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標
摘要:為促進現代服裝設計的健康發展,保障服裝設計行業的正當競爭。分析了主要包括文化、時尚與商業的現代服裝設計理念與在綠色循環消費主義的倡導下形成的綠色可循環的新的服裝設計方向,并進而分析了從廢棄服裝材料設計及廢棄服裝的再生設計兩方面實現綠色環保型服裝設計的路徑以及從《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法”)角度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的法律保護。得出無論服裝設計是否構成商品裝潢,其中具體條款與一般條款均有充足適用空間的結果。該研究結果將為現代服裝設計在實踐中的發展與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服裝設計 設計理念 綠色可循環 再生設計 反不正當競爭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5-0126-03
引言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傳統的服裝質量與層次已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服裝設計理念不斷更新迭代、推陳出新,既保有傳統風貌,又頗具時代特色。然而,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成功的服裝設計往往面臨著被仿冒的風險,因此,如何保護服裝設計成為當下應關注的重點。筆者在文章中嘗試著加以探討,以期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些微思路。
一、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的再認識
現代服裝設計從設計師構思到設計完成,設計理念貫穿始終。現代服裝設計理念與設計師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存在天然聯系,并深受其影響,同時又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筆者認為,服裝設計理念通常包括文化理念、商業理念與時尚理念。
(一)文化理念。文化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服裝產品是否成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時,文化理念也是服裝企業在行業的立身之本。文化理念內涵極為廣泛,宏觀上包括社會文化等,微觀上包括服裝企業、服裝本身和服裝受眾三者在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價值意識等的協調一致。在與外界發生聯系時,文化理念表現出特有的感染力與親和力,在消費者的誠信意識與忠誠意識的培養與強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身處信息交換加速、信息數據化的當今社會,人們對社會文化有了新的期待。在服裝產品上,這種新的要求集中表現于服裝產品的文化理念上。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創造形式—一服裝設計,以綜合款式樣態、色彩搭配和面料選擇等來實現滿足消費者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目標,如圖1、2。毋庸置疑,這樣的服裝產品作為一種語言符號,既表現出多元文化內涵,又折射出服裝設計師與服裝企業在價值上與審美上表現出的諸多文化因素。故而,于服裝設計始終,應強化文化理念,彰顯文化價值,以文化理念的滲透推動服裝形象的深刻化,培育符合消費者文化需求的服裝設計風格。
(二)商業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的實用性逐漸弱化,如今強調更多的是服裝的美觀性,而服裝的商業性則在服裝產業日益蓬勃的態勢下逐漸顯現。和眾多類型的工業產品類似,服裝產品生產目的在于進入市場并通過銷售獲取利潤。據此,商業理念注入服裝設計的全過程成為現代服裝設計的應有之義。
某一特定服裝如何能在眾多的服裝消費品中脫穎而出、經久不衰,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服裝企業如何識別市場熱點、如何選擇商業主題等都與服裝設計息息相關,而一款服裝產品面市后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服裝設計過程中商業理念的注入程度。筆者認為,服裝設計時應體現的商業理念至少包括服裝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共同利益的內容,在滿足各方基本利益訴求的基礎上,服裝企業將推動產品優化升級,以實現經營利潤的最大化。然而,某一適用于日常生活的產品,其經營必然是以對人的充分了解及其需求的精準把握為基礎,其設計則須以人的實際穿著需求為方向,力求理想而又周全,這樣消費者才可能會給予認可。筆者深信,以翔實完備的市場信息為依據,識別和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商業理念,并將其注入服裝設計的全過程,將會成為服裝產品在市場經營活動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因素。
