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山
(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葡萄膜炎屬于眼科常見、高發疾病,患者以視力下降、眼痛、虹膜腫脹等為臨床主要表現,致病因素復雜多樣。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葡萄膜炎患者合并白內障共同存在,隨疾病進一步發展,極易導致患者失明。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民經濟水平持續增長,人們生活壓力明顯增加,在此背景下,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臨床發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對患者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質量產生直接影響。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成為目前治療該病的重要術式,患者損傷少、術后視力恢復快。但葡萄膜炎會明顯增加手術難度,若術后處理措施不恰當,極易導致患者出現角膜上皮脫落、鞏膜穿孔傷等嚴重并發癥[1]?;诖?,應積極探索藥物輔助治療方案,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改善患者預后。
1.1 一般資料。將92 例我院(2017 年2 月至2019 年10月)接收的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分為2 組,其中對照組(n=46):男23 例,女23 例;年齡43-68 歲,平均(55.50±11.12)歲。葡萄膜炎類型:前葡萄膜炎18 例,復發性葡萄膜炎2 例,全葡萄膜炎14 例,中間葡萄膜炎7 例,后葡萄膜炎5 例。觀察組(n=46):男25 例,女21 例,年齡42-68 歲,平均(55.48±10.38)歲。葡萄膜炎類型:前性葡萄膜炎20 例,復發性葡萄膜炎4 例,全葡萄膜炎11 例,中間葡萄膜炎5 例,后葡萄膜炎6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為期3 天的抗炎治療。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可比性較高。
1.2 方法。兩組均接受常規消毒,球后麻醉,于顳上方做切口,輔助切口作于2:00 位角膜緣,穿刺前房,注黏彈劑,黏連虹膜分離,超聲乳化晶狀體核,吸核、皮質。注入黏彈劑于前房、囊袋,后將人工晶狀體植入囊袋內,吸黏彈劑,封閉切口,觀察組手術結束前于前房注射0.05 mL(2 mg)曲安奈德(國藥準字H20033524,浙江仙琚制藥)。兩組病例均于術畢結膜下注射妥布霉素10 mg+地塞米松1 mg,術后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典必殊)4 次/日點眼,普拉洛芬4 次/日點眼,復方托吡卡胺(美多麗)1 次/日點眼。續性變量資料:“t”計算以表示。定性數據:“χ2”核實后以百分比形式(%)表示。P 值在0.05 區間:統計學成立。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臨床療效以及眼壓恢復正常時間;其中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顯效(術后經藥物治療后眼壓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藥物治療后眼壓恢復程度在50%左右,臨床癥狀開始緩解);無效(藥物治療后眼壓、臨床癥狀均無明顯變化)[2]。
1.3.2 觀察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改善情況;
1.3.3 觀察手術前后眼壓變化情況;
1.3.4 觀察手術前后前房炎癥反應;其中前房炎癥反應評價標準:+(房水無炎性細胞,不存在前房閃輝,或前房閃輝微弱);++(視野觀察內的有效細胞在11-20 個,前房閃輝中度,可以觀察到虹膜);+++(視野觀察內的有效細胞在21-50 個,前房閃輝較明顯,虹膜、晶狀體無法辨認);++++(前房嚴重閃輝,視野觀察內的有效細胞>51 個纖維索性,物滲出較多)[3]。
1.4 統計學分析。計算軟件:全程采用SPSS 22.0 版本;連
數據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高達95.6%,對照組82.6%。觀察組眼壓恢復正常用時較短,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眼壓恢復正常時間
超聲乳化摘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是現階段臨床治療白內障的重要術式,通過手術,可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視力。但不可否認,手術屬于侵入式、創傷性操作,實施人工晶狀體植入易對血-房水屏障造成破壞,導致眼內進入抗體;而在手術操作影響下,部分晶狀體皮質釋放并進入房水形成抗原,抗原結合抗體后形成復合物。而復合物是有一定閥限的,若復合物超過閥限,就會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嚴重失調,從而釋放炎性因子引發前葡萄膜炎,對患者術后視力恢復產生直接影響[4]。可見,術后防治葡萄膜炎對患者而言至關重要。
臨床對葡萄膜炎患者實施研究,發現隨病情進一步發展,若未采取科學、及時的控制措施,機體角膜內皮細胞會明顯丟失,而功能會明顯喪失。而角膜內皮細胞功能是喪失,導致炎癥水腫、邊界模糊等癥狀伴隨患者,并且以上癥狀會隨著病程的延長而加重;在內皮細胞損傷加重的情況下,部分細胞會永久性的失去功能,直至壞死[5]。
綜上所述,對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手術患者術中使用曲安奈德療治療臨床價值顯著,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降低眼壓、抑制炎癥因子表達的同時促進視力恢復,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