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新加坡特派特約記者 張夢旭 青木 辛斌 ●本報記者 范凌志 劉欣 張旺 ●柳玉鵬
當地時間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應約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舉行對話。雙方充分闡明了各自的立場,認為這是一次建設性的對話。“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中美雙方唯一正確選擇。”楊潔篪在對話中闡明了中方對發展中美關系的基本態度,與此同時,也在臺灣、涉港、涉疆等重要敏感問題上表明了中方立場。英國廣播公司稱,中美最近一次高層接觸是今年1月中旬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訪美。時隔5個月,在兩國關系不斷惡化的背景下,雙方愿意坐下來談一談是外界樂見的動向。“這關乎危機管理,雙方想看看能否通過做些什么來為局勢降溫。”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對媒體這樣說。在德國《焦點》周刊看來,舉行對話至少能為緩解沖突帶來希望,但不可否認的是,想要找到解決中美分歧的答案很難。美國仍然在做損害中國利益、干涉中國內政的事情。當地時間1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這一所謂法案蓄意詆毀中國新疆的人權狀況,惡毒攻擊中國政府治疆政策,公然踐踏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8日這樣表示。
外媒:對話持續約7個小時
“中美外交官舉行‘建設性對話,應對兩國關系緊張。”英國路透社18日援引中國官媒的報道說,楊潔篪與蓬佩奧在對話中同意采取行動,認真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楊潔篪指出,中方致力于同美方一道努力,發展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系,同時堅定捍衛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據路透社、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16日,楊潔篪與蓬佩奧進行了工作晚宴,17日的對話從當地時間上午9時開始,大約在下午3時50分結束,持續近7個小時。此次對話在位于夏威夷的希卡姆空軍基地舉行。與蓬佩奧一同參會的美方人員包括常務副國務卿比根以及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史迪威。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塔格斯17日發表聲明稱,蓬佩奧在對話中向中方強調了美國的“重要利益所在”,以及與中國在商業、安全、外交事務中進行“完全互惠交往”的必要性,并表示為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和阻止疫情再度暴發,需要“完全透明、共享信息”。趙立堅18日表示,楊潔篪在對話中指出,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中國的疫情防控公開、透明、迅速、高效。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蓬佩奧和楊潔篪上一次會面是10個月前在紐約舉行的,上一次通電話在4月15日。中美兩國元首分別在今年2月初和3月下旬通了電話。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副院長丹尼爾·拉塞爾認為,在這次對話中,香港、臺灣和經濟是中方考慮的主要議題,中國官員想要降低涉港問題的熱度,消除美方的疑慮。
香港《南華早報》18日說,外交觀察人士認為,此次對話表明,兩國都不希望雙邊關系嚴重受損,但由于中美在廣泛問題上存在分歧,人們對于會談成果的期望并不高。但《華爾街日報》說,一些專家認為,這次對話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動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實力”項目主任葛來儀表示,外界擔心,如果中美關系惡化到冷戰2.0的地步,那么按下重啟鍵將很困難,“雙方想傳遞一些信息,希望能控制住一些問題”。她認為,在大選前夕,特朗普和民主黨參選人拜登都把中國當作“出氣筒”,中方希望在不斷惡化的形勢下“站穩腳跟”,使得中美關系不會在11月后陷入過于消極的境地。
“中美談談比打打更有戲。”臺灣“中時電子報”評論說,打打談談是國際上外交操作常見的樣態,雖然中美兩國在過去3年紛爭不斷,但協商未曾中斷。在對抗日益激化之際,雙方愿意進行會談,應該是世人樂見。中美之間如果不幸陷入零和關系,不僅損害各自的利益,也會令相關國家遭受“池魚之殃”。
中方多個部門對美涉疆法案表示強烈憤慨
