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金華第一中學
表妹一家非常熱愛旅游,而且大都是自助游,看自己想看的風景,我一直都挺艷羨他們。去年就想跟著他們一家出游,可因為高三提前上課,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他們外出,在朋友圈看她發美景,隨他們神游了。今年暑假早早地約她,今天終于成行。
此行主要目的就是追尋梁思成、林徽因一對賢伉儷在山西考察唐代木結構建筑的蹤跡,一覽唐代建筑的奇偉壯觀。
第一站選擇山西博物院。我們打車從住處來到博物院,用身份證換取門票后,就隨著長長的隊伍檢票,通過安檢進入博物院。

據了解,該院始建于1919年,現代化新館于2005年在太原市汾河西岸建成開放,有藏品約40萬件,薈萃山西文物精華,其中青銅、玉器、雕塑、壁畫等尤具特色。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展示了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山西獨特的貢獻。
首先吸引我們的是遠古時期的石器,小小的石片成了人類的利器,而再進一步為石制的樂器,又該經歷多久的文明發展。那個形制頗為特別的兩頭大中間凹陷的圓圓石器,又有誰會想到它居然是一面鼓呢?據妹夫介紹,石鼓剛被發掘時,在鼓內發現了鱷魚皮,由此推證了這個特制的大家伙就是一個人類娛樂的樂器這一事實。
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是被稱為“鳥尊”的青銅重器。只見大鳥頭部微微上揚,雙眼圓睜,戴著高冠昂然直立,體形非常豐滿。大鳥的尾部向下彎,漸變成一只象鼻,上有象眼象嘴,活靈活現,象鼻又成為器物的第三個支撐點。在鳥尊背上,一只小鳥靜然依立,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鳥尊的頸項、腹部、背部還裝飾有羽片紋,兩翼與雙腿上飾有云紋,尾部是羽翎紋。鳥尊將鳥和象兩種動物形象完美融合為一體。奇特的是,鳥嘴上喙可自由啟合,傾倒酒液時自動開啟,復位時自動閉合,設計十分巧妙。這讓我由衷地贊嘆祖先們的高超技藝。據說鳥尊的腹內和蓋內都刻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
據《周禮》記載,周代宗廟禮器有“六尊六彝”,“鳥尊”即是其一。西周初年,周成王“桐葉封弟”,將自己的同胞弟弟叔虞封到了古唐國。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繼承封地,因唐地境內有一條晉水,燮父開始稱“晉侯”,并最終將唐國改名為“晉”,燮父成為第一位晉侯,開創了晉國將近600年的煌煌偉業。鳥尊這件高規格祭祀禮器的擁有者就是第一代晉侯燮父。
而佛風遺韻中的各種佛像,則讓人看到了佛教傳入中國逐漸被中國化的過程。從最初的充滿印度等異域風味,到越來越中國化的服飾,面部也是越來越圓潤,表情也越來越充滿生活氣息,全然不是高高在上俯視蒼生的悲憫表情,甚至有些嬰兒肥,有些萌態可掬,令人流連感嘆。
隨后走馬觀花地看了土木華章,最后實在因為疲累饑餓,才離開博物院。
走出博物院回望,建筑群由主館與四角輔樓組成。主館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據介紹,這一造型象征著豐收富足與安定吉祥,“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四角輔樓分別是辦公樓、會議中心、會展中心、藝術中心。整個建筑群如山似闕,跌宕起伏,雄渾大氣。
雖然已經走出博物院,但博物院豐富的館藏,博物院呈現出的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演進,使人驕傲之氣頓生,“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油然而起。博物院藏物如此之精美,讓我們不能不感嘆贊佩祖先們的智慧,想起《詩經》“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君子攸躋”,想到自己進了如斯之美的建筑,總覽了如此博大之文明,那也可以說是君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