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摘? 要】本文以胡庚申生態翻譯理論為指導,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方面及三者間的互相轉化角度分析張藝謀電影《影》的字幕英譯。通過分析,本文指出,由于中西在語言和文化上的諸多差異,加之字幕翻譯的固有特點,在翻譯中國古裝電影時,必須使用大量的翻譯手段,以達成譯文間,以及譯文與原文的整體生態平衡。
【關鍵詞】《影》;字幕翻譯;生態翻譯觀;適應性選擇
引言
《影》講述了一個替身在貴族的權謀游戲中苦苦求生,為了活命而經歷種種掙扎的故事。2018年9月6日,該片在威尼斯電影節全球首映,然而,電影走出國門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影片翻譯工作,讓外國觀眾能真正看懂片中對話。貼切傳神的譯文如錦上添花,而失真生硬的譯文則會令觀眾興致全無。
本片背景設置在漢朝至三國時期,所以片中的人物對話有文言的痕跡。除此以外,片中還有大量的文化負載詞,需要在翻譯時做出合適的處理。基于此,本文選擇了胡庚申生態翻譯理論中的適應性選擇觀點,對該電影的字幕英譯加以評析。
1.理論框架
胡庚申于本世紀初便提出了生態翻譯的概念,從生態學的角度,分析翻譯過程和結果,著眼于翻譯生態的整體性,從翻譯生態環境的視角,解讀翻譯過程,描述整個翻譯生態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李芳蕾,2019)。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生態環境是原文和譯文組成的一個互聯互動的整體,其中有人的存在,包括作者、譯者、讀者等,也有一些非人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等,這些因素同處一個翻譯生態中,在翻譯時就需要通盤考慮,以求達到原文與譯文在語言,文化和交際層面上的平衡。
在此基礎上,胡庚申進一步提出適應與選擇兩大概念,指出翻譯生態環境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胡庚申,2008)。適應與選擇如果用等式表達,即:翻譯的過程=譯者的適應(對原文生態環境的適應)+譯者的選擇(對譯文行文的選擇),簡化后即:翻譯過程=適應+選擇(黃茗,2018)。具體來說,這一等式又包含了“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兩個部分,前者是針對譯者所說,即譯者需要主動融入原文和譯文所處的生態環境,接受這一環境對翻譯活動的制約,而后者是強調譯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語言,文化和交際三維層面做以轉換。
語言維是最基本的一環,重點強調句義,語法,詞匯,風格方面的對等。在影視翻譯中,還需要考慮字數限制或口型要求;文化維則強調譯文能否準確的傳達原文生態環境中的文化內涵;交際維則將重點放在了傳達原文的交際意圖上,強調譯者要凸顯原文的交際性,使觀眾了解語言背后的深層含義。
總的來說,在生態翻譯觀下,翻譯過程就是以譯者為中心的“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與“優化選擇”原語文本和翻譯策略并產出“多維度適應性選擇轉化”的“最佳翻譯”的社會活動過程(谷峰,2012)。
2.實例分析
2.1語言維
例(1)原文:他人只知道,咱們楊家刀法,至陽至剛,三合速殺。在實戰中如遇高手,靈活變化,才是咱們家刀法的真諦。譯文:We Yangs are known for force, speed and death in three rounds. But responding nimbly to a master fighters moves is the true essence of our technique.
譯者在翻譯這句話時,在語言維上對句子順序進行了重構,同時,將原文話語中的邏輯關系顯化了出來。即:他人只知道……然而……才是真諦。
例(2)原文:今日君臣齊聚,慶賀境州故土失而復得。這第一杯酒,非都督莫屬。譯文:Today we celebrate the reclaiming of our homeland. The first toast must go to the Commander.
這是境州收復后,主公在宴席上說的話。譯者在翻譯時,將“故土”譯成了“homeland”,根據《牛津英漢詞典》釋義,“homeland”意為“the country where a person was born”,顯然,這里的境州只是沛國的失地,而非家鄉,祖國的含義。所以這句譯文可以修改為:Today we gather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e reclaiming of Jingzhou City, our lost territory. The first toast must go to the Commander.
2.2文化維
例(1)原文:長兄如父。譯文:Im her elder brother.
這句話的背景是,主公為緩和都督私赴境州,與楊蒼約定對決所造成的矛盾,想把自己的親妹妹許配給楊蒼的兒子。在這句話的譯文中,存在明顯的文化缺位現象。在中國,“長兄如父”是在父權體系下的產品,婦女成為男人的附屬品,表示的是婦女權利的低微。所以這句話若直譯為“The elder brother is like a father.”更便于外國觀眾理解。
例(2)原文:這卦,至陽至剛,沒有女人的位置。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一卦,是“乾”。譯文:This reading is about masculine power. No place for women here. Qian, the male, origin of all things, shall rule the world. This reading is “Qian”.