中美高級官員接觸是外界期待看到的動向,但不可否認的是,擺在雙方面前的問題很棘手。《南華早報》稱,中美高官的對話議題反映出兩國在臺灣、香港、新疆等問題上的分歧。在對話中,楊潔篪要求美方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慎重妥善處理涉臺問題。在涉港問題上,中方敦促美方切實尊重中方主權,客觀、公正看待香港國家安全立法,停止以任何形式干預香港內部事務。當地時間17日,蓬佩奧參與聯署了G7外長共同發表的聲明,該聲明要求北京重新考慮推進涉港國安立法。
備受國際輿論關注的是,在中美高官舉行對話的同一天,特朗普簽署“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分別在5月14日和27日通過該法案。據“美國之音”18日報道,法案要求總統必須在其生效后180天內向國會遞交報告,列舉中國官員名單予以制裁,要求美國國務卿遞交有關新疆的“人權侵犯狀況報告”。
中國外交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18日分別就此發表嚴正聲明,對美方舉措表示強烈憤慨與堅決反對。
●本報駐美國、德國、新加坡特派特約記者 張夢旭 青木 辛斌 ●本報記者 范凌志 劉欣 張旺 ●柳玉鵬
當地時間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應約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舉行對話。雙方充分闡明了各自的立場,認為這是一次建設性的對話。“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是中美雙方唯一正確選擇。”楊潔篪在對話中闡明了中方對發展中美關系的基本態度,與此同時,也在臺灣、涉港、涉疆等重要敏感問題上表明了中方立場。英國廣播公司稱,中美最近一次高層接觸是今年1月中旬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訪美。時隔5個月,在兩國關系不斷惡化的背景下,雙方愿意坐下來談一談是外界樂見的動向。“這關乎危機管理,雙方想看看能否通過做些什么來為局勢降溫。”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對媒體這樣說。在德國《焦點》周刊看來,舉行對話至少能為緩解沖突帶來希望,但不可否認的是,想要找到解決中美分歧的答案很難。美國仍然在做損害中國利益、干涉中國內政的事情。當地時間1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這一所謂法案蓄意詆毀中國新疆的人權狀況,惡毒攻擊中國政府治疆政策,公然踐踏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8日這樣表示。
外媒:對話持續約7個小時
“中美外交官舉行‘建設性對話,應對兩國關系緊張。”英國路透社18日援引中國官媒的報道說,楊潔篪與蓬佩奧在對話中同意采取行動,認真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楊潔篪指出,中方致力于同美方一道努力,發展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系,同時堅定捍衛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據路透社、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16日,楊潔篪與蓬佩奧進行了工作晚宴,17日的對話從當地時間上午9時開始,大約在下午3時50分結束,持續近7個小時。此次對話在位于夏威夷的希卡姆空軍基地舉行。與蓬佩奧一同參會的美方人員包括常務副國務卿比根以及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史迪威。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塔格斯17日發表聲明稱,蓬佩奧在對話中向中方強調了美國的“重要利益所在”,以及與中國在商業、安全、外交事務中進行“完全互惠交往”的必要性,并表示為應對新冠病毒大流行和阻止疫情再度暴發,需要“完全透明、共享信息”。趙立堅18日表示,楊潔篪在對話中指出,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中國的疫情防控公開、透明、迅速、高效。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蓬佩奧和楊潔篪上一次會面是10個月前在紐約舉行的,上一次通電話在4月15日。中美兩國元首分別在今年2月初和3月下旬通了電話。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副院長丹尼爾·拉塞爾認為,在這次對話中,香港、臺灣和經濟是中方考慮的主要議題,中國官員想要降低涉港問題的熱度,消除美方的疑慮。
香港《南華早報》18日說,外交觀察人士認為,此次對話表明,兩國都不希望雙邊關系嚴重受損,但由于中美在廣泛問題上存在分歧,人們對于會談成果的期望并不高。但《華爾街日報》說,一些專家認為,這次對話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動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實力”項目主任葛來儀表示,外界擔心,如果中美關系惡化到冷戰2.0的地步,那么按下重啟鍵將很困難,“雙方想傳遞一些信息,希望能控制住一些問題”。她認為,在大選前夕,特朗普和民主黨參選人拜登都把中國當作“出氣筒”,中方希望在不斷惡化的形勢下“站穩腳跟”,使得中美關系不會在11月后陷入過于消極的境地。
