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奇振

副省長擔任工作聯席會議召集人、“三下三上”開展省市協調聯動、建設數字化數據管理及應用系統……
廣東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等“三線一單”編制工作組織,高效高質推進編制工作。今年1月在生態環境部調度匯報中,廣東“三線一單”編制工作被專家組認定為總體領先。
省市協同、高位推動、高效推進
“要充分認識‘三線一單編制工作重要意義,確保按照國家要求如期發布實施。”3月6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處關鍵時期,廣東省政府組織召開全省生態環境重點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分管副省長在會上特別強調各成員單位、各市政府要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抓好工作落實,提高編制質量,確保如期完成任務。
作為全國第二批開展“三線一單”編制工作的19個省份之一,廣東高度重視“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并將其作為2020年重大決策事項,省政府在決策前向省人大常委會專題報告。省政府成立“三線一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分管副省長為總召集人,13個省直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今年以來,分管省領導多次部署推動“三線一單”編制工作,2月16日還組織專題研究,為推動廣東“三線一單”編制工作按下“快進鍵”。
省生態環境廳成立編制工作專班,全程專人跟進,加強統籌推動。各市也相繼建立了工作協調機制,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實了技術團隊和經費。省財政還專門向部分經濟欠發達市補助經費,提供保障。
省、市如何協同推進,形成工作“一盤棋”?廣東省“三線一單”編制技術組負責人向記者展示了一本厚厚的廣東“三線一單”圖集:10多張廣東地圖上,布滿了一片片綠色、藍色的不規則色塊……
“這是省里確定統一的工作底圖,明確基本框架,各市負責細化落地。”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三線一單”編制工作需要大量基礎數據,如果省里大包大攬,后面成稿再征求地方意見,難以反映地方實際,甚至會造成地方抵觸。但如果各市先做,省里再拼接,必然又會難以協調統一。
為此,廣東實行“國家指導、省級統籌、城市主體、統一審核”的工作模式。省里確定的統一工作底圖,標明劃定生態空間、環境質量底線、部分資源利用上線及管控分區,并制定各要素分區管控要求。各市在此基礎上,負責生態空間、環境質量底線、管控分區的細化落地,劃定環境管控單元、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等。省里還將陽江市陽西縣作為試點,探索編制技術方法路線。
一年多來,廣東先后組織召開10余次全省工作交流會、推進會、技術對接會等,其中省與各市逐一開展技術對接3次,指導各市開展編制工作。組建全省“三線一單”工作聯絡群,以及7大專題技術工作微信群,發布省、市對接工作規程、一問一答手冊、數據提交規范等文件,及時解決技術疑問和難題,及時校正各市編制存在的偏差。
此外,廣東還實行“三下三上”制,倒排工作進度,倒逼工作成果。劃定1月、4月、6月三個節點,分別制定詳細的任務、進度要求,實現部、省要求及時“下”,地市成果嚴格按時“上”,有序高效推進編制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兩下兩上”,各地市政府按節點要求完成編制成果研究,并陸續報到省里。
多規銜接、集成創新、保障高質
2月25日,廣州市公布工業產業區塊劃定成果,首次在全市劃定工業產業區塊669個,總面積達621平方公里,相當于劃定了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這個劃定成果,正是充分吸收了現有“三線一單”最新成果,使得工業產業規劃分布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編制過程中,廣東把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和“一核一帶一區”戰略,以及廣州老城市新活力貫徹到“三線一單”編制中,注重規劃銜接,強化服務應用,保障“三線一單”成果能用、管用、好用。
“我們對‘三線一單核心內容提出‘三確保原則。”省“三線一單”編制技術組負責人介紹,一是確保管控單元定位準確,既要對重要生態空間要應保盡保,又要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二是確保環境質量底線確定科學,準確掌握管控單元的環境質量現狀,對污染源排放、環境容量精準測算;進一步加強與發改、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的協調聯動,明確資源、能源利用目標和管控要求。三是確保環境準入清單制定合理,省、市充分結合“十四五”規劃及未來經濟社會趨勢、區域重大產業布局和生態環境質量,準確把握管控方向和力度。
廣州市作為首個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的城市,注重與國土空間規劃等成果銜接、融合,確保多項規劃協調統一。
深圳市圍繞建設先行示范區的總體要求,高點定位,對標國際最優最好水平,在環境質量底線方面高標準、嚴要求,提前構建了深圳市“三線一單”信息化系統,為成果落地奠定了基礎。
佛山市生態環境局與國土、氣象、水利等部門優勢互補,共用基礎數據,組織大氣、水等科室深度參與,由局領導帶隊逐個鎮區對接村級工業園等需求,將編制工作與大氣、水等要素管理、未來產業發展融合打通,劃定的管控單元比省初稿細化擴大了一倍。
揭陽市“三線一單”編制與國土空間規劃同步推進,實現數據互融互通、信息共享,率先采用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數據,并采用國土空間一張圖作為工作底圖。
除了與各種規劃的融合銜接,廣東還在編制的技術方法上大膽探索集成創新。“在大氣環境質量目標上,國家要求僅確認PM2.5,我們結合臭氧問題比較突出的現狀,在技術方法上再進一步,協同控制PM2.5與臭氧排放。”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負責人介紹說。
在水環境控制單元劃分及質量目標方面,廣東在國家要求銜接水十條考核的基礎上,組織水環境功能區和水功能區整編合并的技術銜接,后期將有力解決廣東水環境功能區和水功能區交叉矛盾的問題。此外,廣東還探索開展重點灣區環境容量測算、生態敏感區評估方法創新。
“目前,廣東編制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劃定綜合環境管控單元約2000個,初步形成了具有廣東特色的全省—片區—城市—單元的‘四級分區管控體系。”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還將按照精細化、信息化的要求,把“三線一單”數字化建設與數字政府一體化平臺相結合,建立統一圖層、統一標準,省、市共享共用的“三線一單”數據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