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思

黃錦輝(1903-1928),廣西桂林籍最早的中共黨員,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軍事干部之一,是1927年4月召開的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正式代表。大革命時期,他是周恩來在廣州的得力助手,廣州起義的組織領導者之一。
在黃埔軍校政治部
黃錦輝,又名潤生,1903年出生在廣西臨桂六塘圩。7歲人讀鄉立高等小學。該校校長是同盟會會員李任仁,常對學生宣傳進步思想。1917年春,黃錦輝考入省立第三中學——桂林中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他常約同學上街市、下農村演話劇,宣傳抵制日貨。1920年,黃錦輝中學畢業,由于一時找不到出路,他只好在家協助父親經營文具店,兩年后應聘為小學教師。
1924年初,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幫助下,孫中山籌辦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黃錦輝約同學劉立道、譚作校等10多人赴廣州投考。到廣州后,因黃埔軍校推遲招生考試,又適值軍政部陸軍講武堂補招學生,遂改考陸軍講武堂,他和劉立道二人以優秀成績被錄取。同年11月,經大元帥府決定,將陸軍講武堂學生撥歸黃埔軍校,黃錦輝、左權等158人被編人第一期第六隊。在黃埔軍校,黃錦輝學習勤奮,政治、軍事各個科目的成績都很優異。他經常與共產黨員蔣先云、周逸群、許繼慎、陳賡等來往,在他們的影響下,如饑似渴地閱讀《向導》《中國青年》等革命刊物;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和共產黨員茅延楨、金佛莊等人也經常對他進行幫助和教育。由此,黃錦輝的政治思想覺悟不斷提高,對共產黨的認識也日益加深。
黃錦輝溫和恬靜,平時少與人閑談,時以微笑對人,處理工作周密細致。1924年11月,黃錦輝從黃埔軍校畢業,分配在軍校政治部,自此,他較長時期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工作,與周恩來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他的處事特點,得到周恩來的認可和欣賞。
1925年1月,黃埔軍校國民黨特別黨部選舉第二屆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周逸群、陳作為等人當選為執行委員,黃錦輝等當選為候補執行委員,協助常務委員周逸群工作。不久,經周逸群等介紹,黃錦輝加人中國共產黨。
那時黃埔軍校把第一、二期學生和新招募的士兵分別組成軍校教導第一團、第二團和學生總隊,統稱為校軍。1925年2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舉行討伐陳炯明叛亂的第一次東征,黃錦輝隨軍出發。政治部既是后勤部隊,又是部隊的宣傳隊,行軍時走在前頭,為部隊辦糧草,分配宿營地,雇傭民工向導。黃錦輝出入前線,做鼓動士兵的工作,到農村協助發動農民群眾支援前線。東征軍在群眾的支援下,英勇作戰,勢如破竹,直下汕頭,擊潰陳炯明的叛軍。3月,黃錦輝代表軍校特別黨部赴汕頭做宣傳工作,隨特別黨部先后進駐棉湖、五華、興寧。3月12日,北上和談的孫中山病逝于北京。3月15日,軍校特別黨部在興寧召開常務會議,經黃錦輝等人提議,決定向軍校建議:“此后招生對東三省、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及朝鮮、安南(越南)等處學生必須無條件收錄。”3月30日,黃錦輝隨周恩來、周逸群等參加東征的軍校學生舉行追悼孫中山先生的大會。4月15日上午,黃錦輝陪同周恩來前往梅縣東較場向各校師生講演。當天下午,受周恩來的派遣,黃錦輝和周逸群搭民船沿韓江南下,沿途向群眾開展宣傳活動。6月初,滇桂軍閥劉震寰、楊希閔叛亂,東征軍回師討伐,黃錦輝也隨軍參加平叛。
6月30日,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召開第十次全體職員聯席會議,黃錦輝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編輯委員,編輯《中國軍人》刊物。在黃錦輝等人的領導下,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的影響不斷擴大,團結了軍校各方面的革命軍人,同時在軍校內同戴季陶、王柏齡等國民黨右派展開了堅決的斗爭。8月,黃錦輝代表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到省港罷工工人代表大會上演說,聲援工人階級的斗爭。
