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 葉玉霞 李桂紅 黃彬華
宮頸上皮內瘤變屬于癌前病變,可與宮頸浸潤癌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CIN 可直接反映宮頸癌患者的發生、發展等一系列連續過程[1]。目前,宮頸癌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均逐漸趨于年輕化,早期診斷該項疾病可有效預防宮頸浸潤癌的發生與發展[2]。臨床上使用的宮頸癌前病變的篩查方法主要包括宮頸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及人乳頭瘤病毒等。宮頸細胞學檢查和人乳頭瘤病毒檢查的陽性率均較低,容易出現漏診。電子陰道鏡作為臨床診斷CIN 的良好方法,借助該項技術診斷及治療該項疾病具有較好的臨床意義[3]。基于此,本次研究就取66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采用電子陰道鏡展開診治,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7.36±9.22)歲;疾病程度:輕度糜爛25例,中度糜爛23例,重度糜爛18例。
1.2 方法 給予患者電子陰道鏡進行診斷,醫生囑咐患者在檢查前72 h 內避免性、陰道沖洗、上藥及宮頸刮片等相關注意事項。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借助窺器暴露宮頸,使用生理鹽水大棉球拭凈患者宮頸及陰道表面分泌物,涂醋酸溶液之后30 s 進行動態持續檢查,最后開展碘試驗深入判斷。針對陰道鏡檢查顯示病變者的主要表現有薄、厚醋白上皮,白斑等,且血管呈現粗細點狀,粗細鑲嵌伴有潰瘍,同時合并異型血管,之后多碘不染區展開活檢,陰道鏡下未見病變者可開展常規點活檢,所有患者的病理組織均需要4%甲醛進行固定之后送入病理室進行檢查,臨床醫生需要收集術前宮頸多點活檢病理結果與術后組織學結果展開系統的對比,進一步分析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及患者的手術病理臨床資料[4]。
1.3 觀察指標 ①正常陰道鏡圖像病理結果:a.陰道鏡下顯示正常轉化區或者醋酸白色上皮呈現明顯的半透明狀,未見血管異型,陰道鏡下可初診為慢性宮頸炎;b.陰道鏡下顯示有針尖樣或較少的菜花樣白色上皮,可初診為宮頸濕疣;c.酷酸白色上皮細胞的顏色自半透明白色轉換為稍暗白,呈現點狀血管,初診為CINⅠ級;d.陰道鏡下顯示膿厚白色上皮,伴有腦回樣異常及異形血管可初診為浸潤癌。②不正常陰道鏡圖像病理結果;③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陰道鏡圖像。
66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在陰道鏡下正常陰道鏡圖像45例,異常陰道鏡圖像21例。
2.1 正常陰道鏡圖像分析 45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在陰道鏡陰道鏡下正常陰道鏡圖像下可見原始鱗狀上皮、柱狀上皮及正常轉化區。病理顯示:35例慢性宮頸炎,占77.78%,5例濕疣樣變,占11.11%,4例CINⅠ級,占8.89%,1例CIN Ⅱ級,占2.22%。
2.2 異常陰道鏡圖像分析 21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在陰道鏡陰道鏡下不正常陰道鏡圖像可見14例醋酸白色上皮,2例鑲嵌,3例異常血管,2例豬油狀改變。病理顯示:5例慢性宮頸炎,占23.80%;濕疣樣變3例,占14.29%;5例CIN Ⅰ級,占23.80%;3例CIN Ⅱ級,占14.28%;4例CIN Ⅲ級,占19.04%;早期浸潤癌1例,占4.76%。CIN Ⅰ級、CIN Ⅱ級、CIN Ⅲ級及早期浸潤癌出現異常多的均為醋酸白色上皮,占比分別為80.00%、66.67%、75.00%及100.00%,其次為鑲嵌和異常血管,最少為豬油狀改變。見表1。
表1 異常陰道鏡圖像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陰道鏡圖分析[n(%)]
宮頸上皮內瘤變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有關臨床研究表明,該病引起宮頸癌的概率在15%~45%,癌變率較高,因此,臨床上在早期采用合理的檢查方法診斷及治療宮頸病變對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臨床認為子宮頸癌的發生及發展是由量變發展到質變,漸變到突變的連續瘤變過程。一般去下,宮頸癌前病變發展到癌需要長達10年時間。因此,對早期CIN 進行診斷及治療可作為降低宮頸癌發病率的重點[5]。
本次研究中,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66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在陰道鏡下正常陰道鏡圖像45例,異常陰道鏡圖像 21例。45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在陰道鏡陰道鏡下正常陰道鏡圖像下可見原始鱗狀上皮、柱狀上皮及正常轉化區。病理顯示:35例慢性宮頸炎,占77.78%,5例濕疣樣變,占11.11%,4例CINⅠ級,占8.89%,1例CINⅡ級,占2.22%。21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在陰道鏡陰道鏡下不正常陰道鏡圖像可見14例醋酸白色上皮,2例鑲嵌,3例點狀血管,2例豬油狀改變。病理顯示:5例慢性宮頸炎,占23.80%;濕疣樣變3例,占14.29%;5例CINⅠ級,占23.80%;3例CINⅡ級,占14.28%;4例CINⅢ級,占19.04%;早期浸潤癌1例,占4.76%。CINⅠ級、CINⅡ級、CINⅢ級及早期浸潤癌出現異常多的均為醋酸白色上皮,占比分別為80.00%、66.67%、75.00%及100.00%,其次為鑲嵌和異常血管,最少為豬油狀改變。陰道鏡下宮頸活檢作為目前臨床診斷宮頸上皮內瘤變重要方法,電子陰道鏡采用放大 技術可明顯提高分辨率,進而觀察患者宮頸上皮及血管的微小變化,選病變部位展開活檢,提升了檢查準確性[6]。另外,陰道鏡屬于診斷婦科疾病首選儀器,臨床采用該項技術用于診斷各種宮頸病變,作為病情早期為患者展開檢查的主要方法,在陰道鏡的輔助下,臨床醫生能夠清楚的觀察到肉眼不可見的婦科病變,進而細致發現宮頸處的微小病癥細節,進而有效提升宮頸病變判斷準確性,同時,陰道鏡可反復用于患者身上,不會造成較重的創傷,且能夠及時發現癌前病變及和早期癌,使得患者能夠在病變早期及時發現且做出對應的治療,綜合提升宮頸病變的臨床效果。因此,宮頸組織重建的速度十分快,同時在進行治療宮頸疾病的同時可取得完整組織標本,保證了病變展開病理實驗的臨床診斷準確性,避免出現漏診,進而發揮診治效果同時提升的目的。
綜上所述,針對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采用電子陰道鏡進行診斷,可明顯提升患者診斷符合率,進而為臨床治療該項臨床良好的依據,值得臨床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