“中美談談比打打更有戲。”臺灣“中時電子報”評論說,打打談談是國際上外交操作常見的樣態,雖然中美兩國在過去3年紛爭不斷,但協商未曾中斷。在對抗日益激化之際,雙方愿意進行會談,應該是世人樂見。中美之間如果不幸陷入零和關系,不僅損害各自的利益,也會令相關國家遭受“池魚之殃”。
中方多個部門對美涉疆法案表示強烈憤慨
中美高級官員接觸是外界期待看到的動向,但不可否認的是,擺在雙方面前的問題很棘手。《南華早報》稱,中美高官的對話議題反映出兩國在臺灣、香港、新疆等問題上的分歧。在對話中,楊潔篪要求美方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慎重妥善處理涉臺問題。在涉港問題上,中方敦促美方切實尊重中方主權,客觀、公正看待香港國家安全立法,停止以任何形式干預香港內部事務。當地時間17日,蓬佩奧參與聯署了G7外長共同發表的聲明,該聲明要求北京重新考慮推進涉港國安立法。
備受國際輿論關注的是,在中美高官舉行對話的同一天,特朗普簽署“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分別在5月14日和27日通過該法案。據“美國之音”18日報道,法案要求總統必須在其生效后180天內向國會遞交報告,列舉中國官員名單予以制裁,要求美國國務卿遞交有關新疆的“人權侵犯狀況報告”。
中國外交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18日分別就此發表嚴正聲明,對美方舉措表示強烈憤慨與堅決反對。
“涉疆問題根本不是人權、民族、宗教問題,而是反暴恐和反分裂問題。”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表示,美國也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理應對中方采取的反恐措施予以支持。然而,美國卻以所謂人權為名,惡意攻擊中國的反恐和去極端化努力,企圖破壞新疆穩定發展的大好局面。在夏威夷對話中,楊潔篪對美方簽署“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表示強烈不滿,敦促美方尊重中方反恐維穩和去極端化努力,停止在反恐問題上搞雙重標準,停止利用涉疆問題干涉中國內政。
對于美方在與中國高官進行對話的同一天做出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之舉,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賈春陽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人認為,在兩個國家關系有望緩和的時候,不應該出陰招、損招,“但美國人的思維不同,他們會在需要斗的地方繼續斗,在符合自身利益的地方尋求合作”。他認為,推出該法案“暴露了美國長期以來以疆亂華的險惡用心”。
據美媒報道,特朗普在簽署法案的聲明中說,其中規定對中國相關官員實施制裁的條款可能限制了憲法賦予總統展開外交努力的權力。賈春陽認為,特朗普應該是想凸顯總統在外交問題上的主導權,為日后打“新疆牌”留有余地,避免被國會牽著鼻子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避免過分刺激中國。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內人權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面對國內因疫情、示威而陷入的混亂,美方簽署這部涉疆法案的意圖也是想轉移大眾的注意力。據俄新社18日報道,俄國家杜馬議員葉列娜·帕尼娜表示,在美國社會因種族沖突而動蕩的背景下,其在新疆問題上對中國采取措施顯得尤其荒謬和可笑。中國外交部在18日的聲明中要求美方立即糾正錯誤,“否則,中方必將堅決反制,由此產生的一切后果必須完全由美方承擔”。
美學者:我們正在做的一些事其實應該被避免
針對美國為何一邊和中國談、一邊施壓,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展示強硬已成為美國兩黨和府會的共識,因此,在兩國高官對話時,美方想通過一些小動作向國內顯示對華沒有示弱,“至少有部分目的在此”。另外,美國政府高層還面臨選舉壓力。信強認為,中美矛盾很難通過一次對話化解,兩國關系的下行趨勢能否緩解還有待觀望。
“中時電子報”評論說,中美有合則兩利的現實需求,無論是執行貿易協議,還是合作抗疫,都有協商出對雙方有益的必要性與可能性,雙方應該盡量緩解對抗的意識。“兩國斗得夠久了,互相傷害得夠深了,雙方應從對峙的懸崖邊上回到安穩之地。”文章說,世界雖然不完美,相互關系難以完全和諧一致,但沒有節制的對抗必然將世界的野火燒得更熾烈。
“我們正處于一個可以避免(新冷戰)的時刻。”美國智庫“國防優先”的分析師本杰明·弗里德曼告訴《華盛頓郵報》,“我們正在做的一些事其實應該被避免,不必要地嘲笑他們(中方)或以無益的方式去實施制裁都是錯誤的。”他認為,應該與中國進行“有限、受控制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