8月25日,黃埔校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在組織上同黃埔軍校分開。9月下旬,周恩來被任命為第一軍少將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師黨代表,黃錦輝是第一軍政治部隨從書記。10月,第二次東征開始,周恩來兼任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黃錦輝跟隨周恩來參戰,任政治部組織的東征宣傳總隊總隊長,249人的總隊下設3個支隊,每支隊又設3個分隊。較之第一次東征,軍隊的政治工作組織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方法更加周密,有效鼓舞了士氣,推進了戰爭進程。
在中共廣東區委軍委
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在1924年10月重建,由周恩來擔任委員長兼宣傳部長,負責領導廣東、廣西、廈門和香港等地黨的工作。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軍事工作越來越顯得重要。為了加強中國共產黨對軍隊工作的領導,1925年10月,廣東區委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部長的軍事部,黃錦輝擔任軍事部秘書,協助軍事部長工作,軍事部成員先后還有徐成章、李富春、聶榮臻、惲代英等。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特別會議,決定成立軍事委員會。廣東區委原軍事部也相應擴大,成立了中共廣東區軍事委員會,周恩來擔任書記,軍事委員有李富春、熊雄、聶榮臻等,黃錦輝任軍委秘書,代號叫“明星”或“君偉”。
3月,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借機清算和控制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的共產黨員,要求共產黨員退出第一軍,如不退出則要交出名單。周恩來和正在廣東的毛澤東等對此主張予以反擊。周恩來、陳延年、聶榮臻、黃錦輝等常在一起探討。周恩來分析道:國民革命軍6個軍中,只有第一軍是直屬蔣介石指揮的,而在第一軍政工人員中大部分是共產黨員,下級軍官中共產黨員也不少,同情左派的力量就更大了,在第一軍中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很大,完全有可能反擊蔣介石。聶榮臻完全同意周恩來的分析。但大家又都覺得:把蔣介石搞下臺,其他幾個軍長同樣是軍閥,誰來領導顯然事情很難辦,只好等著中共中央決定。后因當時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接受蔣介石的條件,已經暴露了身份的250多名共產黨員被迫退出第一軍和黃埔軍校,周恩來也被免去第一軍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職務。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將這200多名撤離出來的軍隊干部和政治工作人員集中到廣州大佛寺舉辦了一個特別政治訓練班,周恩來擔任訓練班的主任。3個月后,他們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其他部隊里,成為北伐軍的高級政治干部。黃錦輝也參加了訓練班,這期間他寫給父親的信,被保留了下來。
離開第一軍后,周恩來集中精力主持中共廣東區委軍委工作,負責結集在廣東準備北伐的國民革命軍各軍中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同時離開第一軍的黃錦輝,在中共廣東區委軍委協助周恩來工作。聶榮臻從海外留學回來,先是到黃埔軍校,被任命為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與周恩來、黃錦輝等共事,蔣介石鬧分裂后,聶榮臻就到了廣東區委軍委。
該軍委設在廣州市萬福路南華銀行二樓。這是一座舊樓房,鋪著木地板,過道很窄,光線暗淡,人走動時樓板發出的響聲很大。中間是一個大廳,入門右邊有一張辦公桌和幾把椅子,是周恩來辦公所用。左邊兩張桌子是聶榮臻和黃錦輝的辦公桌,西邊屋是周恩來和他的愛人、時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鄧穎超的住處。東邊的屋子是聶榮臻和黃錦輝的住處。
當時的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直接領導7個單位中的共產黨的工作,即國民革命軍第一、二、三、四、六軍和黃埔軍校本部、入伍生部。周恩來每星期都要召集他們開一兩次會議,聽取他們的匯報,部署各項工作。聶榮臻、黃錦輝同這些單位經常聯系,向這些單位派遣干部,向軍中的共產黨員傳達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積極為北伐戰爭做準備,
北伐開始后,聶榮臻被廣東區委軍委派為軍委特派員到北伐軍中做聯絡工作。北伐軍攻下武昌后,他建立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機關,擔任省委軍委書記。
