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噴無紡布(下稱“熔噴布”)是口罩的核心濾材,也是近期口罩生產中最為緊缺的原料。在企業擴產或轉產口罩背景下,國內口罩生產線正快速增加,但熔噴布設備卻因關鍵零部件采購周期長,難以在短期內交付,從而造成熔噴布產量跟不上,這正成為掣肘口罩產量的“卡脖子”環節。
口罩制造開啟加速度。
最近三個月,我國新增了很多生產口罩的廠家,其中不乏中國石化、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長盈精密、OPPO和vivo等各行業巨頭的跨界加入。
但受制于熔噴布供應,各地口罩制造商進入原料緊缺期。從消費者“一罩難求”到口罩廠家“一布難求”,防護口罩“芯片”熔噴布價格一路狂飆,成為市場上最搶手的原材料。
“大家先去搶口罩機,口罩機搶到了,卻沒有熔噴布,很多口罩機都在等著熔噴布呢!”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經開區一家紙尿褲廠負責人張萬勝最憂心的是口罩核心原料——熔噴布。
從紙尿褲廠轉產的張萬勝,自認為原材料渠道是自己最大的優勢,沒料到的是,熔噴布竟然成為口罩擴產的最大瓶頸,“再貴你也找不到貨源”。
醫用口罩的主體結構為三層無紡布,又稱SMS結構。內S層是普通無紡布,主要是吸濕功能;外S層是做了防水處理的無紡布,主要用于隔絕患者噴出的液體,起到防飛沫的效果;而M層用的是經過駐極處理的熔噴布,被稱為口罩的“心臟”,具有很好的過濾性、阻隔性、保溫性和吸附性。
據行業常識,1噸熔噴布可生產100萬只醫用口罩或25萬只N95口罩。“如果熔噴布跟不上,那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張萬勝說,疫情之前每噸1.8萬元,2月底時每噸20多萬元,3月份最高時有人報價達每噸50多萬元。
在疫情前,熔噴布供求一直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每噸價格穩定在2萬元左右。但疫情暴發后,隨著市場對口罩需求量的猛增,熔噴布的價格也仿佛坐上了直升機。2月中旬,熔噴布的價格達到每噸8萬元,到了3月份,熔噴布的價格更是一度突破每噸50萬元,最高甚至達到每噸70萬元。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緩解,3月下旬熔噴布價格出現大幅回落,從之前的每噸50萬左右,降到每噸35萬元左右。但隨著國際疫情的蔓延,熔噴布的價格再次上升。日前有機構統計,從山東、天津、河北、河南等11個省(區、市)的21家生產廠家了解到的價格情況來看,熔噴布價格最高的為每噸50萬元,價格最低的為每噸43萬元,均價為每噸47萬元。
伴隨著價格的暴漲,熔噴布的生產企業也出現暴增。有統計顯示,我國目前熔噴布相關企業共計2175家,其中今年2月1日至4月13日新增1250家,與去年同期比較,增速高達4519.63%。
由于口罩需求猛增,熔噴布價格有所上漲也屬于正常的市場現象。根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分會統計,2018年中國熔噴法非織造布生產能力為83 240噸,實際產量為53 523噸。在疫情之下這一產量遠遠不足,供小于求,價格自然上漲。
但熔噴布價格火箭般暴漲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指出,口罩生產企業激增,是熔噴布等原料被重金“哄搶”的重要原因。受國內外口罩需求猛增、市場紅利巨大和政府鼓勵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除了口罩生產企業不斷擴能增產外,很多跨行企業也紛紛加入口罩生產的隊伍。截至3月3日,全國經營范圍含口罩業務的企業新增3112家,而全國口罩生產企業數量超過5000家,這其中還不包括大量臨時搭建的小作坊。在利益的驅使下,從口罩到熔噴布都成為新風口,而這也造成了原材料價格的哄抬。
據了解,當前正規熔噴布大多是內部供應或定向供應,由政府統籌,不直接對外供貨。中國石化就曾多次聲明,其生產的熔噴布均定向供應,從未委托給其他單位或個人銷售。這使得大量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尤其是轉產企業無法獲得穩定和充分的供應。在豐厚利潤的刺激下,他們不惜高價購買,從而刺激了囤積和中間商的倒賣行為,助推了熔噴布的供應緊張。甚至由于價格波動巨大,不少口罩生產企業拿到熔噴布的貨后不去生產口罩,而是選擇倒手轉賣,獲取利潤。

工人在檢查熔噴布生產線產出的醫用平面口罩熔噴布(新華社 胡慶明 攝)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表示,在熔噴布供應緊張并短時間內難以調和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倒買倒賣、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中間商。有些人甚至將不能用于口罩過濾層的熔噴布(過濾作用僅為20%),賣給新上線的口罩企業,更有甚者拿著紡粘布冒充熔噴布倒賣獲取暴利。
口罩生產線大量投產,為什么廠商不借機擴大熔噴布產能?
“設備是影響熔噴布短期內難以增產的重要原因,像熔噴模頭、熔噴絲板一些核心設備需要進口,而且供貨周期和組裝時間都比較長,到生產出產品,最快也要3到5 個月,長則半年甚至一年。同時,熔噴布生產工藝要求也比較高,一些專業技術需要對人員進行培訓。”山東俊富無紡布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文勝說。
設備直接決定加工的精度和生產工藝的穩定性。一條熔噴布生產線投資至少要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而且安裝、調試和技術都需要專業人才,高昂的成本和設備的生產調試周期,讓一些中小企業望而卻步,短期內難以堵上熔噴布的產能缺口。
熔噴布的質量決定口罩的質量,用于醫用口罩的熔噴布對產品質量、性能、過濾效率等有著嚴格要求。熔噴布的生產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之一是熔噴模頭,模頭出料的均勻性和穩定性對材料起到決定性作用,進而決定口罩的過濾效果。而全世界掌握精細化熔噴模頭生產技術的國家屈指可數,主要由德國、日本等少數國家掌握,全球年產量也就是幾十套。

