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



碧空如洗滿眼翠,珠海宜居宜游的生態環境廣為社會各界所稱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成為了全省的旗幟。長期以來,珠海把治氣工作作為重要民生實事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關鍵主線來抓,2003—2018年度連續16年獲評全省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優秀”等級,自2013年實施“大氣十條”以來,年度環境空氣質量穩居全國重點城市前列。珠海二氧化硫(SO2)常年保持在個位數,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濃度不斷下降,2018年和2019年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達到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2階段標準;2020年1-4月,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1微克/立方米,創歷史同期最優水平。
狠抓顆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吹響藍天保衛戰號角
2018、2019年珠海常駐人口增速分別居全國首位、全省首位;2019年較2017年在建工地數量增長近8成;2014—2019年機動車保有量平均年增長率超過15%……珠海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疊加持續性高溫低濕等有利于臭氧生成的潛勢氣象條件,使得珠海污染天氣早發多發頻發,臭氧年均濃度逐年攀升,導致全年空氣質量指數(AQI)達標率有所走低,治理壓力空前。為突破這一困境,珠海細化實化國家和省關于藍天保衛戰的工作部署,治理工作從以顆粒物控制為主向顆粒物和臭氧控制并重的方向邁進。
科學謀劃、協同發力,積極優化工作機制保障有序治氣。
精心部署,保障投入。2018年3月起,珠海打響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市委書記郭永航、市長姚奕生親自謀劃、動員發動,分管市領導深入一線部署指揮,在全省率先出臺藍天保衛戰第一階段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打出首套31項“攻堅組合拳”。珠海市政府持續優化完善生態環保投入機制,2019年投入13億元專項用于藍天保衛戰工作,建立中央、省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與各區競優治理的聯動機制,各單位的治理積極性大大提高。
壓實責任,協同推進。全市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條塊共責,建成“珠海市環境空氣質量考核網”,實時公開全市28個空氣自動監測站6項污染物數據與空間分布情況,實施每月排名通報制度,將改善“十三五”環境空氣質量年度和終期目標作為重要板塊納入黨政領導班子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體系,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分管副市長專題推進,市直各部門、各區政府(管委會)狠抓落實的攻堅合力。成立珠海市污染天氣應對領導小組和大氣工作專班,市委、市政府、市污染天氣應對領導小組“三輪驅動”督查督辦,2018—2019年立行立改涉氣污染問題約2000項,形成“立即轉辦—立即整改—立即反饋”的良好循環。
創新治理,分級管控。2018年創新前山“六個一”攻堅治理模式,通過設立一套監測系統、開展“一張圖”作戰、制定一套工作手冊、建立一項巡查機制、建立一套聯動機制、制定“一張清單”綜合施治,特殊防控時期8部門24小時聯合巡查方法作為典型經驗在全省推廣。以此為契機,2018年珠海完成了4個國控站點半徑1千米范圍內涉氣污染源的銷號整治工作;2020年全市升級為6個國控點后,攻堅力度再加碼,對所有國控點半徑1千米、3千米、5千米范圍內的667項涉氣污染源全面開展“掛圖作戰”。
控源減排、科學治理,狠抓顆粒物等大氣主要污染物防控。
控源減排并重,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一方面,強化源頭管控。二次修訂《珠海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劃》,將禁燃區面積擴大至全市陸地面積的94.9%。制定環境準入清單,形成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2019年以來在環評審批中對200余個涉大氣主要污染物的建設項目依法實行總量替代。另一方面,推進污染減排。對重點企業實施高標準升級改造,提前完成珠海電廠和金灣電廠4個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SO2、煙塵排放水平優于歐美、日本、國內重點地區燃煤電廠以及國家天然氣發電排放標準,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市總排放量的比例較升級改造前明顯降低。在省內率先完成陶瓷行業和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企業“煤改氣”,每年削減燃煤約10萬噸。