1926年9月和10月,周恩來曾兩次從廣東到上海,12月奉命調中共中央工作,擔任中央組織部的秘書,兼任中央軍委委員,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周恩來離開廣東后,即由黃錦輝接替他負責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的工作。
1927年4月,繼蔣介石發動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熊雄、蕭楚女等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先后被捕犧牲,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2100多人慘遭殺戮。
在政變前夕,黃錦輝等人得知消息后臨危不懼,迅速組織軍委系統撤離萬福路190號,轉入地下秘密工作。他帶領幾名黨員緊急撤到香港,之后動身前往武漢,作為82名正式代表之一,代表5.79萬余名黨員,參加了4月27日至5月9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如今,在武漢中共“五大”舊址紀念館里,仍陳列著本次大會代表黃錦輝的小學畢業證原件。
因環境惡劣,路途險阻,加上時疫流行,會后黃錦輝染了重病。休養一段時間后,尚未痊愈的他,就急著趕回廣東投入工作。
參與組織領導廣州起義后英勇就義
1927年8月,中共廣東省委正式成立。10月15日,南方局和廣東省委召開聯席會議,改選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廣東省委。共產國際指定張太雷、周恩來、惲代英、彭湃等為南方局委員;在南方局之下設軍事委員會,主任周恩來,委員有張太雷、黃平、趙自選、黃錦輝、楊殷等6人。中共廣東省委則由張太雷、黃平、楊殷、賀昌、黃錦輝、惲代英、周文雍等25名委員及11名候補委員組成,張太雷任書記兼軍委書記。這次會議,對健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廣東省委的組織,加強對南方革命運動的領導,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9月底,葉劍英從武漢一路輾轉抵達廣州,繼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不久,葉劍英與中共廣東省委軍委負責人黃錦輝取得單線聯系,并接受其領導。葉劍英向黃錦輝匯報了教導團隨軍南下和此次單獨來穗的工作情況,以及準備在廣州暴動的設想。黃錦輝聽完后,肯定了葉劍英的工作,并向他詳細介紹了廣州的革命形勢,傳達了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的指示和工作部署,提出:要在第四軍站穩腳跟,深入掌握敵人動態,及時向黨反映;加強對教導團的控制,掌握好這支暴動的基本武裝:中央已于9月明確指示要發動廣州起義,廣東黨組織的任務是利用李濟深和張發奎兩派軍閥之間的矛盾,對張發奎不能抱幻想,要提高警惕,積極做好起義的準備;要糾正消極等待葉挺、賀龍部隊配合起義的思想:省委正著手組織總同盟軍罷工,擴大工人赤衛隊,發動市郊農民暴動,并分化敵軍使之一部分能站到工農方面來等。
之后,葉劍英在極其復雜的情況下著手開展起義的準備活動。
起義需要加強武裝力量,黃錦輝特意交代葉劍英想方設法擴充和組建第四軍警衛團。為此,葉劍英不僅推薦中共地下黨員梁秉樞擔任警衛團團長,而且安排了一批共產黨員擔任警衛團內的主要領導職務,并將300多名曾參加省港大罷工的工人招進來編成3個營。在教導團,加緊對黨團員骨干及營、連干部進行訓練,短短10多天內就吸收了新黨員120多人,并要求黨團員積極宣傳群眾,串聯發動非黨團員的士兵。教導團和警衛團后來成為廣州起義的基本力量。
10月上旬,受中共黨組織委托,葉劍英秘密前往香港,與中共廣東省委委員惲代英商討廣州起義問題。回到廣州后,他把情況向黃錦輝進行了匯報。
11月,參加北伐的聶榮臻在離開一年多后又回到廣東省委軍委工作。他后來在回憶錄中說,他回到廣東省委軍委時,只有黃錦輝和楊劍英兩人,軍委書記由張太雷兼任。
11月26日,廣東省委根據中央的指示,在香港召開會議,作出了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定。聶榮臻和黃錦輝等并不贊成起義,認為全國革命形勢正處于低潮,南昌起義剛失敗,廣州的工人糾察隊已經解散,敵我力量過于懸殊,對起義很不利,如想利用兩廣軍閥的內部矛盾奪取廣州,組織全國蘇維埃,這根本不可能實現。在討論中,聶榮臻和黃錦輝反復說明了這些意見,
但張太雷及共產國際“指導起義”的代表諾伊曼聽不進反對意見,仍堅持舉行俄國式的城市暴動。中央及省委決定起義后,黨性極強的黃錦輝等倉促而又義無反顧地投入了緊張的起義準備工作之中。