(三)時尚理念。時尚理念既是眾多思維類型中的一種,也是服裝設計領域一些服裝品得以持續生存的關鍵。時尚理念離不開現代經濟社會特有的新思想、新技術,同樣也離不開基于新思想、新技術而出現的新的生活方式。如今,時尚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日益緊密,逐漸演變為某種新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就服裝設計而言,時尚理念首先意味著市場的發展方向,同時又能夠折射出服裝設計師對時尚的本質特征的認識與理解,并且對流行元素進行精準識別、深度挖掘與進一步的提煉,在此基礎上,以服裝的款式樣態、色彩選擇與搭配、主體面料以及在裁剪、制作等方面的工藝創新等使時尚理念這一主觀意識得以外顯,例如圖3。此外,根據“時尚”的語義理解,時尚理念帶有深刻的時代烙印,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時代,服裝設計師對產品的不懈追求與探索創新呈現出不同的局面,由此呈現的設計風格自然存有差異。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穿著及服裝設計的時尚理念在內容和變化趨勢上很大程度會受到影視明星、社會名流等“網紅”人物的影響。
二、服裝設計新方向:綠色可循環
在前文述及的設計理念引導下,服裝設計及服裝行業不斷向縱深發展。然而,在物質財富日益豐富的同時,資源耗減與環境惡化加劇。如今,實現生產生活各方面的低碳環保逐漸成為社會普遍共識,消費者群體傳統消費觀逐漸發生轉變,既注重消費質量,也追求綠色可循環。
(一)綠色循環消費主義倡導下的服裝設計。在綠色消費的推動下,綠色循環消費主義應運而生。在范圍上,既包括綠色產品,也包括資源回收利用和能源的高效應用。進一步,綠色服裝——通常也被行業定義為生態服裝或環保服裝——就個人而言,益于身體保健;就生態環境而言,其原料選擇、生產制作、加工完善、投入使用以及回收利用等方面符合環境要求,避免造成污染,以維護生態安全。綠色可循環的設計理念最早在服裝領域出現可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如今,環保觀念在消費者群體中得到廣泛普及,綠色服裝仍然是服裝行業發展的重點和核心,綠色服裝、生態服裝等作為全球服裝消費市場的熱門與爆款并未發生變化,并且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
(二)綠色可循環服裝設計路徑
1.廢棄服裝材料的再生設計:現代纖維材料分離技術飛速發展,該技術的運用使得從廢棄衣物中提取可二次制作服裝的再生纖維日益常見。可制備紡品的傳統纖維主要有天然纖維、化學纖維以及動物纖維,而在紡織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眾多新型纖維材料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目前主要有聚酯纖維、智能纖維以及液化纖維等。廢棄服裝材料的再生設計除了再次利用傳統廢棄纖維材料,也包括探索開發新型纖維材料。
從目前消費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聚酯纖維面料無疑是被運用得最多、最廣泛的一種材料。通過對回收后的廢棄塑料施以嚴格的加工程序,塑料纖維絲得以提取,而新型面料的制作離不開這樣的塑料纖維絲。事實上,在部分服裝公司(例如阿迪達斯、耐克等)的產品研發過程中,聚酯纖維材料已得到了廣泛運用。在舒適性能上,新型聚酯纖維較傳統纖維材料更為優越,同時又能循環利用。近年來,紡織技術不斷進步,新型服裝面料的種種性能無疑將得以改善,服裝纖維面料被賦予新的內涵的同時,不僅綠色可循環理念融入服裝設計全過程,更增添了幾分科技感與環保色彩。
智能紡織材料的理論研究不斷深入,眾多極具科技感的新型服裝面料不斷涌向市場,智能服裝的出現成為應有之義。智能紡織材料與聚酯纖維類似,同樣可以從廢棄衣物中提取,經過系列流程,生產出具有再生性能的滌綸纖維,目前在運用滌綸纖維的基礎上,一些智能紡織材料已經具備抗紫外線、阻燃等功能。事實上,智能紡織材料的可再生問題在研發階段便已得到解決,其使用周期當然地得以延長。
納米技術的發展為可噴射的新型服裝材料——液化材料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性質上,這里的液化材料屬于高分子材料的一種,其由棉纖維聚合物、化學溶劑等共同組成,由于化學溶劑的作用,棉纖維聚合物呈液態存在,經過特定的噴射裝置,液化材料與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各種人體模型相結合并迅速固定,經過后期的精細化打磨,合體服裝便完美呈現。服裝生產過程中液化材料的運用,極大地避免了繁瑣工藝帶來的高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能源消耗大大降低,同時運用液化材料制作的服裝產品具有可回收降解的特質,通過與堿性溶液的結合,液化材料服裝可得到分解,因此可謂全程零污染、零消耗,服裝的可循環再設計得以真正實現。
