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霓 黃關慶 葉錦媚
皰疹性口腔炎在醫院兒科門診較為常見,且多見于1~3歲兒童,發病無明顯季節性,當發生該疾病后患兒往往存在較為明顯的口腔疼痛感,同時日常進食受到影響,容易使情緒明顯變化而導致長時間哭鬧情況,病情嚴重時也可引發心肌損害等相關并發癥,因此盡早有效治療具有積極意義[1,2]。常規治療雖具備一定效果,但仍然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伐昔洛韋與開喉劍噴霧劑憑借其顯著治療效果開始得到臨床廣泛關注,因此兩種藥物聯合用藥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旨在探討伐昔洛韋聯合開喉劍噴霧劑治療皰疹性口腔炎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1月本院口腔科60例皰疹性口腔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6~8.0歲,平均年齡(3.60±2.75)歲。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1.5~8.0歲,平均年齡(3.5±2.85)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檢查后均符合皰疹性口腔炎診斷標準;②經家屬同意后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存在治療藥物過敏情況;②合并存在基礎疾病與免疫缺陷;③合并存在肝腎功能不全。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案進行治療,即抗感染、補充維生素、補液及退熱等,并做好口腔清潔。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伐昔洛韋聯合開喉劍噴霧劑治療,給予鹽酸伐昔洛韋顆粒(四川明欣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10451,規格:0.15 g)5 mg/(kg·次),b.i.d.,于飯前空腹口服,連續治療5 d;開喉劍噴霧劑(貴州三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142,規格:10 ml/瓶)3 次/d 噴于患處,連續治療5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兒體溫與食欲均恢復正常,口腔黏膜皰疹明顯減少,潰瘍出現結痂情況,疼痛消退;有效;治療后患兒體溫與食欲均得到一定恢復,口腔黏膜皰疹得到改善,潰瘍滲出液減少且部分創面出現結痂情況,疼痛感減輕;無效:治療前后患兒口腔黏膜皰疹及潰瘍均為得到改善,或者存在進一步加重情況,疼痛感明顯。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癥狀與體征指標恢復時間 主要包括退熱時間、流涎及疼痛消退時間、潰瘍消退時間及進食恢復時間。
1.3.3 治療前后實驗室相關指標水平 主要包括外周血WBC 計數與CRP。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7%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癥狀與體征指標恢復時間對比 觀察組退熱時間(1.40±0.41)d、流涎及疼痛消退時間(2.25±0.44)d、潰瘍消退時間(3.01±0.50)d、進食恢復時間(3.38±0.71)d 均短于對照組的(2.33±0.39)、(3.53±0.48)、(4.16±0.42)、(4.89±0.60)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外周血WBC 計數及血清CR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外周血WBC計數及血清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與體征恢復時間對比(,d)

表2 兩組臨床癥狀與體征恢復時間對比(,d)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相關指標水平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相關指標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皰疹性口腔炎主要由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所引發,且該疾病具有的一定傳染性,不僅能夠通過唾液、皰疹液及飛沫方式進行傳播,還可通過日常物品及衣物接觸的方式傳播,以鼻部、呼吸道、口腔、破損皮膚等方式進入體內[3,4]。該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淋巴結腫大、發熱、流涎、拒食等,待口腔皰疹出現后會導致相關癥狀消退。目前醫學界對于該疾病尚無明顯治療方法,常規治療方法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且由于病程較長容易導致患兒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對該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5,6]。
在皰疹性口腔炎臨床治療中應當以緩解疼痛、促進潰瘍愈合及縮短病程作為主要原則,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伐昔洛韋與開喉劍噴霧劑作為較為常見的藥物,單獨使用能夠對該疾病起到明顯治療效果,但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方面的研究資料仍然不足,因此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7,8]。伐昔洛韋作為一種新型人工合成嘌呤核苷類衍生物,屬于阿昔洛韋前藥,具有廣譜抗病毒性的特點,可通過中斷DNA 鏈延伸的方式進行治療,對于單純皰疹病毒Ⅰ型具有顯著治療效果,同時不會影響人體正常細胞作用;同時該藥物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可達到55%左右,遠高于阿昔洛韋,目前已經得到醫學界廣泛認可,近些年來逐漸成為皰疹性口腔炎臨床首選治療藥物。該藥物雖具備較高安全性,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良反應,且單獨用藥治療效果未能達到預期,因此考慮聯合用藥[9,10]。
在我國中醫認知中,疹性口腔炎可歸屬于“口瘡”“熱瘡”范疇內,由于小兒屬于純陽之體,當身體受到風熱邪侵襲后可導致虛火上擾進而引發皰疹,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當以消腫止痛及清熱解毒為主[11,12]。開喉劍噴霧劑作為一種傳統苗醫驗方,能夠對多種細菌感染所及肺胃蘊熱所導致的口腔潰瘍、口咽腫痛、淋巴結腫大等癥狀進行治療,以達到消腫止痛、抗菌消炎及清熱解毒的作用[13,14]。相較于常規藥物而言,開喉劍噴霧劑使給藥途徑改變,口感較好且無痛苦,能夠被兒童認可接受,使得臨床給藥更為方便;同時目前尚未發現該藥物明顯毒副作用,僅在長期反復使用后存在一定惡心嘔吐情況,因此整體用藥安全性較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7%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退熱時間(1.40±0.41)d、流涎及疼痛消退時間(2.25±0.44)d、潰瘍消退時間(3.01±0.50)d、進食恢復時間(3.38±0.71)d 均短于對照組的(2.33±0.39)、(3.53±0.48)、(4.16±0.42)、(4.89±0.60)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外周血WBC 計數及血清CR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外周血WBC 計數及血清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兩種藥物聯合治療能夠達到理想治療效果,可使臨床及體征恢復時間減少,降低炎癥指標,臨床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針對皰疹性口腔炎的治療采用伐昔洛韋聯合開喉劍噴霧劑可取得確切臨床效果,不僅能夠使體征恢復時間縮短,進一步改善臨床癥狀,還可使炎性反應減輕,具備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