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瑛毅
自體單株毛囊移植技術已經進入FUE 時代,即不開刀應用單位毛囊提取技術,此項技術是治療脫發的新技術,而毛囊是黑素細胞的儲存庫,在白癜風的復色過程中,毛囊中的黑素細胞可發揮關鍵作用[1],由此,可通過FUE 將毛囊提取并移植到白癜風的部位,通過皮膚鏡觀察治療效果滿意后再通過FUE 將多余毛囊清除。以探討該技術對于頭皮、眉毛、毛發外等處的局限性白癜風,單株毛囊提取、移植的意義。本研究探討FUE 治療局限性白癜風的臨床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大連市皮膚病醫院皮膚科就診的20例局限性白癜風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例。對照組男5例,女5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5.0±8.6)歲;病程4~10年,平均病程(6.0±1.6)年;基礎疾病:高血壓0例,冠心病1例,糖尿病1例。試驗組男4例,女6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5.0±8.5)歲;病程4~11年,平均病程(6.0±1.7)年;基礎疾病:高血壓0例,冠心病1例,糖尿病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試驗組 入選患者均處于穩定期,采取FUE治療。測定皮損區面積,計算移植所需的毛囊數,頭皮約需40~90 根/cm2,眉毛、胡須處約需10~20 根/cm2,非毛發部位種植密度約40 根/cm2,根據此推測所取供區面積。依據白斑部位選擇與之相類似的毛發供區,如頭皮部選擇顳部或枕部。依據移植所需毛囊單位或單株毛囊數計算供區提取面積。用毛發計數觀察儀觀察所選供區單位面積頭皮部位的毛囊數,多數部位頭皮的毛囊數量80~100 個/cm2,可提供毛囊數大概在20~50 根/cm2。標志供區范圍,剪短供區毛發,0.2~0.5 cm長,局部常規消毒、麻醉后,FUE 提取儀提取毛囊,在植發顯微鏡下進行毛囊分離,使之成為含1~2 根毛發的毛囊單位,如移植部位為眉毛,則再分離成單株毛囊,分離后的毛胚置4℃林格溶液中備用。毛發部位白癜風如果毛發變白,需先用上述方法將變白的毛囊提取出來,使用0.75 cm 或1.0 cm 規格寶石刀沿毛囊生長方向進行打孔,將單位毛囊或單株毛囊植入孔腔間隙中,敷料包扎,稍加壓固定。次日打開敷料換藥,并觀察毛囊生長情況。
1.2.2 對照組 入選的毛發部位或非毛發部位穩定期局限性白癜風患者,局部使用氫化可的松乳膏(大連皮膚病醫院)和復方補骨脂擦劑(大連市皮膚病醫院)外用,2 次/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患者每4 周門診隨訪1 次,連續觀察6 次(第6 次作為觀察終點)。以肉眼和皮膚鏡觀察治療區表皮黑素生長和白斑消退情況,計算白斑消退面積,以及皮膚鏡下血管、色素生長模式,并與治療前鏡下模式進行比較。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皮損色素積分、皮損面積。參照2003年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會色素學組白癜風療效判定標準判定療效[2]。痊愈:白斑、白發全部消退,恢復正常顏色;顯效:白斑、白發部分減少,恢復正常顏色的數量≥50%白發數量或≥50%白斑面積;好轉:白斑、白發部分減少;無效:白斑、白發無色素再生或數量增加。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皮損色素積分比較 試驗組第1、2、3、4、5、6 次隨訪皮損色素積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皮損面積比較 試驗組第1、2、3、4、5、6 次隨訪皮損面積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n(%)]
表2 兩組皮損色素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皮損色素積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皮損面積比較(,cm2)

表3 兩組患者皮損面積比較(,cm2)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近幾年,隨著人類居住環境的改變,工作壓力的增大,白癜風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3]。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色素脫失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關于白癜風的發病機,目前主要認為是精神、神經化學、遺傳、自身免疫等因素造成局部黑色素細胞脫失而引發,因此臨床醫生利用各種技術刺激皮膚基底層黑色素細胞再生、增殖,恢復皮膚素色是治療的關鍵,目前治療白癜風的方式非常多,主要包括口服激素藥物、表皮移植、光照療法等技術手段[4]。自20 世紀50年代,Spencer 首次用外科療法治療白癜風開始,人們就一直在探索用外科方法治療白癜風。目前國內多位學者用自體單株毛囊移植療法治療毛發部位白癜風取得良好效果[5]。但是傳統的方法是在頭部切取皮片,供區需要縫合,形成瘢痕,而且僅局限在毛發部位的白癜風治療,因為非毛發部位如果種植毛囊,治愈后無法將毛囊清除,影響美觀,本研究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難題,治愈后可以使用FUE 提取儀將毛囊提取出來[6]。而且對于毛發部位的皮損,術前對于變白的毛發不做清理,直接種植上健康的毛囊,這樣使種植的毛囊數量有限,成活率也會較低,如果使用FUE 可以先將變白的毛發提取出來,這樣皮損部位就可以全部種植上健康的黑色毛囊,大大提高了健康毛囊的數量及成活率,可以明顯縮短療程,而且即便該部位的皮膚顏色恢復較慢,外觀上毛發已經是黑色的,就已經解決了美觀問題。該研究拓展了FUE 的治療范疇,彌補目前國內自體單株毛囊移植技術治療白癜風僅局限于毛發部位的缺陷,為白癜風的治療增加新技術。目前較常見的手術治療白癜風方法包括切除、單純皮膚磨削術及自體表皮移植。通常會在一定程度上遺留瘢痕,給患者造成二次創傷,且術后效果尚不確切。生物工程自體表皮克隆技術目前國際上運用到白癜風的治療中,但是其費用昂貴,開展比較困難。毛發移植最大的優勢在于移植后使原有毛發及周圍表皮復色自然,無過度色素沉著或復色不均勻。另外,對于睫毛、口角等特殊部位,傳統手段尚不適用。對于局限性穩定型白癜風患者的治療,尤其是原有毛發自然生長部位,進行毛發移植的治療,癥狀明顯改善。部分學者認為毛囊內存在部分未分化干細胞,可持續產生黑色素,使白色毛發復色。研究證明毛囊有2 種類型的色素毛囊植入孔腔間隙中,細胞即活躍的和不活躍的黑色素細胞,不活躍的黑色素細胞可以隨再生表皮遷移,并逐漸成熟,可產生黑色素,即不活躍的黑色素細胞被激活、分裂、增殖并沿著毛囊自下而上,至表皮后橫行至脫色區的結果。在白癜風皮損復色過程中,外毛根鞘處無黑素黑素細胞不斷增多并在外毛根鞘部出現有活性的黑素細胞,活性黑素細胞進一步分化、增殖達毛囊周圍表皮,皮損恢復正常,證實毛囊外毛根鞘部無黑素黑素細胞是黑素細胞儲庫,因此,臨床可采用毛囊移植技術治療白癜風。目前國內多位學者用自體單株毛囊移植療法治療毛發部位白癜風取得良好效果。有研究表明單個毛囊可以使周圍5~12 mm 表皮復色,一般在移植后4~5 周開始顯效。
綜上所述,采取FUE 治療毛發部位、非毛發部位的局限性白癜風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