受省委派遣,黃錦輝擔任廣州市軍委書記,具體負責起義的準備和組織工作。他最先離開香港返回廣州,經常與廣州市委的其他領導同志一起研究有關起義問題,冒險深入到教導團等軍事單位做宣傳發動工作,并在工作中吸收了一部分革命骨干加入共產黨。趙如松在1928年1月14日寫的《關于廣東士兵運動的報告》中說,廣東士兵運動的起源是“去年十一月,廣州軍事特派員黃錦輝邀許繼慎、徐光英、趙如松談廣東工作,決向中央建議,舉行士兵運動。”士兵運動委員會委員為“黃錦輝、聶榮臻、趙如松、黃云谷”。
接著,黃錦輝、張太雷、周文雍、楊殷等分頭召集教導團、警衛團的革命官兵代表和廣州工人赤衛隊指揮員軍事會議,具體部署武裝起義各事項,起義前的個把星期,省委軍委的聶榮臻、楊劍英等也來到廣州,與黃錦輝會合,共同投入緊張的準備工作中。黃錦輝和聶榮臻參加各重要會議,并負責聯絡和籌劃解決軍火等。黃錦輝和惲代英還負責宣傳及宣言的草擬。
12月11日凌晨,起義前的幾個小時,軍事總指揮葉挺急匆匆從香港趕到廣州。下午3時30分,第四軍教導團、警衛團、工人赤衛隊同時起義,被喻為“東方巴黎公社”的廣州起義拉開序幕。
經過幾小時的戰斗,起義部隊奪取了珠江北岸的大部分市區,廣州蘇維埃政府在原公安局里宣布成立,工農紅軍指揮部也設在這里,陳賡任紅軍指揮部副官。在起義過程中,黃錦輝與葉挺、葉劍英、聶榮臻等其他領導人一起,全力以赴地投入戰斗,有時在指揮部里指揮戰斗,有時出現在戰火紛飛的前線。
12日晨,敵人開始瘋狂反撲。中午,起義總指揮張太雷不幸中彈犧牲。傍晚,敵軍源源開到,敵眾我寡,形勢十分緊急,而暴動的隊伍又分別行動,缺乏統一指揮,形勢愈加嚴峻。葉挺與聶榮臻觀察戰況后,決定命起義軍撤出廣州以保存有生力量。聶榮臻當即回到紅軍總指揮部,這時只有黃錦輝在,既無助手,也無通訊員,沒有通信工具傳達命令。兩人簡單磋商后,決定由聶榮臻去通知教導團向海陸豐撤退,黃錦輝負責找工人赤衛隊總指揮周文雍,通知赤衛隊撤退。
黃錦輝來到赤衛隊司令部時,省委常委兼工人赤衛隊總指揮周文雍已轉入地下,找不到人。黃錦輝終究不是工人領袖,對工人和赤衛隊的情況也遠不如周文雍那么熟悉,而各赤衛隊聯隊又分散在各區域作戰,無法一個個通知到,結果,有許多人來不及撤出,最后在和敵人的苦戰中壯烈犧牲。
當晚10時后,起義軍主力部隊已撤出廣州,而黃錦輝為了能多撤出一些人員,仍不顧危險留在市內。13日上午,他派廣東省委軍委干部曾干庭穿便衣到長堤偵察敵情,與失去聯系的起義軍民傳達往黃花崗集中向花縣退卻的命令,國民黨軍隊入城后,大肆槍殺掠奪,黃錦輝仍沉著機智地通知起義領導人轉移到香港。之后他也撤退至香港。
廣州起義余部1000多人,部分轉移到海陸豐地區繼續革命斗爭,少數起義者到達香港后參加了廣西左、右江起義,還有少數人到粵北加入了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
幾天之后,聶榮臻回到香港,隨后聯系上了脫險歸來的黃錦輝,與廣東省委接上了頭。不久,以中央巡視員身份到香港處理廣州起義善后工作的李立三,嚴厲指責廣州起義領導人“右”傾觀望,以致貽誤戰機,錯誤地認為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右傾機會主義導致”。他撤銷了領導廣州起義的同志們的職務,分別給予組織處分,并要他們繼續回廣州搞暴動,命令聶榮臻去花縣方向追趕教導團,通知隊伍往海陸豐轉移。聶榮臻提出這是不必要的,因為在廣州通知撤離時已經告訴教導團經花縣往海陸豐轉移,而且此時正是敵人在有關地區嚴加防守盤查時期,外地人去,不懂廣東話易于暴露,無異送人虎口。但固執的李立三見聶榮臻反對,便改派黃錦輝去。黃錦輝奉命而行,到清遠縣時不幸被民團逮捕。
得知黃錦輝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后,中共黨組織立即千方百計展開營救:一是花錢買通湖南駐廣州會館的會長,以“為湖南經營山貨的老板做事”的名義,說黃錦輝是商人,從來不曾從事什么政治活動。二是花大錢買通清遠縣監獄的典獄長和獄警在三更時放人。三是組織廣州起義后撤出廣州的教導團攻打清遠縣城。
組織營救工作的3個方案同步組織實施。然而,國民黨反動派在不審問、不宣判的情況下,于當月31日即把黃錦輝殺害了。
遇害時,黃錦輝年僅25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聶榮臻痛惜地說:“這次為了一個不必要的任務,犧牲了一位好同志,使我心里甚為難過。”
1928年8月,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期間組織代表寫烈士傳記材料,其中就有一篇是《我們不能忘記的黃錦輝同志》。參加編寫的,有周恩來、瞿秋白、王若飛、蘇兆征、鄧中夏、關向應、項英等代表。
同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舉行第二次擴大會議時,發出特別通告,對黃錦輝等一年來犧牲的領導骨干表示沉痛悼念,號召同志們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和不怕犧性的革命精神。
事隔數十載,1961年,周恩來總理仍深切懷念黃錦輝,心情沉痛地對劉立道等人說:“錦輝為黨、為革命犧牲了。”與黃錦輝一同戰斗過的聶榮臻元帥,也贊頌道:“黃錦輝同志勇敢、忠于革命,是位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