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民 左孟巖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本研究立足承德地區現實基礎,結合國外農業現代化,特別是“第六產業”發展的優秀經驗做法,提出承德地區發展“第六產業”的可行性路徑: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二是產業升級,走“第六產業”發展道路;三是走“互聯網+”道路,開展電子商務平臺發展;四是發鄉村振興主體能動性;五是增強機體經濟組織效能;六是依托科技創新,增強創新能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 ? ?第六產業? ? ? ?產業融合
1 承德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基礎
1.1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勢基礎
地理位置優越,毗鄰京津,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廣闊市場;自然資源多樣化,山脈縱橫,河流交錯,晝夜溫差大,水資源、電力資源、礦產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近幾年逐漸形成了避暑山莊-壩上草原-國家一號風景大道沿線豐富的群聚旅游資源。
1.2 承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制約因素
(1)農業產業化發展尚未成熟。承德屬于山區老區,交通閉塞,思想觀念、科技水平、產業升級滯后,在農業產出價值中,種植業占比高,二、三產業發展不足,三產融合度低。
(2)農業基礎薄弱的制約因素仍不容忽視。承德地處山區,旱地多,水地少,坡地多,平底少,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比重低,上坡耕地占耕地總面積比重高,種植難度大,農業生產率低。
(3)鄉村振興執行主體效能發揮不足。嚴格的評價機制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鄉鎮干部工作能動性,村兩委人員由于血緣、地緣因素影響,工作能力水平有較大局限;作為鄉村振興最基本的參與主體——農戶,長期以來 “等、靠、要”的思維定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主動性、參與性明顯不足。
(4)村級集體經濟力量弱,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承德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經濟組織普遍發展不足,村容村貌、公共服務、基礎建設缺少必要的支持資金,小規模的農戶也很難將農產品與市場對接,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
(5)人才流失嚴重。由于承德當地產業化程度不高且氣候寒冷,青壯勞動力在農閑時大多選擇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當地的以老人、兒童、婦女為主,青壯勞動力流失嚴重,形成了許多“空心村”。“空心村”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特別是由于人口輸出,造成鄉村消費需求降低,難以形成商品的流通買賣,更加速了公共基礎服務的衰落。
(6)科技創新不足。現有的產業融合仍然處于消費市場的低端融合,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不足,缺乏持久發展的活力,農業產業化發展亟需提質增效。
2 國外農業現代化發展經驗
2008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第六產業”概念。隨后,出臺系列政策法案,建立了專門機構,設立投資基金,支持農企合作,大力推進農業革新,實現了新的農業商業模式落地。荷蘭則依據本國人多地少的國情,選擇高產值的畜牧業和園藝業作為主導產業,通過大農場經營、增加設備設施投入、拍賣市場交易等方式,實現了農業品的規模化、標準化與交易的高效率,同時強調農業合作社的重要作用,通過規模效應降低農戶成本,提高邊際收益。韓國的“第六產業”發展則帶給我們更為深刻的參考意義:一是政府主導,與我國國情較為相似;二是綜合了農村有形、無形資產,轉變傳統農業生產行為為種植、生產、銷售、體驗服務等系列價值鏈條的商業行為;三是 “農工商+政產學研”模式,構建整體性、多元性商業生態;四是打造商業品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3 承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建議
(1)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利用承德地區維度、海拔高,無霜期短的特性,選擇栽種適合當地氣候的寒地果樹、藥材等品種,增加產品附加值。
(2)產業升級,走“第六產業”發展道路。吸收荷蘭、韓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經驗,走三產融合發展道路,促進農業從基礎種植業向加工、冷藏、運輸、包裝、銷售等第二產業及休閑服務、文化旅游等第三產業延伸,延伸產業價值鏈條,搭建多元化、立體化產業發展模式。
(3)走“互聯網+”道路,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轉變農戶觀念,提升農民技能培訓,建立完善鄉村物流配套設施體系,貫通鄉村電商平臺產業鏈條。
(4)激發鄉村振興主體能動性。一是健全引導農民參與機制,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引導,提升參與能動性;二是開展技能培訓,促使農民從本土化向職業化轉變,提升農民運營、管理能力,提升服務意識和第三產業發展潛力;三是加大農業園區建設,為農民就近提供就業機會,為鄉村振興保留優質生產力,激發鄉村活力。從村兩委干部來看,一是要適度提高村兩委政治地位,增強其責任感和政治使命感;二是要加強培訓,提升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從基層干部來看,主要是要制定明確、完整、公平的評價考核機制,適度放權,加大地方自主權。
(5)增強機體經濟組織效能。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吸引外部資金、管理、技術,村民以土地或勞動力等方式入股,以股代租,激活集體資產;加強農村合作社等新型經濟主體的培育,構建“農戶+合作社+企業”合作機制。
(6)依托科技創新,增強創新能力。借鑒韓國“農工商+產學研”發展道路,依托區域內農業產業、政府單位、龍頭企業、科研院校,打造多主體參與、多主體受益的農業產業一體化經濟鏈條。
參考文獻:
[1] 劉永生.冀北山區綠色產業引領鄉村經濟振興的路徑探析[J].河北: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20(02).
[2] 余航. 基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困境、需求和對策[J].農業縱橫,2019(19).
[3] 徐孝勇,曾恒源.四川秦巴山區貧困現狀及鄉村振興路徑選擇[J].重慶:重慶示范大學學報,2019(06).
[4] 張春瑩. 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調查研究[J].發展研究,2020(04).
[5] 林笑.“第六產業”:延伸農業價值鏈[J].財經與投資,2019(09).
[6] 金光春,單忠紀,翟緒,韓光.鶴韓日兩國農業第六產業化發展的比較研究[J].世界農業,2015(04).
[7] 柳一橋.荷蘭、日本、澳大利亞和巴西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戰略研究[J].世界農業,2013(03).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北省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93071)。
作者簡介:柳玉民(1971—),男,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通訊作者:左孟巖
(作者單位: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