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榆陽區大扁杏發展速度很快,各地引種栽培形成一定規模,僅榆陽區已發展到10多萬畝,成為當地林農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之一。大扁杏病蟲害防治是大扁杏管理中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到杏樹的正常生長,杏核的產量和質量。本文通過榆陽區十年來大扁杏病害防治實踐,就常見的病害防治方法整理如下。
關鍵詞:榆陽區;大扁杏;病害;防治技術
一、杏疔病
(一)癥狀
杏疔病又叫紅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屬子囊菌綱肉座菌目,無性世代則為Polystigmina屬,屬半知菌類球殼孢目。主要危害新稍葉片,有時也危害花和果實。新稍受害生長緩慢且粗短,初期表現為暗紅色,后變為黃綠色,其上著生有黃褐色略微突起的小粒點(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節間縮短,葉片呈簇生長。花和果實也可以被害,但一般不為人們所注意,病枝上的花不易開放,花苞增大,花萼和花瓣不易脫落。果實受病后生長停滯,果面上具有淡黃色病斑,同時也產生紅褐色小點狀分生孢子器。病果后期皺縮干枯,脫落或懸掛在枝條上。
(二)發生規律
病葉先從葉柄開始變黃,再沿葉脈向葉片擴展,變黃部分較肥厚,5~6月份病葉全部發病變為紅褐色,肥厚成革質,向葉背卷曲。正反兩面布滿黃褐色小點狀的分生孢子器,雨后或空氣濕度大時可以分泌含有大量分生孢子的橙黃色粘液。病葉最后干枯變為桔紅色、褐色,質地硬化、易碎,畸形,葉背散生小黑點(子囊殼),病葉成簇殘留在樹枝上越冬不脫落。
(三)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落葉后至萌芽前,結合修剪,剪除杏樹病枝,清除病葉集中銷毀或深埋;生長季節,雨季前徹底剪掉病枝燒毀或深埋,消除病源,連續進行3~5年即可消滅此病。
2.化學防治。3月初杏樹開花前噴3~5ВO石硫合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葉芽抽出時噴0.5:1:100波爾多液(配制比例中的數字,依次代表硫酸銅、生石灰和水的重量)。
二、樹桿流膠病
(一)癥狀
流膠病是一種非浸染性病害,多發生在枝干上,流膠主要從傷口及蟲口侵入被害枝干,在春季流出半透明的樹膠,干后變為黃褐色粘在枝干上,流膠部分呈腫脹狀,皮層及木質部變黑腐爛,極易再為其他腐生菌所感染,嚴重削弱樹勢和結果。果實流膠多由蟲傷等傷口發生,樹膠糊在果面上,使果實生長停滯。
(二)發生規律
該病全年都會發生,但流膠量以春夏樹木生長旺盛期為大。枝干病害、蟲害、凍害、日灼傷及其他一些機械傷害造成傷口、高接換種、大枝更新引起流膠;夏剪過重、農藥藥害、氮肥過量也能誘發流膠病。
(三)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合理修剪,特別加強夏季修剪,保持樹體通風透光,冬季剪除病蟲枝,并對較大傷口抹清油鉛油合劑等保護性藥劑;合理控制氮肥施肥量,及時消滅蛀干害蟲;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2.化學防治。3月初花芽膨大期前噴一次4~5ВO石硫合劑;生長期從4月份展葉開始噴50%多菌靈1000倍液,隔半個月一次,連續噴4次;用濃度為1%的苯異咪唑或苯萊特涂剪口和傷口,可以防止輪枝孢菌的侵染,預防流膠病;若已發生流膠病,則應刮掉流膠處膠塊,涂抹濃度為0.5%的菌毒清或5ВO石硫合劑。
三、褐腐病
(一)癥狀
病原菌屬真菌,子囊菌綱柔膜菌目,無性世代為Moniliacinerra,屬半知菌類叢梗孢目。是果實的主要病害,同時也危害葉片、花及新稍。杏果近成熟時最易感染此病,發病初期為圓形褐色斑,然后擴展到全果,使果肉變褐、軟腐,病斑上有圓圈狀霉層,因此又叫灰腐病,并伴有一股香氣。病果大部分腐爛后失水干縮,變成黑色僵果,掛在樹枝上,經冬不落。被害幼葉初期邊緣有水浸狀褐斑,并逐漸枯萎。被害花器變成黑褐色,枯萎或軟腐,干枯后殘留在枝上。被害枝條初期為長圓形灰褐色潰瘍,后期病斑繞枝一周,枝條即枯死。
(二)發病規律
褐腐病菌主要在僵果和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借風雨傳播,由皮孔或傷口侵入杏樹體的被害器官。一般低溫多濕條件下易發病,最適宜的發病濕度為20~25℃,濕度為連陰雨及多霧天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
(三)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杏樹落葉后及時清理杏園,摘除僵果,剪除病枝,集中燒毀,以消滅病源。
2.化學防治。3月初發芽前,樹體噴5ВO石硫合劑。5月下旬幼果期噴布65%的福美鋅400倍液,每隔10~15天噴布1次,連續噴布3次。果實采收后,噴布800倍液的退菌特,控制病菌對枝葉的感染。
四、細菌性穿孔病
(一)癥狀
病原菌為細菌,主要為害葉片和一年生枝,初發病時,葉片上出現水漬狀小斑點,且多沿葉脈或葉邊緣。斑點初為綠黃色隨著圓斑擴大,變為紅褐色,直徑2mm左右。最后病斑干枯脫落形成穿孔,嚴重時可引起大量落葉。感病枝條常發生潰瘍,一年生新梢在春季有水浸狀小皰發生,小皰呈褐色,長圓形,可達10mm。當病斑包圍枝條時,引起枝條枯死。夏末在當年新梢上以到孔或芽為中心成水浸狀紫色斑點,后擴展成大的近圓形病斑,病斑稍凹陷,邊緣有樹膠流出。病斑干燥龜裂,若干病斑相接導致枝條枯死。
(二)發病規律
此病由細菌引起,細菌在枝干漬瘍面上、芽鱗內或在落果內越冬。到春季通過風雨或昆蟲傳播。葉片及果實表面的氣孔、枝條的皮孔是主要的侵染途徑。生長發育的溫度范圍為7~37℃,其中以25~28℃最適。干旱年發病較輕,7、8、9月高溫適宜此病發生和蔓延,尤其是連續高溫陰雨天氣發病最重。
(三)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建園時避免與桃、李等感病樹種混栽,建立無病苗圃;修剪時剪除病枝,清掃杏園,將枯枝、落葉集中燒毀。
2.化學防治
3月初春季杏樹發芽前,噴1:1:120倍波爾多液或噴5ВO石硫合劑消滅菌源;4月底展葉后發病前噴0.5:1:100倍波爾多液、65%的福美鐵400倍液、65%代森鋅600倍液、硫酸鋅石灰液(0.5:1:100)、50~100ppm鏈霉素、0.3~0.4ВO石硫合劑。
參考文獻:
[1]徐公天,丁夢然,盛茂領,夏希納等.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原色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諶有光,王春華,魏寧生.果樹病蟲及其防治[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3]劉威生.怎樣提高杏栽培效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艾娟(1982-5)女,本科學歷,林業助理工程師,工作單位:榆林市榆陽區林木種子站,主要從事工作:林業技術推廣、種苗檢驗和計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