何不同。通過比較,學生發現:所列舉的人物、故事發生的情境、作者的議論不相同。第三次同類文本比較讀,將《談禮貌》一課與學習過的課文《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啟示》等進行比較讀,發現課文的表達異同,促進思維的發展。
我在教學《黃河的主人》一課時,也是著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學習,促進對文本語言以及表達的理解。
師:同學們,課文是怎么寫清楚艄公勇敢、智慧、鎮靜和機敏的呢?
生:艄公的勇敢表現在他能夠撐著筏子渡過滔滔的黃河。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呢?
生:黃河的浪那么大,而筏子卻那么小、那么輕。
師:筏子的小和輕到了什么程度呢?
生:“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p>
(出示筏子圖片資料及課文第五自然段)
師:為什么還要寫麻袋呢?我們來看看麻袋是什么樣的。
(出示麻袋介紹及圖片)
師:第五自然段的描寫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表現出艄公的本領大。
師:讓我們齊讀第二和第五自然段,通過朗讀重新認識下這小小的羊皮筏子。
師:現在你對艄公有了什么認識呢?
生:技藝高超,又很勇敢。
教學中,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課文是怎么寫清楚艄公是勇敢、智慧、鎮靜和機敏的呢?用這個主問題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比較“筏子小”和“艄公穩”兩段文字,自主感悟。在課文中,艄公的人物形象不是概念化、虛泛化的總結,而是在具體畫面中通過比較逐步清晰起來的。第一處比較是引導學生比較“筏子”與“黃河”。我先從筏子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仔細研讀課文中的詞句,初步感受筏子的小而輕;再通過向學生補充麻袋的資料圖片,實實在在地讓學生感受到這么一個小而輕的筏子在黃河上所處的危險境地。第二處比較是比較黃河與艄公的語句,前后對比,由此轉變為對艄公人物形象的切實感悟,學生自然而然在比較閱讀中加深了感受,習得了言語智慧,感受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平時教學中,如果學生浮于文本的淺表而未能深入,就要引導他們比較文本語言,把他們引向言語智能發展的深層。
二、在自主探究中發展言語智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把握語文課程的本質和兒童積極探索的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兒童主動探究,結合生活經驗,探究文本的知識內涵、情感意蘊、表達秘妙,發展言語智能。
在教學四年級課文《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時,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讀中探究:“我”為什么會差點仰面摔倒呢?作者記憶中的母親又是什么樣的呢?為什么作者會覺得自己的母親“力大無窮”呢?現在你知道“力大無窮”意味著什么了嗎?在老師循循善誘的啟發下,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讀和探究,領悟出母親對家庭的無私奉獻,對子女深深的愛。
《第一次抱母親》這段教學從作者抱母親差點仰面摔倒起頭,引導學生從作者差點摔倒的表層原因——作者力氣太大、用力過猛轉而關注到母親的體重最多只有89斤上。借助文本及插圖,引導學生咀嚼文字,理解什么叫“力大無窮”,并且以此為抓手,通過追問一步一步地讓學生去感悟“力大無窮”的真正內涵,探究出母親這么一位瘦弱女子是不可能力大無窮的,她之所以能夠表現出“力大無窮”源自于母親對這個家庭的責任感,這讓母親的無私奉獻和對子女的愛充分彰顯。教學中學生學習關注課文中的關鍵詞,自主探究人物形象,學生的言語智能得到了提升。
三、在遷移運用中發展言語智能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能夠促進言語智能的生長。
薛法根老師在教學《石頭書》一課時,從文本中選取典范的語言,提煉其中蘊藏的言語運用規律,創設具有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模仿練筆和情境表演,實現遷移運用,在語言實踐中學習文本語言。薛老師先讓學生學著老師的范例用固定的句式來練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薛老師設計了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回家把《石頭書》這篇課文講了什么跟爸爸媽媽演一演。你會怎么演呢?我們先來試試。教師演家長,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模仿說話,學習概括課文內容,增長言語智能。
我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針對課文第三自然段,將“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這樣的言語表達形式提煉出來,創設一個對話活動,讓學生進行仿寫。
有學生寫道:妹妹是我的小跟班。星期天,我在家里幫媽媽打掃衛生。我用拖把拖地,她就拿著雞毛撣子跟在我后面“拖地”;我用抹布抹書桌,她就用抹布擦餐桌;我整理房間里的書本,她就整理她的小床。
學生通過仿寫,進一步體會文本獨特的語言形式,轉化為自身內在的言語智能。
聚焦語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比較、探究、仿寫等語言實踐活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順學而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深入文本,品讀語言,在比較中有所發現,在探究中尋覓緣由,在說寫訓練中領悟表達,捕捉精妙語言中蘊藏著的言語智慧,實現了語言能力的自主建構、學習能力的自主提升、言語智能的自主生長。
作者簡介:李灝,1992年生,江蘇六合人,本科學歷,小學二級教師職稱,從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