這句話是都督的夫人在解釋卦象,其中包含了許多中國古代文化和哲學的說法。“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是《彖》對《易經》第一卦“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中的“元”進行的解釋。含義是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氣是萬物創始化生的動力資源,這種強勁有力,生生不息的動力資源統貫于整個天道運行過程之中。“乾”在舊時曾指稱“男性”。因此,這句話的譯文對這種文化內涵作以解釋,由于字幕翻譯受時間空間限制較大,在譯文中,譯者僅僅將“男性”這一最重要的含義突出,成功地解讀了復雜的哲學內涵,是一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
2.3交際維
例(1)原文:我找了一瓶千蠍膏,專治此傷。譯文:Ive found a rare ointment that can heal your wound.
這句譯文在交際層面上做了處理。并不存在一種叫“千蠍膏”的藥物,而這句臺詞的背景是主公派人找到十分珍貴的千蠍膏,想親自為都督涂上。所以譯者在這里將“十分稀有”這一層意思譯出,達到了交際效果。
例(2)原文:傳說楊蒼的大刀,為天下第一鐵匠所鑄,趁月圓之夜打造,此刀要殺一千七百八十條性命,以祭刀神。刀八十二斤,照夜如晝,白日生寒,三合速殺。譯文:Legend says Yangs Great Saber was forged by a master blacksmith on a night of a full moon. Its destined to take hundreds of lives as offerings to the Saber God. It weighs 40 kilos, glows in the night, glints cold in the day, and kills in three rounds.
在這句話中,交際信息集中體現在“月圓之夜”上。人們很早就注意到月亮的圓缺變化對地球及各種生物影響巨大,因而普遍認為月亮具有某種魔力,于是人們就把在滿月時分活動的生物與魔法和巫術聯系在一起(青樹,2017)。比如,狼有向月而嚎的習性,于是先民就認為狼是一種有神秘力量的生物,狼人的傳說也便由此而來。由這段論述,我們不難發現,月圓之夜的背后表現的是一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結合影片內容,筆者還有進一步的發現,攻克楊蒼大刀的是沛傘,而影子都督和真正的都督總是在一個陰陽陣中模擬戰斗,練習使用沛傘。由此可見,月圓之夜還代表“剛”和“陽”,這二者最后被沛傘的“柔”和“陰”所克。剛柔并濟,以柔克剛,中國古代哲學也躍然而上。顯然,想在有限的空間內將這些含義體現完整是十分困難的,但a night of a full moon完全沒有體現這些含義的,故而也無法傳達交際效果。筆者將這句譯文做了更改:Legend says Yangs Great Saber was forged by a top-notch blacksmith at the time when transnatural power prevails.
例(3)原文:都督給小人取名境州,為的是不忘收復境州的大業。譯文:You named me after Jing City, so Id never forget our great cause.
這句話十分重要,在該部電影中,沖突點就是境州城,而影子都督的名字也是“境州”,譯文顯然并未把人名和地名做以區分,導致交際意義無法傳達給觀眾。可改為:You named me Jingzhou, so Id never forget our great cause of reclaiming Jingzhou City.
3.結束語
從翻譯方法上說,字幕翻譯與一般的翻譯有一些不同之處。其對句子長度,時間控制,甚至口型都有嚴格的要求,這導致了在翻譯時,必須以盡量簡短的措詞表述十分復雜的意思。就語言維來看,由于中西兩種文化有諸多不同,導致兩種語言在詞語表達,句式結構,邏輯關系方面也有諸多不同,在翻譯時,就需要進行詞義增刪,句意顯化,突出邏輯關系,必要時還需調整句子表達順序。就文化維來看,中西文化互不相同,若在文中出現了文化的表達,翻譯時最好的情況是有對應的說法,若沒有,則力求將文化內涵翻譯出來。就交際維來看,譯文要使觀眾明白人物對白背后想要表達什么樣的交際意圖,加之電影字幕往往一閃而過,交際意圖含混不清的譯文,可能會使觀眾一頭霧水。
從翻譯質量上來說,《影》這部作品的翻譯還有待提升。譯者更多的是采用字對字的翻譯方法,雖然也有翻譯較為可取的地方,但是翻譯語法錯誤,句子成分殘缺,意義前后矛盾,人物事件指代不清,詞語使用不當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使得該部作品的翻譯可讀性不高。文化輸出往往要首先通過語言進行傳播,所以,保證作品的翻譯質量,才有可能為更多國產電影走出去,乃至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芳蕾.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影視劇名翻譯”. 《現代語言學》, 2019, 7(4):478-482.
[2]胡庚申. “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 《上海翻譯》, 2008(2):1-5.
[3]黃茗. “從生態翻譯學看電影《霸王別姬》的英文字幕翻譯”. 碩士學位論文. 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
[4]谷峰. “翻譯中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翻譯適應選擇論視域下魯迅早期科學譯著的選材與翻譯策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5卷. 2012. 5(3):103-107
[5]青樹. “狼人迷蹤:月圓之夜的隱秘傳說”.《世界文化》. 2017(9):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