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小學生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小學生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現狀況,厭學就是其中之一。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很多,學校教育是關鍵的因素,其中減負工作落實不到位、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冷淡、師生關系不和諧、網絡游戲的影響等是造成小學生厭學的主要因素。矯正小學生厭學心理需要學校、家庭相互配合。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切實減輕學習負擔,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的意識;積極為學生創設表現長處、發揮特長的舞臺,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能讓每一個小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教育的要求,順利、健康、陽光地走完小學階段這一重要的人生歷程。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學生;厭學心理;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6-0140-01
【本文著錄格式】廖明琴.小學高年級學生厭學心理的分析和對策[J].課外語文,2020,19(16):140,142.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目前,小學生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很容易出現狀況,厭學就是其中之一。導致學生厭學的因素很多,學校教育是關鍵的因素,因為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導致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有減負工作落實不到位、網絡游戲的影響、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生之間人際關系冷淡等方面。
一、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分析
(一)減負工作落實不到位
學校和教師由于受抽考成績和小學畢業水平測試成績的驅使,仍然把學習成績視為唯一標準。以教學成績來衡量教師能力的高低,以分數高低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求過高,把精力花費在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各種方式、花樣翻新的“培優補差”上,往往使學生不易獲得成就感,壓力較大,心理負擔增重,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二)師生關系不和諧
古訓“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當師生關系融洽,學生覺得老師喜歡他、欣賞他時,就會用百倍的努力回報老師。當學生感覺到教師輕視他、看不起他時,學生就會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由于老師希望看到學生努力學習的一面,當看到學生出現懶散、反應慢,特別是屢教不會時,教師就會不經意間表現出厭煩的情緒或鄙視的目光,傷害了學生脆弱的心靈。學生在學校只有痛苦、自卑的心理體驗,沒有愉快、自信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討厭老師、討厭學習的心理,繼而用逃學,故意不完成作業與老師進行對抗。
(三)學生之間的不良關系
班級是一個群體。群體內每個成員有滿足成員親和、認同的心理需要。學生作為個體,經常得到教師、同學的認可和肯定,就會產生歸屬感和成就感,才能免于孤獨的恐懼感,獲得心理上的安全,其心理就能健康發展。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或對抗情緒、逆反心理,影響其心理正常發展。對于老師眼里的差生,班上其他學生也會歧視他們,孤立他們,冷落他們,不把他們當作集體的一員,不給予幫助,不跟他們交往。這種態度會深深傷害差生,使他們感到在學校沒意思,把學習當作負擔,甚至有些學生會形成自閉的性格。
(四)網絡游戲的影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擁有智能手機的小學生也越來越多。它能上網,能玩游戲,方便使用。大人玩手機會上癮,形成心理依賴,孩子也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家長的教育產生逆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輕不得,重不得,致使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打破了生活規律,不能正常休息,孩子晚睡遲到,睡眠不足,上課昏昏沉沉,無精打采,有的游戲內容不健康,宣揚暴力迷信,影響了孩子的思想健康,使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二、矯正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對策
厭學主要是因為學生感覺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產生的厭煩、焦慮的情緒。怎樣幫助厭學的學生,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呢?
(一)改進教學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要讓學生愛上學習,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弱化以成績為主的觀念,把減負落到實處。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時常改變教學方法。教學中,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每一個學生,提高學生在教學這一雙邊活動過程的參與度,使每個學生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根本上解決厭學問題。此外,要看到學生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除了學習,他們還需要休息和娛樂,因此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在完成作業后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自己活動,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因此,每天布置作業時,教師應精心設計習題,多布置些需動手操作的、調查的、上網搜索的、實踐性強的作業,讓孩子在玩中學,不覺得完成作業是負擔。
(二)用愛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意識
贊科夫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喜歡和關心,學起來就會覺得特別有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更應關注學困生,給予他們更多的愛。要幫他們找出學習差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幫扶措施。要給學生好心更要給學生好臉。教師不僅要耐心細致地對他們進行知識點的輔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還要進行心理輔導。在課堂提問時,根據學生特點,向他們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答對了應及時鼓勵,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這樣學生就會樹立“我能行”“我也會”的信心。關愛學困生也不是無原則地溺愛,一味地鼓勵、表揚,有時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適當的懲罰,能幫助矯正學生的厭學心理。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矯正行為偏差。
公平對待每個學生,增強學生的存在感。讓每個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根據孩子的特點,交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務,如當衛生監督員、紀律督察員、作業評委、好人好事記錄員等。開發學生的潛能,積極為學生創設體現價值、發揮特長的舞臺并采用多種方式鼓勵學生,包括物質獎勵、口頭表揚、肢體語言表揚等,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被需要感覺和進取意識。在這樣的愛撫和激勵下,學生會逐步建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勇氣和內驅力,才能讓他們逐步消除厭學的心理。
(三)發揮心理輔導室的作用
心理教師做適當的心理輔導工作,適當地運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專題性活動、課外合作游戲,幫助學生從沉悶的氣氛中解放出來;用非語言的方式給學生一定的時空,讓學生排解壓力;和學生平等相處,消除學生的下意識自我防護意識,了解他們的想法,盡可能滿足他們的愿望;適當地讓他們接受一些小的挫折,增強他們自我承受心理;創造輕松環境,淡化其不安、煩躁的心理。
(四)正確對待網絡游戲
游戲其實是有助于開發大腦的,并不是毫無益處。從小接觸游戲的孩子比沒有接觸過游戲的孩子頭腦更靈活。通過在游戲中鍛煉,還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和別人相處,鍛煉情商和智商。所以家長不必過于擔心孩子玩游戲。只要和孩子溝通好,孩子是愿意配合的。合理安排好時間,掌握好每次玩的時長,最好每次玩游戲時有家長陪伴,這樣可以了解孩子玩的內容,糾正玩游戲的姿勢,也讓父母與孩子多了些共同話題,關系更親密。父母與孩子要事先商定好規則,獎罰要清晰分明,若不按要求來,就一定要承受處罰,孩子哭鬧也不能妥協。家長要以身作則,有時孩子在學校提前完成作業,回家后孩子興高采烈地要玩游戲,父母卻強行給孩子增加作業量,要孩子完成才可以玩游戲,這樣做其實很容易讓孩子反感。學習有進步,可以獎勵玩游戲的時長;反之,減少時長。這樣對孩子的學習是有益處的。
學校要和家長及時聯系,摸清孩子的心理狀況,教給家長教育方法,通過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奮斗目標,矯正孩子的厭學心理,使學生始終有明確的努力方向,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把尊重與愛貫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認真分析,找出原因,采用合理的方法,高效地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讓每一個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教育的要求,順利、健康、陽光地走完小學階段這一重要的人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