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下簡稱“兩藏”)戰略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十四大戰略之一,也是依據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多年豐收、庫存高企的實際情況,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糧食生產方式而提出的一項重大舉措。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糧食產需平衡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在此形勢下,深入理解和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就顯得格外重要。
縱觀我國糧食生產發展歷程,主要有四條經驗:
(一)穩定糧食面積是基礎。糧食播種面積是決定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糧食播種面積從1998年的17.1 億畝降至2003 年14.9億畝的歷史最低水平,再恢復到2007 年的15.8 億畝以至提高到2016 年的17.88 億畝,糧食產量相應經歷了5.1 億噸、4.3 億噸、5 億噸和6.6 億噸的波動過程。實踐證明,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必須首先保持播種面積的穩定。
(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是根本。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糧食統購統銷體制、幾次大幅度提高糧食收購價到對農民實行“四補貼”、建立糧食最低收購價制度、“市場收購+生產者補貼”等各項政策,均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為出發點,不斷加大扶持力度,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穩定了糧食面積,提高了糧食產量。
(三)依靠科技進步是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單產從168 公斤增至374 公斤,產量由3億噸增至6.6 億噸,農業科技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培育和更換速度大大加快,每次品種更換都促進了糧食單產的提高。雜交水稻、緊湊型玉米等品種大面積推廣,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地膜覆蓋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實用技術廣泛應用,提升了糧食生產科技水平。
(四)強化基礎設施是保障。國家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良田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全國有效灌溉面積從1978 年的6.7 億畝增加到2018 年的10.24 億畝,除澇面積從1990年的2 億畝增加到2017 年的3.57億畝,抗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并建成6.7億畝高標準良田。同時,國家支持農用工業技術改造,保證化肥等農資供應,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有力支持和保障了糧食生產。
在以上經驗中,除了調動農民積極性為政策性因素外,其他都是保障糧食生產的“核心硬件”,即耕地和科技,由此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即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十四大戰略之一。
(一)實施“兩藏”戰略有利于緩解區域、品種矛盾和庫存壓力
南北方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使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格局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北方地區的糧食增產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南糧北運格局。分區域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南方糧食產量高于北方糧食產量最多達8600 萬噸,到2004 年南方糧食產量與北方基本持平(僅差217 萬噸),2005 年北方糧食產量反超南方糧食產量860 萬噸,且逐年增加,南糧北運變為北糧南運,至2013年達到1 億噸以上,2019 年達到1.2 億噸,形成南北方地區糧食產量四六占比的局面。山東、河南和黑龍江3 省產量分別突破5300萬噸、6600 萬噸和7500 萬噸,吉林、安徽突破4000 萬噸,帶來了糧食區域、品種的不平衡。
從品種看,2003 年以來,糧食的大幅度增產主要依靠擴大高產作物種植面積,大豆、薯類、雜糧面積相應減少。2003 年至2015 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約4 億畝,為同期糧食面積增量的142%,占糧食播種面積比重由73%提高至84.5%。三大作物增產24600 多萬噸,占同期糧食增產量的107%,其在糧食總產中的比重由84.3%提高至92.5%。2016 年以來,經過近三年種植結構調整,三大品種面積下降了約8500 萬畝,但在糧食面積中的比重仍高達82%,產量比重仍維持在91%。
區域、品種的不平衡,導致東北地區一度玉米庫存高企,水稻主產區庫存積壓,加上國內外價差,使得沿海地區飼料產品進口猛增,最高年份進口飼料產品折糧約1 億噸。因此,根據市場情況,調整作物結構,適當減少主產區即期產量,既不降低產能,又有利于減輕當地庫存壓力和財政負擔,可謂一多得舉。
(二)實施“兩藏”戰略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環境治理
我國自然資源稟賦不足,人口分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配置不均衡,加上長期粗放的發展方式,水土資源約束亮起了紅燈,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凸顯。一是長期以來一些地區和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廢氣廢水廢渣等排放不達標,造成土壤污染。二是農田過度利用,地力下降,地表水過度開發和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等問題日益嚴重。三是農化產品用量大,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我國谷物產量占世界的22%,但化肥年使用量占世界的31.7%;農藥施用利用率僅為35%,較發達國家低20~30 個百分點;農膜殘留率高達40%,加上部分畜禽糞污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農業面源總氮、總磷年排放量已占全國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長期積累的水土污染問題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強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能一味追求產量,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才能保證國內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三)實施“兩藏”戰略是著眼于未來的戰略考慮
小白說,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休息,等養好了身體有的是時間扯閑篇。我說,我還不知道那位好心的老板是誰呢。等我出院之后,一定要好好謝謝人家。受人滴水之恩,要涌泉相報,我老頭子雖說沒有多少文化,這點道理還是懂的。
從全球糧食供求形勢看,2019/2020 年度全球谷物產量達到27 億噸;貿易量4.1 億噸,分別比1995 年增加了56%和90%;糧食庫消比達到29%。從總體上看,糧食安全緊張狀況已得到極大緩解。其中,中國糧食生產大幅度增產以及大規模脫貧,對全球糧食安全和反貧困也作出了貢獻。在此背景下,實施“藏糧于地”戰略,適當調整當期糧食產量,調整農作物結構和農產品進口結構,既不會影響全球糧食安全,也有利于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有利于農業對外開放。
