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滔
乳腺良性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乳腺疾病,類型有乳腺脂肪瘤、乳腺纖維腺瘤和乳腺平滑肌瘤等,其中最為常見的為纖維腺瘤[1]。隨著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該疾病近幾年發病率正不斷遞增。有研究表明[2],乳腺良性腫瘤人群轉變為乳腺癌的幾率較之正常人群要高出2~3 倍,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術后治療是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傳統方法在治療上會給患者乳腺組織帶來損傷,影響乳房形態,且術后中出血量較大,提高并發癥發生率。微創技術由于具有定位準和創傷小等優點,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3]。本文就微創旋切術應用于4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中對其療效和安全性做出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嚴格按照就診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大55歲,最小22歲,平均年齡(37.61±5.26)歲;病程最長27 個月,最短3 個月,平均病程(13.26±3.16)個月;腫瘤直徑最長3.1 cm,最短0.3 cm,平均直徑(1.72±0.37)cm。觀察組患者年齡最大56歲,最小22歲,平均年齡(37.85±5.73)歲;病程最長28 個月,最短3 個月,平均病程(13.49±3.28)個月;腫瘤直徑最長3.2 cm,最短0.3 cm,平均直徑(1.81±0.43)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選取患者均符合乳腺良性腫瘤相關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合并心、腎、脾等器質性疾病者;意識不清和精神異常者;凝血功能異常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放切除術治療,在手術前醫護人員應對腫塊做好定位和標記,采用局部麻醉方法,在麻醉起效后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選取1~4 個切口,長度均在1.0~2.0 cm,不可超過腫塊周長的一半,一般會選擇在與腫塊相對應的乳房位置,后逐層切開患者乳腺腫塊并加以剔除。采用電凝止血后修復皮下腺體,在皮內縫合的同時將生物蛋白膠加壓包扎1 周,術后將所取標本送檢。
觀察組采用微創旋切術治療,采用麥默通微創旋切系統(美國強生公司研發)。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調整為仰臥位后將其背部墊高,囑咐其將上臂外展呈曲肘位,充分暴露出手術位置,在此使用影像學對乳腺腫塊的位置、大小等進行確認,用記號筆在腫物位置做一十字交叉,確認進針位置、深度和方向。行傳統術野消毒鋪布,采用2%利多卡因、腎上腺素6 滴、0.9%氯化鈉注射液聯合完成局部浸潤麻醉,在穿刺點依照皮膚紋理作0.3 cm 小孔,旋轉刀以30°置入,刀頭可以選擇8G/11G,穿刺部位為病灶基底部下方,確認病灶位于切割凹槽正中位置,在超聲實時監測的情況下打開Sample 旋切模式旋切病灶,多次旋切患者乳腺內腫塊組織,后采用真空對其創腔內積血和腫塊等加以清除,反復操作直至患者體內腫塊清除完畢。采用超聲實時檢測患者乳腺內無遺留腫塊和無局部出血情況后退出穿刺針,實行局部壓迫止血,在穿刺點使用無菌敷料覆蓋包扎24~48 h,將所剔除出來的組織保留標本置于福爾馬林中,送至病理檢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各項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愈合時間、VAS 評分(采用VAS 評分評定患者術后48 h 疼痛程度,總分10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疼痛情況越嚴重)以及瘢痕長度。術后并發癥包含乳腺畸形、局部感染、色素沉著、皮膚瘙癢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愈合時間和瘢痕長度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7.5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5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n(%)]
乳腺良性腫瘤在乳腺腫瘤中發病率為1/3,目前該疾病存在低齡化和城市化的趨勢,由于乳腺是女性重要的第二性征,因此外治療時不僅要保證治療效果,還要滿足女性的愛美心理[5]。手術治療時目前治療乳腺良性腫瘤主要治療措施,通過對患者乳腺內腫瘤組織進行剔除,達到抑制患者病情發展的目的。
傳統手術在治療時是結合患者乳腺腫瘤位置開展切口,因此具有術后切口大,術中出血量多和瘢痕長等特點,除了會影響預后外,還會因為不夠美觀增加患者心理負擔,降低生活質量[6]。20 世紀以后,微創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成熟,現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7]。微創旋切術應用于乳腺良性腫瘤中主要具有創傷小和安全性高等優勢。該項技術主要是由旋切刀和真空吸泵組成,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在超聲實時監測的情況下完成整個手術過程,對乳腺內腫塊組織進行反復的清除和吸除,有效防止大面積損傷患者乳腺組織,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還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乳腺的正常結構和美觀性。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愈合時間和瘢痕長度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安兆峰等[8]研究中表明,微創旋切術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色素沉著、乳腺畸形、局部感以及皮膚瘙癢等并發癥發生率,對術后乳腺正常心態具有維持作用。此次研究中,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7.5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5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安兆峰等[8]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較之開放切除術,予以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微創旋切術進行治療顯著,可有效改善臨床手術各項指標,減少手術創傷,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