管好車輛、工地和道路,強化揚塵精細化治理。全市實行運輸車輛全密閉運輸,374臺垃圾清運車全部實行GPS定位在線監控、進場(廠)監控、計量ID卡管理,736輛泥頭車納入市級GPS平臺實行動態監管,2018—2019年查處泥頭車超載、撒漏等行為3013宗。全市配備降塵量監測點5個,推進智慧工地監管平臺建設,建成建筑工地環境監控系統,安裝視頻監控項目384個、噪音揚塵監控項目298個、車輛識別項目298個,5萬平方米以上的在建工地揚塵在線監測系統覆蓋率將近90%。實施《珠海經濟特區城市道路清掃保潔管理辦法》,以法治思維強化生態環境管理工作。2018年全市累計投入道路機械化清掃車輛394臺,較2017年增加近2倍;2019年再新增110臺,對城區主干道開展16小時深度保潔,建成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95%,2018—2019年對主要道路日均灑水約8727千米。
聚焦重點、靶向發力,緊盯VOCs和柴油貨車專項防治。針對臭氧形成的兩項重要前體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珠海系統布局前沿基礎研究,通過密集開展VOCs工業源清單調查、VOCs控制對策、空氣污染物輸送通道及污染過程氣象影響等項目,不斷探索臭氧的形成和防治規律,確立了VOCs和柴油貨車攻堅“兩手抓”的防治路線。
深入開展VOCs綜合整治。大力推動省、市級VOCs重點監管企業“一企一策”綜合整治,嚴格開展VOCs重點企業交叉執法和銷號整治,累計減排VOCs 7200余噸。構建金灣區VOCs和惡臭三位一體立體監控系統,新建各類VOCs監測點38個,成為2019年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生態建設成果展廣東省唯一入選事例;對富山工業園區10家工業企業安裝監測設備共40臺,動態掌握企業的VOCs排放情況;建成高欄港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實施LDAR技術應用企業17家,檢測密封點27萬個,讓VOCs“跑冒”情況無所遁形。通過加強大數據的運用,為VOCs綜合整治提供堅實支撐。
全力打好柴油貨車攻堅標志性戰役。除保留部分應急車輛,珠海全面實現公交電動化,2019年8月起新增或更新的巡游出租車和接入平臺的網約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車,2019年新增1522輛營運柴油貨車全部滿足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港口作業船舶、公務船舶、客運船舶基本實現靠泊使用岸電,珠海金灣機場17個廊橋機位岸電覆蓋率100%。珠海是省內最早啟動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建設的城市之一,累計建成機動車遙感監測點位9個、獨立黑煙監測點位2個,其中已驗收的2個遙感監測點位監測機動車有效數據超過882萬條。率先劃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用區,成為省內第一個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標志管理工作的試點城市,全面禁用“無牌照”“身份不明”以及冒黑煙機械。
打好夏季和秋冬季殲滅戰,決勝藍天保衛戰收官戰
盡管珠海的環境空氣質量本底較好,但對照生態文明新特區和國際宜居城市標準,建設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目前處于“治出成效”階段,空氣質量改善成果仍比較脆弱,本地排放強度相對不利氣象條件下的環境容量依然偏高,尚未達到“治出長效”的標準。進入2020年決戰決勝藍天保衛戰的關鍵時刻,珠海將緊扣夏季VOCs專項攻堅和秋冬季綜合治理攻堅“兩個主戰場”,再完善、再提升大氣監測監控能力、執法能力和科研能力,推動環境管理水平與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核一帶一區”重要城市的要求相適應,與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質量上日益增長的需求相適應,為全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作出新的積極貢獻。
突出精準治污。細化分階段改善目標和治污項目,在VOCs和臭氧污染防控上做到時間精準、空間精準、行業精準和措施精準。充分把握6月、7月、8月控制VOCs的黃金時間實施“百日攻堅”行動,聚焦6大重點管控區域,結合珠海實際重點整治表面涂裝、醫藥制造、電子制造等行業,多部門協同強化對營運柴油車用車大戶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執法監管力度。
突出科學攻堅。堅持遠近結合、標本兼治,既全力消除對珠海影響最大的超輕度污染天氣(AQI在100-110之間),又要繼續通過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交通結構、能源結構深挖減排空間,大力發展環保節能產業,促進污染防治與效益提升互促共進。夯實科技支撐力度,融入珠三角一體化防控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圈建設,與對口支持科研單位合作推動大氣攻堅攻關項目提質增效。
突出依法監管。積極對照法律法規和排放標準開展全方位、全過程、全鏈條監管,深入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推動“一對一”把脈問診,制定秋冬季差異化動態管控清單,啟動“在線監測+視頻監控+企業自查+指導幫扶+嚴格執法”模式,對環境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惡意違法行為利劍高懸,強化公共信用管理制度評價運用,通過“獎優策劣”方式引導企業達標排放。(作者系珠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