新中國成立70 年來,農業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是為了解決溫飽、增加糧食產量,我國在資源環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在目前國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的情況下,應該對以往過度消耗的資源給予補償,讓耕地、草原、湖泊休養生息,以備未來不時之需。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指的是將糧食的生產能力儲藏在耕地產能和農業科技之中。糧食主產區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點地區,品種突破、節水技術是落實藏糧于技戰略的關鍵環節。
(一)藏糧于地——保耕地、提地力、治污染
耕地是最寶貴的農業資源,它為人類提供了88%的食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95%以上的肉、蛋、奶是由耕地提供的產品轉化而來的,直接或間接為農民提供了40%~60%的經濟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耕地的產出能力包括面積、地力、土壤環境等三個方面。
一是守住18 億畝的耕地紅線。據有關部委數據,2013-2016年每年占補平衡后仍減少耕地約100 萬畝,2016 年減少了120 萬畝,一些地方亂占耕地、違法批地、浪費土地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用劣地、坡地、生地補充耕地的現象比比皆是。201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出臺后有所好轉,因而守住18 億畝的紅線是頭等重要大事。守住耕地紅線重點要穩定產糧大縣耕地面積。近15 年來,產糧大縣的經濟狀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發生很大變化,雖然國家對產糧大縣和種糧農民給予了很大支持,投入了巨額資金,但是,難改產糧大縣耕地減少、勞動力外流、種糧收益低的狀況,對此要采取綜合性措施。
二是要持續提高耕地質量。按照《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劃定的9 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覆蓋了大部分產糧大縣。近十年來,通過實施《全國新增1000 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 -2020 年)》和農業綜合開發,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5 億畝,項目區耕地質量提升了1~2 個等級,但是離原定目標仍有距離。要集中資金,盡快完成產糧大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特別要加強東北地區黑土地的修復。經過多年開發,東北黑土層只剩下20~30 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已降至20 克/千克,要控制水稻面積,實行輪作,采取多種措施增加有機質,保護黑土地,夯實我國糧食戰略基地的基礎。
要高度重視水土資源的匹配。目前,北方糧食主產區與水資源不匹配的矛盾加劇,占全國糧食產量60%的東北和冀魯豫等北方7 個省處于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狀態。因此,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指示,合理規劃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要防止開發造成的土地危害。
三是加大土壤環境治理力度。土壤面源污染、重金屬、農膜殘留對土壤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要改變目前治理土壤污染簡單從事,一改了之、耕地“農轉非”的做法,針對不同地區污染情況實施分區分類施策。要加強源頭防護,修建生態攔截壩、植物隔離帶或人工濕地緩沖帶,阻隔污染物對農田的沖擊。實施生物措施、土壤改良技術與種植結構調整,一方面,降低土壤重金屬活性,保證農地農用,改種非食性作物;另一方面,對長江中游4 省土壤污染嚴重的地區,改種低鎘積累水稻品種,適度進行水稻“雙改單”。
(二)藏糧于技——抓好品種突破、發展節水技術

雖然我國在糧食生產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糧食生產方式上還比較粗放,在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與國外相比尚有很大差距,長遠發展還要依靠科學技術,包涵了生物技術、裝備技術、儲藏加工等,具體來說是良種繁育、栽培、植保、農業機械化、農業投放品、倉儲、信息等多項技術。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落實藏糧于技戰略當務之急是抓好優良品種選育和發展節水技術。
1.優良品種是藏糧于技的核心
種子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首要環節和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糧食育種技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結合、小麥、玉米種質資源研發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三大糧食作物中突破性的品種少,能被農民認可并大面積推廣的品種更少,品種多而雜的現象一直未得到解決,即使是育種水平較高的水稻,也未出現像“汕優63”一類的大面積推廣品種。目前品種研發在技術上已進入了一個平臺期,無論是高產品種創新還是提高綜合性狀,創新難度加大,投入邊際效益開始遞減。
現階段糧食育種目標與糧食短缺時期單純追求產量的目標有了很大變化:一是必須適應消費需求多樣化的需要,實行高產與優質緊密結合;二是必須適應正在改革的種植制度和機械化作業;三是必須適應病蟲害種類增加、發病頻繁要求,不斷提高品種的抗逆性。創新的重點是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性廣,這就迫切需要在高產的基礎上培育專用型、節水型、資源高效型、適宜機械化耕作的糧食新品種。因此,應當加快農作物良種研發,集中資金人力,發揮團隊精神,科研院所通力合作,爭取在五年內取得重大突破。
2.大力推進農業節水
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加上水土資源分布不匹配和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加劇了水土資源矛盾。南方地區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1%,北方地區水資源量僅占全國19%,南方有水無土,北方有土無水,加上60%~80%的降水集中在汛區,易造成洪澇災害和有效降雨不足,北方地區的水資源越來越匱乏。糧食主產區要把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起來,加強設施田間管護,提高渠系灌溉水利用系數。因地制宜推廣噴灌、微灌、管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考慮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農民承受能力和經濟效益,合理確定適宜的高效節水灌溉模式。目前,節水技術日趨成熟,但在精確計量農作物灌溉量和節水設備材料研發方面還有潛力,科研部門要加強大數據、新材料等技術研發,進一步降低農業用水量,降低節水設施成本。

2007-2018 年三大作物單位產量變化
在技術創新的同時,還要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提高農技人員素質,提升農技推廣水平。只有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藏糧于技才能落到實處。
糧食涉及國計民生,國內資源不足,利用國際市場進口糧食保障國內市場供給,從國際貿易、資源替代上對國內外均有利。但是,從前些年一些國家對中國境外投資農業項目設限,到目前的中美經貿摩擦,無一不在警示我們,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均是有條件的,絕不可掉以輕心,要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面對水土資源的硬約束,務必要在科研上下大力氣,在品種研發、栽培、養殖技術上有突破性進展,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