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文,林相和,徐錦良,麥麗英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八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528216)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神經科常見的重癥之一,具有發病急驟、進展快、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1]。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的首選方式,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恢復腦神經功能、提高患者存活率[2];小骨窗開顱術、鉆孔引流術和骨瓣開顱術是臨床治療HICH的常用方式。本研究觀察小骨窗開顱術、鉆孔引流術、骨瓣開顱術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佛山市南海區第八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HICH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B組、C組,每組30例。A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1~84歲,平均(65.68±8.45)歲;高血壓病程4~20年,平均(9.10±2.59)年。B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0~82歲,平均(65.70±7.39)歲;高血壓病程4~19年,平均(9.08±2.48)年。C組男21例,女9例;年齡33~80歲,平均(65.67±7.42)歲;高血壓病程5~19年,平均(9.13±2.42)年。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 經MRI或顱CT檢查確診為HICH;合并高血壓病史;出血量30~110mL;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腦干出血者;腦動脈瘤等引起的腦出血者;中樞神經衰竭者;凝血功能異常者;心、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不全者。
2.1 A組 行鉆孔引流術。術前經頭顱CT明確血腫位置,局部麻醉后,用穿刺針在血腫最大、無血管且離頭皮最近的部位進行穿刺,用注射器盡可能吸除血腫,保留管道,留置引流管。將2萬~4萬單位注射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0920040)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注入血腫腔。術后3d行CT復查,評估血腫清除情況,當血腫清除約80%時,拔除管道。行降顱內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等治療。
2.2 B組 行小骨窗開顱術。患者全身麻醉后,按照CT定位明確血腫中心距頭皮最近位置,并做1個約4cm的切口,并在頭皮下做直徑為3cm左右的骨窗,十字切開硬腦膜,分離腦實質至血腫腔,清除血腫,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在血腫腔內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行降顱內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等治療。
2.3 C組 行骨瓣開顱術?;颊呷砺樽砗?,按照CT定位明確接近血腫的非功能區做大骨瓣開顱,沿硬膜皮質切開進入血腫腔,清除血腫后,對硬膜瓣行懸吊、縫合,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放置引流管。根據患者顱內壓選擇性去除骨瓣,避免損傷血管與神經,關閉切口。行降顱內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等治療。
3.1 觀察指標 ①手術操作時間、患者術中失血量與住院時間等手術情況。②術前、術后6周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明神經功能缺失越嚴重。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和術后3個月生存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手術情況比較 A組手術操作時間短于B、C組,患者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少于C組,B組手術操作時間、住院時間及術中失血量均少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A組患者術中失血量、住院時間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3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注:與A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術中失血量(mL) 手術操作時間(h) 住院時間(d)A組 30 44.81±8.37 1.30±0.64 18.86±6.62 B組 30 46.50±8.01 2.52±0.89▲ 18.98±6.52 C組 30 219.62±8.74▲△ 4.65±1.24▲△ 26.05±9.64▲△
(2)NIHSS評分比較 術前,3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組NIHSS評分均低于術前,且B組高于A組、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C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2 3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其余兩組比較,▲P<0.05;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A組 30 36.53±4.81 18.06±5.10△B組 30 36.78±3.42 30.78±4.98△▲C組 30 36.27±4.22 19.62±5.23△
(3)生存率與并發癥發生情況 3組生存率及肺部感染、顱內感染、術后再出血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生存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HICH是繼發于高血壓病的出血性腦血管疾病,若不及時給予正確、有效的干預措施,血腫會壓迫腦組織,導致顱內壓力迅速增高,腦疝發生率增加,同時組織、神經導致的繼發性反應可引起腦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3-4]。臨床治療該病多使用外科手術治療以清除血腫,解除占位效應、減輕腦損傷,其中小骨窗開顱術、鉆孔引流術和骨瓣開顱術等為常用的手術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手術操作時間短于B組、C組,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少于C組;B組手術操作時間、患者住院時間及術中失血量少于C組;NIHSS評分高于A組、C組,且3組生存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3種術式均可有效改善HICH病情,安全性較高,但各有優缺點。骨瓣開顱術中手術視野較大,利于臨床徹底清除顱內積血,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術中失血量較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5-6]。小骨窗開顱術經顯微技術的照明與放大作用,為術者提供更加清晰的術野,可徹底清除血腫,減壓止血效果突出,同時可避開主要大血管及重要功能區,減少神經功能障礙的發生,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等優勢,可彌補骨瓣開顱術的不足[7],適用于年齡較大、身體素質較差的患者,但其存在照明要求高、術中減壓不充分等不足。鉆孔引流術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手術時間短、易于操作、不易損傷腦組織與血管等優勢,術中聯合纖溶劑可將注射器難以抽吸的血塊,經置管引流,適用于出血量中等、身體素質差、年齡較大的患者[8-9],但存在止血及減壓效果差、術中再出血等不足。
綜上所述,小骨窗開顱術、鉆孔引流術和骨瓣開顱術均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安全性較高,但各有優缺點,臨床應根據患者出血量、機體耐受力、年齡等因素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