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為影響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在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在術前與術后均給予放化療或生物治療[1]。諸多乳腺癌病人在接受改良根治術后會出現肢體功能障礙,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給予病人早期干預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肩關節活動受限的發生。常規康復干預雖能取得一定成效,但病人恢復較慢,加重其生理與心理壓力,而部分病人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會對自身康復效果帶來一定影響[2-3]。漸進式康復干預通過按照病人的特征,采用循序漸進原則,分階段、有計劃地引導病人進行康復訓練,對于改善病人的康復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4]。為探究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病人更為有效的康復干預,本研究將漸進式康復干預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病人中,并探究其對病人負性情緒、肩關節活動度與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病人70例作為對照組,另選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病人70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0~65(40.86±6.59)歲;腫瘤臨床分期:Ⅰ期33例,Ⅱ期37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例,中學15例,專科24例,本科及以上25例。觀察組年齡21~65(40.90±6.32)歲;腫瘤臨床分期:Ⅰ期34例,Ⅱ期36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7例,中學16例,專科23例,本科及以上24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經病理證實為乳腺癌,并進行改良乳腺癌根治術;能夠完成6個月的隨訪;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其他惡性腫瘤轉移而造成的非原發性乳腺癌;伴隨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腦功能障礙;雙側乳腺癌;術前存在肩關節功能障礙、肩周炎或上肢水腫;存在交流障礙。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康復干預,主要包括對病人進行知識宣教、心理疏導,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并對病人進行康復訓練指導等。干預時間為6個月。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漸進式康復干預,具體措施如下:第一階段(術后1~3 d),主要以手指、腕部、肘部、胸部及頭部等運動為主要康復訓練,定時引導病人進行握拳、屈腕、旋腕、屈肘、旋臂、擴胸及頭部運動等,盡可能減少病人肩關節外展;在日常生活中囑病人不得使用患側上肢進行支撐活動;在進行旋臂運動時,引導病人合理控制旋轉幅度,避免幅度過大。第二階段(術后4~7 d),在第一階段基礎上增加旋肩運動與聳肩運動,醫護人員在引導病人進行運動前,先對病人的耐受力進行評估,并在運動過程中注意合理控制肩部運動的幅度,有效避免因運動幅度不適而影響肩關節的康復。第三階段(術后8~15 d),以肩關節運動為主,如引導病人進行肩關節背伸運動,以免出現瘢痕粘連,同時引導病人進行輔助運動,如頸部運動與雙臂的運動,雙臂的運動主要有雙肩背伸展運動、擺臂運動及抬肘運動等。第四階段(術后16 d至6個月),該階段屬于康復干預全過程中最為關鍵的階段,主要包括引導病人進行雙肩背伸展運動、甩手運動、爬墻運動、擴胸運動、搓背運動、拉伸運動、繞頭運動及抬臂運動等;醫護人員根據醫囑引導病人進行康復訓練;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醫護人員每日定時對病人的康復訓練進行指導,在訓練結束后評估訓練效果,并解答病人在訓練過程中的疑問;在病人出院前,醫護人員注意對其進行出院指導,并在其出院后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其出院后康復訓練的完成情況,結合實際情況給予病人針對性的指導;加強與病人家屬的交流,使其能夠督促病人定時定量完成康復訓練。
1.5.1 負性情緒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5]與抑郁自評量表(SDS)[5]對干預前后病人的負性情緒進行評價,SAS量表的標準分<50分為不存在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SDS量表的標準分<53分為不存在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
1.5.2 肩關節活動度
使用專業量角器測量并記錄干預后病人的肩關節活動度,主要包括肩關節前屈、后伸、內收、外展、內旋與外旋的活動度。
1.5.3 生活質量
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6]對干預前后病人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量表包括8各維度,即軀體功能、軀體角色、疼痛、總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角色及心理健康,共有36項條目,每個維度均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生活質量越好。

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負性情緒比較單位:分
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肩關節活動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肩關節活動度比較單位:°
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軀體功能、軀體角色、疼痛、總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角色及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病人生活質量比較單位:分
乳腺癌病人通常具有較嚴重的體征,如乳腺腫塊、乳頭與乳暈異常、腋窩淋巴結腫等,會使其出現一定不良心理[7-8]。病人行改良根治術后,第二性征會受到一定影響,改變其自身形象,從而使其自尊心受到傷害,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9]。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為在實施漸進式康復干預過程中,有計劃、分階段地引導病人進行康復訓練,能夠逐步改善其肩關節功能,同時在干預過程中不斷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能夠有效緩解其負性情緒。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在應用時會對病人的局部皮膚、皮下脂肪、血管、神經及淋巴管等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影響機體患側肢體的活動能力,進而會引起機體出現肩關節功能障礙或上肢功能障礙等[10-11]。而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需要進行手臂活動,因此,對機體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顯得極為重要[12]。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肩關節活動度優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為漸進式康復干預能夠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階段性的康復訓練方案,指導病人分階段完成,引導其進行肩關節背伸運動、雙臂間的運動等,并且在病人出院后醫護人員能夠定期進行電話隨訪,督促其定時定量完成康復訓練,進而改善其肩關節活動度[13]。
改良根治術雖然能夠有效治療乳腺癌,但由于術后病人的肩關節活動受限,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14-15]。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6個月后軀體功能、軀體角色、疼痛、總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角色及心理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為醫護人員通過對病人進行知識宣教,提高其對乳腺癌相關知識的認知,進而對其實施漸進式康復干預,通過分階段引導病人進行訓練,同時在病人訓練過程中能夠合理控制其運動幅度,避免出現不良情況,逐步改善其機體功能與生活質量[16]。
綜上所述,漸進式康復干預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病人中,可顯著緩解病人的負性情緒,改善其肩關節活動度,并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