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露 楊璐 蘇琴 范杰 董新然
基金項目:2018年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家庭背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研究(課題編號2018zc125)”研究成果。
家庭背景決定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又影響著學生的性格、情緒、心理,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厘清家庭背景和高校學生學習能力的關系,對提升高校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選取貴州省四所高職高專學校和三所本科學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

調查發現,本科學生的家庭環境優于高職高專學生,但高職高專學生在學習動力、學習策略、時間管理方面要優于本科學生;高校學生學習能力隨年級增長有減弱的趨勢。總體來看,家庭環境好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應試技巧更多,但同時承受的學習壓力也更大;反之,家庭環境差的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弱,應試技巧較少,但同時承受的學習壓力也更小。
通過數據分析和個例訪談,發現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有以下特征:
家庭收入較低,且大多數居住在農村;?家庭結構較為復雜,兄弟姐妹較多;父母文憑較低,且大多數為農民工;父母基本尊重學生自己的意見和選擇;父母很少就學習問題和學生進行有效溝通。
進一步深入發掘,總結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原因如下: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家庭收入較低,兄弟姐妹較多,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缺乏對孩子學習習慣的正確引導,學習僅限于學校學習任務的完成,且缺乏監督,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進入大學之后,學習環境比高中時要更寬松自由,沒有了升學壓力,學習動機大大降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無法對自己的學習時間進行有效管理,需要適應環境后重新建構學習目標和學習習慣,在這段適應期內學生的學習能力多數是較弱的。
缺乏自我的準確定位
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通常缺乏對自己的準確定位,具體表現為不滿意自己的專業,不滿意本專業的職業規劃,對未來較為迷茫,不知道自己畢業后到底該從事什么職業,這樣的表現在高職高專學生群體中尤為突出。高職高專學生通常都不太滿意自己的學歷,就讀專科院校是被迫之舉,有部分學生選擇了自己不太喜歡的學校或專業,或者是選擇后達不到自己理想的狀態,因此在學習中非常迷茫。這些表現也和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對孩子的學習及重大選擇進行有效指導,多數孩子在沒有深入了解專業、行業的情況下就做出選擇,并且在自己感到迷茫時沒有得到家長的理解和關心,導致內心的壓抑和迷茫無法得到化解,只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慢慢消化,在消化期內學生的學習能力大多也較差。
缺乏強大的心理素質
大多數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家庭條件較差,且大多居住在農村,進入大學后和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住在集體宿舍里,物質條件的差異容易滋生攀比心理,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情緒。大學生活相對于高中更為豐富有趣,學生擁有展示各方面能力的平臺,比如社團活動、競賽比賽等,培養多種業余愛好的城市學生就比沒有任何課余愛好的農村學生有更多優勢展現自己,從中收獲的自信心也會作用于學生在新課程或新事物的學習中,從而提升學習競爭力。大學生活寬松自由的背后實質是個體實力的較量,心理素質弱、害怕失敗的學生易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學習興趣減退,進而影響自身的學習能力。
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發現問題不是目的,根據調查結果對癥下藥,從學校教育入手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是教育宗旨。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打造個性化職業規劃
針對部分學生是“被迫”選擇本專業,或是對專業的了解不夠深入導致后期學習困惑,這就非常需要制定一份個性化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是學生的“開學第一課”,可以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比如,班主任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周就可以通過班會的形式幫助學生制定職業規劃,清晰地告訴學生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和磨礪,根據學生的人生目標,幫助其制定學習計劃,列舉一些學習模范的例子消除學生的心理恐慌;對于不喜歡本專業的學生更應深入溝通,若只是感性地不喜歡,可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幫助其調整學習策略;若是理性地不喜歡,則要幫助學生權衡利弊,為學生制定職業規劃并跟蹤監督,確保學生不會因為迷茫的情緒影響自身的學習能力。
多維度考核學生成績
僅以期末成績作為課程考核成績標準,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的功利心理,很多學生通過“臨時抱佛腳”應付考試。而多維度的課程考核模式更易實現以考促學的教學目的。比如,理論課程可以在平時加入一些實踐性的小測試來作為平時成績,不僅避免了課程考核結果的單一化,還可以分階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將自己做題之外的潛力得到有效發揮。若是實踐課程,則可在技能學習的過程中設置學習小目標,每個目標完成后可獲得相應分數,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進行指導,避免學生由于學習困難沒得到解決或對自我要求放松導致學習能力降低。
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
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學習動機,那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課程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對于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學習能力難以提升,僅憑提問法的個體關注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用團隊帶領的方式更容易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團隊辯論,這是很好的鍛煉心理素質的機會,將心理素質較差和較強的學生組成一個團隊,讓團隊成員的力量去鼓勵學生,讓團隊協作的榮譽感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主題活動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能力自然能夠得到提升。
思政教育融入課堂
青年人正是應當奮力拼搏的時期,但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生活環境較為寬松,學生個性中的消極方面也更易滋長,這就需要思政教育進課堂,通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模式,引領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積極教育給予鼓勵、抑制消極情緒,持續關注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講授道家的“無為”思想時,學生很容易將“無為”理解為什么都不做,并為自己的懶惰和放縱找借口,即便學習到了“無為”是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去發展,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學生也容易受到這種消極思想的影響。這時教師就必須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告訴他們理想信念非常重要,每一份小小的努力都會影響今后的成就,要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所奉獻、對家庭有所貢獻的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華夢,大家要努力成為有理想、有能力、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豐富的社團活動
在學校成立的各類社團中,應該要注重不同個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不能讓社團活動只局限于外向、開朗的學生,或只局限在文體方面的活動,可以成立不同領域的讀書會,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拓展知識的同時也能在與別人的交流中產生思想碰撞,轉換思維方式。此外,社團活動的開展必須配備指導老師,確保學生的收獲是正能量的,幫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
家庭背景決定了學生的心理基礎、心理調適能力,心理問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高于其他因素,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將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及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學校必須設置完善心理健康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中直視自己的心理問題并嘗試自主解決。除了課程的設置和完善,學校還需建立標準、規范的心理咨詢室,讓心理有困惑的、無法自主解決的學生能及時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將注意力及時轉移到生活中的積極方面,重新關注自我。
綜上所述,家庭背景對高校學生學習能力影響的程度還需繼續深入研究,學校也應積極配合,努力實現家園共育。作為走向社會的沖刺階段,高等教育是提升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機,希望在不斷研究、不斷總結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工作能夠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