2.廢棄服裝的再生設計:再生設計為廢棄衣物獲得新生提供了機會,是再—次賦予廢棄衣物使用價值的過程。
(1)拼接設計:拼接作為一種服裝設計方法,在我國可謂是歷史悠久,如今無論是在城市抑或農村,拼接方式仍被廣泛采用。顧名思義,拼接是把廢棄衣物根據顏色的搭配抑或不考慮顏色因素裁剪成大小、形狀不一的面料小塊,再通過設計理念的注入將其排列、縫補而形成新式服裝的服裝設計與制作工藝。拼接方法的運用避免了面料等因素帶來的二次設計限制,顯得更為自由,如圖4。拼接技法既提高了廢棄服裝的利用效率,同時也表現出設計者獨特的環保理念。
(2)面料的再設計:面料的再設計通常意義上包括面料的增加設計和面料的減少設計,往往是在廢棄衣物基礎上的再加工。這種再加工表現為對原廢棄衣物設計細節的改變,包括增加當季流行元素或合理增加配飾或者是破壞原有的設計風格并對設計細節作出刪減,然而,這種增加或減少并不影響服裝本身的藝術感與美感,據此賦予原廢棄衣物新的使用價值,并以嶄新面貌呈現出來。具體如何進行面料的再設計,其涉及到的工藝操作多種多樣,面料的增加設計方式通常有編織、填充、鑲嵌等,而面料的減少設計方式通常有鏤空、抽紗等。針對廢棄衣物面料的再設計,—方面既延長了衣物面料的使用周期,減少總量有限的資源消耗,另外—方面也大大激發服裝設計師的創意設計思維。廢棄衣物的面料再設計服裝如圖5。
(3)重新組合設計:綠色可循環的服裝設計理念的貫徹,關鍵在于加強對廢棄衣物的再利用,而對服裝局部的拆卸與重新組合則成為行之有效且常見的方式。重新組合設計實際上是一種逆向設計,通過對原廢棄服裝的局部予以拆卸或裁剪,從而得到可供組裝的服裝部件,例如衣領、下擺等,在此基礎上重新組合排列,注入設計師的獨特設計理念與審美情趣,重新組合設計的服裝成品在服裝風格、款式結構上將毫不遜色于原服裝。重新組合設計是廢棄衣物各局部之間的再次融合,服裝的可持續性得以體現。圖6顯示的是對兩件廢舊毛衣的解構和重新組合,形成一件風格新穎的新款毛衣,較好地實現了廢舊面貌上的轉變。
(4)服裝降級設計:廢棄衣物的降級設計并不是自始存在,而是隨著綠色循環消費主義的盛行而逐漸為人們所知。降級設計在緩解自然資源被大量消耗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經濟效益。日常生活中,部分家居用品實際上對材料的選擇并不嚴格,且通常處于輔助性使用地位,因此,廢棄衣物通過降級設計,往往可以產生“變廢為寶”的效果,例如廢棄衣物可以變身為毛絨玩具、坐墊等生活用品,既使得廢棄衣物的價值最大化,也為枯燥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幾分趣味。圖7為以廢舊牛仔褲為原材料改裝設計的文具包,風格簡約卻又不乏時尚。
三、現代服裝設計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
(一)反法保護的必要性。服裝市場日益興起,然而服裝設計的保護卻顯得滯后,法律保護尤甚。通過檢索實務判例,筆者發現,服裝設計的法律保護案例寥寥無幾。此外,通過整理,在檢索到的案例中,法院裁判觀點存在明顯差異,在設計的保護問題上尚未達成司法層面的普遍共識。從理論上來看,學界既有觀點認為服裝設計應受著作權法保護,也有觀點認為應受專利法調整,甚至有觀點認為服裝設計應受商標法保護,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從反不正當競爭角度對服裝設計提供保護,不失為一種明確、靈活且高效的保護手段。
與其他服裝設計保護制度相比,反不正當競爭保護有其獨特優勢。例如,服裝設計的反不正當競爭保護不存在著作權法上的關于服裝是否構成作品而產生的眾多疑難問題帶來的限制,也不存在專利法上的保護對象需要獲得行政授權的前置性條件的約束,在打擊仿冒方面則更為高效,符合服裝設計周期短、更新快的特征。然而,最新發布的反法適用于司法實務仍然時間不長,其中第六條第—項規定的“有一定影響”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需要在實踐中通過運用,并結合相關的司法解釋及具有指導性的案例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服裝設計反不正當競爭保護的難點在于形成系統的理論范式與框架構建,并且注重規則的細化與解釋。
(二)服裝設計的反不正當競爭保護路徑。在反法視閾下研究服裝設計的保護,目前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如何把抽象概念具體化,通過這種方式勾勒出以不正當競爭手段仿冒服裝設計的問題。
1.具體條款的適用:我國反法第六條對混淆行為作出了規定,并禁止經營者實施混淆行為。通過反法第六條來調整服裝市場中層出不窮的服裝仿冒行為,首先需要明確服裝設計是否構成商品裝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對服裝設計進行保護應適用的具體款項。