工作人員正在攪動熔噴專用料(圖/新華社)

許多企業紛紛上馬口罩生產線(劉彪 攝)
國內提供熔噴布成套生產設備的廠家也不少,但核心部件熔噴模頭依然依賴進口。“熔噴模頭就好比淋浴噴頭,只是噴出的絲比較細,而且是帶有駐極靜電吸附功能的無紡布,進口設備能噴出細到相當于頭發絲的1/30的超細短纖維,做出的無紡布特別細密,纖維與纖維之間的孔隙非常小,可以阻擋比較細的顆粒,而一般的國產設備只能噴到頭發絲的1/10至1/15。目前,國內多是單個模頭,而德國等世界先進水平的設備已是熔噴和紡粘的多個復合型模頭,產品性能和產能都優于國產設備。”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口罩及防護服面輔料專業技術顧問黃國波說。
黃文勝說,不僅是熔噴模頭、熔噴絲板,包括風機、壓縮機等在內的熔噴布生產線配套設備在精細化和穩定性上都與國外產品存在一定的差距。
“纖維絲的細度和駐極處理是熔噴布技術的關鍵,纖維太細,阻力就大,影響呼吸。駐極技術讓纖維表面帶上靜電,吸附細微顆粒物,決定口罩阻擋病毒的能力,靜電保持時間越長越好。但這兩者互為矛盾,低阻力且高吸附性是行業一直努力攻克的難點。”天津泰達潔凈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敬偉介紹說,國內只有少數大型企業掌握了該技術。
目前,國內只有天津泰達潔凈材料有限公司、山東俊富無紡布有限公司等少數大型熔噴布生產企業從國外引進生產設備。上海精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高豐和說:“國內新增熔噴布生產線絕大多數是國產設備,一些甚至沒有上駐極設備,有的也沒有掌握全套駐級技術,而沒有新的駐極技術很難保證產品的過濾效果和穩定性。”
有業內專家說,如何理解一個制造強國?發動機能否造出來固然是一個標志,小小口罩能不能造好也是一個重要指標。過去口罩需求不明顯,這個問題就沒有暴露。而這次疫情,卻把我們的“基本功”給考出來了,卡在了重要原材料熔噴布上。
3月6日,中國石化旗下燕山石化提前兩天產出合格熔噴布,打通口罩生產的全產業鏈,成為國內首個口罩全產業鏈的生產商。
因為熔噴布的奇缺,2月24日,中國石化決定自己投資2億元,在燕山石化和江蘇儀征兩家企業建設10條熔噴布生產線,3月10日又增加6條。供應總量5月逐漸達到30噸/天,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緊張形勢。

在燕山石化熔噴布生產線現場,技術人員對設備進行調試(圖/新華社)
中國石油也上線了2 條熔噴布生產線,每天可提供2噸熔噴布用于生產口罩。此外,還有一些跨界生產的企業。根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預測,從整體上看,熔噴非織造布日產能將達到200噸左右,可以滿足約2億只平面口罩或6000萬只醫用防護口罩,總量上可以滿足最低需求。
口罩產量或許可以逐步滿足需求,是否意味著熔噴布產業的“魔咒”就此被打破了呢?
每一次的公共衛生事件都會刺激熔噴布產業的發展。抗擊非典,熔噴布和SMS無紡布的功效被重新認識,引發新一輪擴容。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熔噴布的奇缺,暴露出產業的金字塔尖依然被制造業強國掌握。
非常時期,諸如中國石化、中國石油此類大企業可以調動全球資源,不計經濟得失,全力打通全產業鏈。然而,熔噴布產品的小眾化又決定其在這類企業的產品結構中占比太小,未來會否進行研發投入,破解產業“痛點”,還不得而知。
“危中有機,這次疫情也是行業洗牌的一次機會,不僅是增產,更要致力打造專業高端產品,樹立中國品牌形象。同時,加強市場監管,為社會提供真正的好產品。”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說。
一直以來,熔噴布產業就是散兵游勇,發展極端不平衡。“每次疫情過后總有一批企業倒閉和破產,這已經是行業規律了。”黃文勝說。
天津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程博聞說:“要解決熔噴布產業的深層次矛盾,保持產業的生命力,必須走可持續、高端化道路。只生產口罩單一類產品,疫情之后肯定是死路一條,即使是中國石化這類的企業,也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必須拓展下游高端市場,比如,在汽車、飛機、環保、能源和國防等領域的應用,建立更多的產品儲備路線,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真正打通產業鏈。”
“一個產業的崛起,不能單純依靠某一個企業或者央企、國企,應賦能于更多的中小企業,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從原材料、設備、生產技術、產品應用技術和標準、下游產品市場等領域,構建完整的創新鏈,激發整個產業的活力,推動產業整體技術的升級,提升抗風險能力,這才是中國制造的方向。”程博聞說道。
“如何整合聯動力量,攻克高端核心設備,構建標準與拓寬下游市場,形成產業集群,是打破熔噴布產業瓶頸的關鍵所在,但這不會一蹴而就,依然充滿諸多挑戰。”程博聞坦言。(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