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嘯
(合浦縣人民醫院,廣西 北海 536100)
開胸手術作為臨床中術后疼痛體感最為明顯的手術類類型之一,患者手術結束后均存在較高煩躁體征發生率,影響手術預后效果,而鎮痛作為降低開胸手術患者術后煩躁心理的主要因素,這便在臨床麻醉中對麻醉藥物鎮痛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1-2]。因此,為研究分析開胸手術中氟比洛芬酯聯合地佐辛麻醉減輕術后煩躁的效果及影響,特選取59 例患者開展麻醉研究,現將研究結果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8 年2 月至2018 年12 月于本院行開胸手術治療患者共59 例設為對象,開展麻醉研究。根據患者麻醉方案選擇將其分為對照組30 例,研究組29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34-68 歲,平均(51.02±4.37)歲,其中食管癌手術7 例、肺葉切除術9 例、縱膈腫瘤14 例;研究組,男15 例,女14 例;年齡32-68 歲,平均(50.35±4.11)歲,其中食管癌手術8 例、肺葉切除術9 例、縱膈腫瘤12 例。經統計學對比2 組基線資料后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入院經實驗室、影像診斷等綜合性診斷后均符合開胸手術治療指征;②患者均在詳解各組方案不同后確認參與研究,簽署《知情書》;③研究經倫理會審核通過。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手術禁忌癥者;②排除合并研究麻醉用藥過敏者。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先建立靜脈通道,其后連接各項生命體征靜脈通道。靜脈注輸乳酸林格氏液后實施麻醉誘導,取咪達唑侖3-5 mg,按體質量分別取依托咪酯(0.15-0.3 mg/kg),舒芬太尼、順阿曲庫銨(0.5 mg/kg)適量,靜脈滴注,其后行氣管插管麻醉。距手術結束30 min 時,停止順阿曲庫銨靜脈注射[3-5]。研究組在對照組麻醉基礎上在手術切皮10 min 前予以50 mg 洛芬酯靜脈推注,手術結束10 min 予以5 mg 地佐辛靜脈推注[6]。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術后鎮痛效果及拔管后不同時段鎮靜評分變化差異性。躁動鎮靜評分表采用Riker 鎮靜、躁動評分測評,共分為1-7 分,七個級別。若患者麻醉后不能喚醒,對于惡性刺激無或存在輕微反應,無法交流及服從命令,為1 分;患者非常鎮靜,僅存在軀體刺激反應,為2 分;患者鎮靜,嗜睡,可在言語或行為刺激下喚醒,并可服從簡單指令為3 分;患者安靜合作,易喚醒為4 分;患者存在焦慮、身體躁動,經勸阻后可平復,為5 分;患者非常躁動,需采取保護性束縛措施及多次語言勸阻,為6 分;患者存在拉拽插管、拔除導管、攻擊行為等危險躁動行為則為7 分。得分越高,患者躁動越明顯[7]。
1.4 統計學分析。由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觀察指標中各項數據資料進行組間對比,若結果P<0.05,差異顯著時,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疼痛指標對比。相較對照組,研究組術后各時段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術后疼痛指標對比

表1 術后疼痛指標對比
組別 n 術后3 h 術后6 h對照組 30 6.03±1.75 5.06±0.76研究組 29 4.51±0.93 2.53±0.41 t - 4.1449 15.8345 P - 0.0000 0.0000
2.2 拔管后各時段鎮靜評分對比。研究組拔管后各時段鎮靜評分均相對較高,P<0.05,見表2。
表2 拔管后各時段鎮靜評分對比

表2 拔管后各時段鎮靜評分對比
組別 n 拔管5 min 拔管15 min 拔管30 min 拔管60 min對照組 30 1.86±0.35 1.93±0.41 1.91±0.43 1.64±0.08研究組 29 3.87±0.51 3.52±0.39 2.31±0.19 2.08±0.16 t - 17.7029 15.2526 4.5937 13.4284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開胸手術作為重大手術類型,術中手術切口損傷較大,患者術后可由于手術損傷所致疼痛出現術后煩躁指征,影響患者術后拔管及預后治療護理配合,增加手術安全風險,對于開胸手術整體安全性具有極大負面影響。臨床研究中對于開胸手術后躁動的產生機制尚未明確,但大量研究結果指出開胸術后煩躁癥狀的出現與術中鎮痛不足、麻醉藥物代謝不夠徹底有密切關系,患者術后麻醉藥物對于中樞神經抑制作用雖已消失,但仍有部分藥物殘留在大腦皮層內,影響其神經中樞功能的正常恢復,從而使患者在術后疼痛刺激影響下發生躁動,因此,麻醉藥物的選取對于減少開胸手術后躁動的發生具有積極意義,但手術期間麻醉藥物實際停藥時間無法具體評估,故需在術中鎮痛麻醉選取方面著手,減少術后煩躁誘因[8]。
研究結果表明:相較對照組,研究組術后各時段疼痛評分均明顯降低,且拔管后各時段鎮靜評分均相對較高,P<0.05。分析原因:舒芬太尼是臨床全麻手術中較為常用的鎮靜、止痛藥物,但其在術后煩躁預防方面效果較差,且可隨用藥劑量的增加延長患者術后拔管時間,影響拔管安全性。本次研究所用麻醉藥物中,地佐辛具有較強神經傳導拮抗作用故鎮痛效果明顯,并具有較強人體分布性及吸收性,故其術中鎮痛效果維持時間較長,副反應較少,而洛芬酯則為無中樞抑制性的超前鎮痛用藥,故可在地佐辛術中鎮痛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手術鎮痛效果,改善患者術后體征感受,減少煩躁發生,從而為患者術后拔管的有效實施提供基礎,促使患者在術后可在體征穩定情況下積極配合預后治療及護理,確保手術治療安全性,但在本次研究中受到多方面客觀因素限制,未對患者術后拔管用時及護理配合度等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對比,故仍需在后續治療中增加研究樣本數量,進一步確認氟比洛芬酯聯合地佐辛麻醉在開胸手術麻醉應用中對術后躁動所具有的積極預防作用[9-10]。
綜上所述,氟比洛芬酯聯合地佐辛麻醉在開胸手術麻醉中的應用,可在術后有效鎮痛基礎上,提升術后鎮靜效果,減少術后煩躁發生誘因,麻醉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