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心



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珠三角地區PM2.5在全國三大重點區域率先實現連續5年達標,并持續改善,成為國家重點城市群PM2.5污染防治的標桿。但臭氧濃度波動上升帶來的超標問題逐步突出,成為廣東省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達標攻堅的“攔路虎”。
隨著入夏氣溫升高,不利氣象條件與企業全面復工復產、交通物流以及植被排放等因素疊加影響,臭氧污染防治壓力更大。如何精準施策,早日實現臭氧濃度下降,成為廣東大氣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成為廣東打贏藍天保衛戰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揮發性有機物(VOCs)作為臭氧污染的重要前體物之一,涉及行業廣泛、來源眾多、成分復雜、歷史欠賬多、行業差異大、治理難度高。“以完成約束性指標為首要目標,以臭氧防控為重點,以‘突出減排、狠抓重點、精準降超、應急削峰、省市聯動、區域聯治、專班指導、探索示范”為方針,多管齊下、重典施策,廣東省正在打一場看似不可能完成但必須完成的“硬仗”,正在著力探索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的中國模式。
摸清家底 不打糊涂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摸排情況來看,廣東省涉VOCs企業總數達18萬家,量多面廣,綜合治理總體水平還不高,列入VOCs重點監管企業有5583家,約占全省VOCs排放總量76%。
從數據統計分析來看,廣東省涉VOCs工業企業數量較多的行業主要分布在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占21.85%),其次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9.19%),再次是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占9.17%),還有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占7.80%),金屬制品業(占6.70%)和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占6.60%)等。
總體來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排放強度最大,其次為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和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工業企業。
及早行動 不打被動仗
預則立,不預則廢。早在2016年9月,原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就印發《關于開展固定污染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重點監管企業綜合整治工作指引》,提出開展“一企一策”VOCs綜合整治。
2018年4月,《廣東省揮發性有機物(VOCs)整治與減排工作方案(2018-2020年)》印發實施,明確VOCs減排目標,提出固定源、移動源和面源VOCs控制的具體要求。
2018年12月,《廣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印發實施,明確項目準入,分解落實VOCs減排任務,提出監督管理等具體要求。
2019年3月,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做好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指標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建設項目VOCs排放總量指標審核及管理要求,新、改、擴建排放VOCs的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執行總量替代制度。
2020年1月,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開展揮發性有機物(VOCs)重點企業銷號式綜合整治工作的通知》,提出開展銷號式綜合整治工作的具體要求。列出第一批銷號式綜合整治清單企業5583家,部署各地逐一檢查幫扶,對照標準指導整改。截至4月30日,全省各地級以上市已開展4920家現場調研幫扶。
精準施策? 打好殲滅戰
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成立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為總召集人的“硬任務”攻關攻堅中心,設立了綜合協調、總體專家、城市工作和幫扶執法4個功能組,制定攻堅計劃、時間表和路線圖,建立定期調度、不定期會商及每月通報等機制,持續傳導壓力,堅持跟蹤問效。邀請北京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暨南大學、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等單位專家,成立了1個總體專家組和5個城市專家組,依托廣東大氣科學研究中心,廣泛聯合全國科研團隊力量,定向幫扶廣州、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江門、肇慶、韶關、清遠等重點地市,探索臭氧污染防治的技術和思路。
為深入了解臭氧污染形成成因和機理,廣東省已在各地部署各類光化學監測儀器123臺(19臺揮發性有機物、30臺光解速率、甲烷/非甲烷36臺、PANs 9臺等檢測儀、太陽總輻射儀29臺),屆時將形成“揮發性有機物成分譜監測網”,實現長期監測臭氧的空間分布將征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組成,解析各城市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特征和主要來源。同時通過揮發性有機物走航監測等方式,對重點城市、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測監督管理。
省生態環境廳還加強與省氣象局會商,密切關注各地氣象條件和空氣質量狀況,在過去短期預警(3天)基礎上,加強中長期預報(7天),探索開展旬、月、季度3個周期性預警分析。
問題導向? 打好攻堅戰
從對部分城市重點企業開展巡查檢查情況來看,部分中小型生產工藝無組織排放比較嚴重、末端治理整體水平相對較差;大部分企業使用活性炭吸附處理VOCs,日常管理及監管記錄等臺賬資料不完善,活性炭更換不及時,處理效果較差;基層執法人員監測監督執法能力嚴重不足。
當前,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已經由以PM2.5防控為主邁向以臭氧防控為核心的新階段。接下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1號令和4月13日省委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推進會部署要求,廣東將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組織開展“2020年夏秋季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達標排放百日服務行動”,聚焦“四個重點攻堅”,即VOCs重點監管企業達標攻堅,儲油庫、油罐車、加油站油氣排放達標攻堅,重點區域、敏感點達標攻堅和營運柴油車用車大戶排放達標攻堅,全面落實藍天保衛戰硬性任務的要求,全方位抓好攻堅措施落實。
深入推進VOCs重點監管企業銷號式整治。在綜合評估第一批銷號企業排放VOCs臭氧生成潛勢及治理技術應用水平等因素基礎上,新增67家企業進行綜合整治。加快落實重點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確保生產過程該收集的收集,該覆蓋的覆蓋,該密閉的密閉,按照“應收盡收”的原則提升廢氣收集率。7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符合新頒布實施的國家產品質量標準的船舶涂料和地坪涂料。大力推動企業使用低VOCs含量木器涂料、車輛涂料、機械設備涂料、集裝箱涂料等。疏通活性炭脫附和處置渠道,壓低回收成本。7月底前推動使用活性炭處理企業,全面規范更換一輪次活性炭,確保臭氧污染高峰到來之前達標排放。
扎實開展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排放達標行動。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一輪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相關治理設施老化、效果不佳的問題。
推進敏感區、涉化工園區達標行動。省生態環境廳將組織開展東西線污染狀況走航監測,了解各城市重點管控站點(區域)VOCs污染狀況,快速發現和標記問題點,并向各地反饋重點管控行業及管控區域。重點推進22個工業園區、企業集群排查綜合整治,結合實際統一整治標準,統一整改時限,標桿建設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優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
強化移動源達標管理。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交通運輸廳組織開展對40家超標率10%以上的用車大戶的監督抽查。2020年8月底前,廣州市要將1731輛插電式混合動力公交車全部更新為純電動公交車;其他未完成2020年公交電動化目標的地市要力爭于2020年8月底前完成公交電動化目標。6月起,全省各地生態環境、公安交管部門以縣(區、市)為單位,每周組織不少于一次的上路執法,依法查處排放不合格車輛上路行駛違法行為。
強化污染天氣應急應對。建立完善以臭氧為主要對象的污染天氣應急應對體系,細化減排項目清單,制定針對性和操作性強,可量化、可核查、可調度,切實有效的防控措施,指導相關單位和企業制定污染天氣應對實施方案。
培育一批VOCs治理典型示范企業和專業治理團隊。指導各地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培育在源頭替代、過程管理、末端治理等VOCs排放全過程管控典型治理示范企業,形成VOCs治理技術示范庫及現場問題識別引導庫,以點帶面,推進綜合整治。同時,培養一批專業的VOCs治理政府監管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和第三方治理人員,夯實治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