(1)服裝設計構成商品裝潢:“裝潢”應當作何理解,我國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尚未作出規范層面的規定。通過檢索,筆者發現,部門規章《關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對裝潢做出了解釋,“本規定所稱裝潢,是指為識別與美化商品而在商品或者其包裝上附加的文字、圖案、色彩及其排列組合。”按照這一思路,現代服裝各式各樣的設計則是設計師為使服裝得到美化而在服裝上添加的不同形狀、大小的文字與圖案和不同的色彩搭配以及眾多設計元素的排列組合,據此認定服裝設計應屬于商品裝潢。按照這一路徑,經營者通過各式各樣的仿冒手段對原創設計進行仿造,仿冒產品與原產品之間無法區分,并且足以對消費者形成誤導,難以辨認出何者為原創產品、何者為仿冒產品或者足以使得消費者認為仿冒品同樣源于原創產品生產廠商,此類仿冒行為則應被認定為混淆行為,屬于不正當競爭范疇。不可否認的是,服裝設計屬于商品裝潢,并不意味著反法第六條第—項在規制仿冒行為時當然適用,這里的仿冒行為應當是“具有一定影響”并且“足以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
在目前的法律體系內,對“具有一定影響”的把握應特別注意:首先,“具有一定影響”的主體應是服裝設計本身,與生產廠商與服裝品牌無關;其次,不應該認為有仿冒行為存在就當然地得出被仿冒的服裝設計具有一定影響的結論;第三,原創服裝設計的“具有一定影響”往往被認為是服裝仿冒者“接觸”原創作品的考慮因素,從而認定仿冒者具有仿冒的主觀惡意。而“足以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的理解,筆者認為應特別注意:原創服裝設計之所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其具有不同于慣常設計的獨特思想與獨特表達;消費者在仿品與被仿品之間無法區分并產生誤認,與消費者自身因素無關,其原因在于仿品與被仿品的高相似眭;原創服裝設計表現出的原創性應當與原創主體之間形成足夠的商業對應關系。
(2)服裝設計不構成商品裝潢:正如前文所述,服裝設計構成商品裝潢并無理論上的障礙,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服裝設計與一般理解上的商品裝潢客觀上存有差異。因此,在認定服裝設計不構成商品裝潢情形下,后出現的特定服裝設計高度近似于某一在先服裝設計,同時又極易使人產生誤認或認為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那么此類行為構成混淆行為,應受反法第六條第四項調整。關于本條第四項中的“足以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應當如何把握,筆者在前文已有論述,囿于篇幅,此處不再作展開。
2,一般條款的適用:除前文述及的具體條款外,我國反法第二條在規制服裝仿冒行為方面同樣發揮重要作用,該條規定屬于一般條款,或者說是原則性條款。類似于其他行業與領域的仿冒行為,服裝設計仿冒行為無疑會給服裝設計行業帶來沉重打擊。—方面,仿冒行為人因其投入遠低于原創設計師的成本而形成價格優勢并快速占領市場,同時又因為與原創設計師形成競爭而逐漸侵蝕原創者的市場份額,進而侵害原創設計師的利益;另—方面,由于市場總量的相對固定,仿冒行為人基于其自身的低投入,在與處于競爭關系的正當經營者規模相同的情況下產生高收益,從而間接地對正當經營者的利益造成打擊。毫無疑問,仿冒行為的存在對商業良性競爭、經濟秩序平穩運行構成極大威脅,服裝仿冒行為既有違法律法規,也與商業道德相悖。在實務中,以反法的一般條款調整消費市場中的各類仿冒行為,包括服裝設計仿冒行為,是一種常見的抵制仿冒行為卓有成效的方式。
結語
隨著服裝市場的蓬勃發展,貫穿服裝設計全過程的設計理念的內含也不斷得到豐富。在這樣的背景下,契合現代生活方式的綠色循環消費主義蔚然成風,追求綠色低碳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共識,服裝設計及消費領域的綠色可循環則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風尚。反法的完善在保護服裝設計時發揮獨特作用,法律制度的健全將為服裝設計保護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鄧躍青,現代服裝設計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86
[2]李莉,苗霞,淺析現代服裝產品設計理念[J]藝術教育,2011 (6):143
[3]程麗琴,生態文明時代下的綠色服裝設計分析[J]人民論壇,2015 (33):175-176
[4]王群山,服裝設計審美的欣賞與批評[J]藝術設計研究,2015 (3):31-33
[5]李劍文,基于生態時代的綠色服裝設計初探[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 (17):287
[6]李波,現代服裝設計及其版權意識[J]設計 2018 (iO):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