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林瑩 梁之鵬
子宮內膜息肉是目前臨床比較常見的子宮內膜病變,隨著陰道超聲技術的應用及提高,子宮內膜息肉檢出率明顯升高。子宮內膜息肉主要是因為子宮內膜異常增生,并向宮腔內突出所致,該病癥在發病初期,因息肉直徑較小,無明顯臨床癥狀,不易被察覺[1]。子宮內膜息肉隨疾病發展,患者會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經量增多,對患者心理以及生理均造成嚴重影響[2]。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宮腔鏡技術得到良好應用,各種宮腔手術中得到良好應用,可以使臨床醫師在直視情況下完成手術治療。采用宮腔鏡引導下進行多種手術治療,具有手術出血量少、恢復快以及復發率低等特點[3]。目前臨床常用子宮內膜息肉治療方案有宮腔鏡下刮宮術以及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等,因手術方案不同,患者預后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4]。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無生育要求、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分別對其進行宮腔鏡下刮宮術以及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治療,對比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無生育要求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47歲,平均年齡(29.4±5.9)歲;病程3~32 個月,平均病程(12.6±6.5)個月。研究組患者年齡24~48歲,平均年齡(29.4±6.3)歲;病程4~32 個月,平均病程(12.7±6.5)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且無生育要求;②患者存在月經量增多或月經不規則的情況;③患者對于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伴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等情況;②患者不符合手術治療標準;③患者存在宮腔感染或宮頸疾病;④患者存在精神障礙或溝通障礙。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月經結束4~7 d 進行手術治療,術前6~8 h 為患者評估宮頸管情況,米索前列醇(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4136)0.6 mg 塞于陰道穹隆部,或者宮頸插管擴張宮頸,軟化宮頸,取膀胱截石位,麻醉方式靜脈麻醉,對宮頸進行擴張,膨宮介質使用:甘露醇溶液,并置入宮腔鏡。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具體如下:在宮腔鏡直視條件下根據子宮內膜息肉大小、位置以及數量等情況,為患者選擇合適刮匙進行息肉刮取,負壓吸引后使用宮腔鏡對患者息肉情況進行觀察,確定無殘存息肉情況,移除宮腔鏡,手術結束[5],組織物送病理檢查。
1.2.2 研究組 患者接受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具體如下:在術中直視情況下使用環狀電極刀對宮腔內內膜息肉基底位置進行電切處理,將切割時功率調整至70~90 W,將電凝功率設置為40~60 W,然后根據患者息肉情況,將息肉及息肉根部血管進行切除,確定無殘存息肉的情況下將宮腔鏡移除,手術結束[6],組織物送病理檢查。
術后兩組患者均口服達英-35 進行治療,術后第1 天口服炔雌醇環丙孕酮片1 粒/次,q.d.,治療21 d,停藥;待月經來潮后第5 天口服炔雌醇環丙孕酮片1 粒/次,q.d.,21 d 為1 個療程,共需服藥6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術前和術后3、6 個月月經量變化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復發率。術后并發癥包括大出血、周圍臟器損傷、感染、子宮穿孔以及宮頸粘連。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隨訪,陰道超聲監測患者術后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月經量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月經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3、6 個月的月經量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復發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月經量比較(,ml)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月經量比較(,ml)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復發情況比較[n,n(%)]
子宮內膜息肉是目前臨床比較常見的婦科疾病,子宮內膜過度增生是導致該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7]。據臨床數據統計顯示,人們受生活以及工作等多發面的影響,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對女性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導致患者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以及月經過多等情況。徹底清除子宮內膜息肉,避免術后復發,是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關鍵[8]。對于子宮內膜息肉的藥物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并不理想,且具有非常高的復發率[9]。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宮腔鏡在多種宮腔手術治療中得到良好應用,通過置入宮腔鏡對患者子宮內部病變情況進行觀察,在有效保證患者子宮內膜完整性的基礎上,有效清除子宮內膜息肉組織[10]。在直視情況下進行手術治療,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可以有效降低對患者周圍器官的損傷。
采用刮宮術進行子宮內膜息肉治療具有術中出血,且在術后很容易存在息肉殘留情況[12]。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是通過環形電極將息肉連同蒂部切除,而且可以在術中將息肉根部血管進行切除,從而有效降低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13]。本次研究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以及復發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3、6 個月的月經量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7.14%、復發率4.76%均低于對照組的30.95%、19.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說明,采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可以降低患者術后復發率,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是因為采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去除時切除深度、寬度更加徹底,可將息肉連同其根部血管有效清除,降低患者術后復發率[14,15]。
綜上所述,對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采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出血量少,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疾病復發率,減少月經量,可以在臨床中進行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