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中常見心血管嚴重不良事件,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慢性疾病發病率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隨之升高,為臨床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疾病[1]。PCI 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治療方法,通過PCI 快速疏通阻塞血管,以最短時間恢復心肌供血、供氧,縮短心肌細胞缺血、缺氧程度,降低心肌細胞損傷程度,改善患者預后[2]。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礎,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栓脫落阻塞血管引起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性疾病。研究指出,高脂血癥、血管氧化應激反應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有密切相關性[3]。因此,臨床針對冠心病治療重點在于控制影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危險因素,如控制血壓、血脂、血糖水平穩定,同時給予抗炎、抗血管應激反應等對癥治療。阿托伐他汀為臨床中常用降低血脂藥物,同時具有抑制炎癥反應作用,為冠心病一級、二級預防藥物[4]。為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PCI 術后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效果及對血脂和炎癥反應影響,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急診入院,完善心電圖、肌鈣蛋白檢查,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②患者均有急診PCI指征,并順利完成手術,術后生命體征平穩;③經評估患者均有他汀類藥物應用指征;④患者及家屬了解此次治療和研究方法,同意進行本次治療和研究。排除標準:①術后意識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嚴重并發癥患者,如惡性心律失常等;③肺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④神經系統嚴重病變、血液系統及免疫系統嚴重疾病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基礎組和聯合組,每組2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基礎組患者術后實施基礎治療,臥床休息、吸氧及營養支持,給予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39)擴張冠狀動脈,1 片/次,1 次/d;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抗血小板聚集,100 mg/次,1 次/d,早上口服;給予氯吡格雷片(法國Sanofi Clir SNC,國藥準字J20180029)抗凝,75 mg/次,
1 次/d,口服。聯合組給予基礎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7)20 mg/次,1 次/晚口服。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3 個月后的血脂(TG、TC、LDL-C、HDL-C)水平、炎癥反應指標(CRP、PCT)水平。①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部靜脈血3~5 ml 置入抗凝管,放入低速離心機中以2000 r/min 速度離心10 min,去掉上清液,留取沉淀,用生理鹽水重復沖洗3 次。離心后取上清液1 ml,放入-70℃冰箱,批量檢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TG、TC、LDL-C、HDL-C 水平。②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部靜脈血3~5 ml 置入抗凝管,同上方法離心、留取上清液進行檢測。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患者CRP、PCT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G、TC、LDL-C、HDL-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聯合組患者TG水平、TC 水平、LDL-C 水平低于基礎組,HDL-C 水平高于基礎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反應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RP、PC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患者CRP、PCT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聯合組下降程度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同期基礎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反應指標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反應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同期基礎組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急性心肌梗死發生主要病理基礎,各種因素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而減少冠狀動脈血流量,當冠狀動脈阻塞達到95%以上后可引起心肌細胞急性缺血、缺氧而發生變性、壞死[5,6]。研究指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影響因素包括遺傳、年齡、高血脂癥、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血管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等[7]。另有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血脂水平升高,且機體炎癥反應指標較高,認為與血脂水平異常引起炎癥反應及血管內皮損傷、缺血缺氧引起炎癥反應等均有相關性[8,9]。PCI 為目前臨床中急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首選方法,通過PCI 能快速診斷冠狀動脈病情支束、病變程度,并能快速疏通阻塞血管,減少心肌缺血、缺氧時間,改善患者預后[10]。
研究指出,PCI 對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可造成治療性創傷,會增加冠狀動脈血管內皮損傷程度、炎癥反應及氧化應激反應,影響患者預后[11]。他汀類藥物為臨床調節血脂重要藥物,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重要治療藥物。本研究在PCI 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給予阿托伐他汀輔助治療,顯著調節患者血脂水平穩定性。血脂水平異常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風險,同時會加重血管內皮炎癥反應和應激反應,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阿托伐他汀會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減輕對冠狀動脈及全身動脈血管影響。有學者對冠心病患者中給予他汀類藥物輔助治療,有效調節患者血脂水平穩定,控制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12,13]。另有學者在急性心肌梗死PCI 術后給予患者阿托伐他汀長期輔助治療,有效控制患者血脂及炎癥因子水平穩定,降低患者再發心肌梗死發生率[14]。同時研究指出,阿托伐他汀還具有抑制血管炎癥反應和應激反應作用[1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 個月后,兩組患者CRP、PCT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聯合組下降程度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項研究指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和血脂、炎癥因子水平呈密切相關性,調節血脂和炎癥因子水平穩定,對控制患者疾病癥狀、改善預后有重要臨床價值[16]。
綜上所述,他汀類藥物在急性心肌梗死PCI 術后患者中應用能有效調控患者血脂和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