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亮


今年1—4月,練江干流水質總體好轉,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水質氨氮為1.93mg/L,達V類水質標準。與去年同期相比,練江干流綜合污染指數下降35.1%。
經過治理,目前沙河水質已實現從劣Ⅴ類躍升為Ⅲ類。2019年1—12月,沙河河口國考斷面水質均值為Ⅲ類,今年前3個月,沙河河口水質繼續保持優良。
在各地集中攻堅努力下,練江、沙河等曾經的重污染河流,如今正開始褪去黑臭的外表,逐漸煥發新的生機。在這種改變背后,既有流域內政府部門的努力,更有一支專業團隊駐點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充當著治水的“偵察兵”“參謀部”“督導隊”,在廣東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中作出重要貢獻,他們就是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水環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的團隊。
摸清家底的“偵察兵”
“現場排查發現三合水庫排洪溝中下游約1公里河段淤積嚴重,下游匯入口處約120米河段存在大量河面漂浮物,中游約420米河段存在8個村居生活污水排水口,3處河道內垃圾堆放,另外中游河段岸邊發現1處生活垃圾堆放點,未設置擋墻,垃圾滲濾液直排河道。”“現場排查發現頭埔面前溝河道水位較4月5日無明顯變化,總口截污處水位過高,部分污水溢流匯入河道,3月10日采樣監測氨氮濃度高達46.5 mg/L。”
這是4月11日,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駐點團隊,在練江官田水區域檢查時的一個統計情況,類似的精細數據記錄,幾乎每天都在各個駐點的河段上演,這也直觀反映了他們駐點服務的工作情形。
“以前做治水方面的技術服務,就是接一個項目回來,最后提交一個治理方案或者一本書,由于缺乏后續的跟蹤、指導、監管,方案實行的效果難以評估,治水實際效果并不是特別好。”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曾凡棠介紹說,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為治水工作提供更加科學詳細的指導,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從2016年開始,在練江流域開始實施駐點技術支持服務,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全過程的指導與服務。
“治水就像治病,首先要進行深入體檢,搞清楚病灶在哪里,才可能對癥下藥。”曾凡棠告訴記者,以往很多地方治水的時候,水的規律、污染情況都沒有搞清楚,一上來就上工程蠻干,往往事倍功半,“體檢都沒有,就急著開藥治病,效果很難保證。”有鑒于此,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駐點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當好“偵察兵”,做好“情報”收集工作。曾凡棠表示,這個“偵察兵”并不容易當,要摸清流域的污染情況,需要做大量詳細的調查工作,“沒有一年半載,是不容易把情況調查清楚的。”
用一年半載來摸清楚污染家底?記者一開始滿心疑惑,但是聽完介紹之后,也就釋然了。原來,這項工作并不是排查幾個排污口,測測污染濃度那么簡單。“污染情況是隨時變化的,不是某段時間的一兩個數據就能夠說明問題。”曾凡棠說,技術團隊要摸查流域的各個排污口,分析污染規律,特別是在不同水期,呈現怎樣的變化。
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技術團隊在干、支流關鍵斷面設置通量觀測點,記錄豐水期、枯水期等不同時段連續的水文水質數據,分析各個支流、排污口的污染通量,對水質影響的大小程度等,抓住“關鍵先生”。經過長時間的排查跟研究分析,流域內污染排放與水質變化的關系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哪些特點,都有大量數據做支撐,以此抓住重點、攻破關鍵。“經過一年半載的調查,對流域情況有一個非常詳細的了解,相當于有了一份詳細的體檢報告,流域存在什么樣的病因一清二楚,治病的時候就可以對癥下藥,效果自然就明顯了。”
曾凡棠告訴記者,目前很多流域也做過類似的污染調查,但主要是由承接治污工程的治理公司來做,“企業一般都是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出發,不一定能夠非常全面客觀的反映問題。”相比之下,華南所有三四十年的治水經驗積累,具有較深的“內功”,能夠把各種技術充分運用起來,作出一份科學的實施方案。“而且我們是第三方服務機構,不參與工程建設,給出的數據和報告都是客觀真實的。”
提供咨詢的“參謀部”
“排口巡查要壓實村級河長責任,污水排口先堵后治,以堵促治;工業偷排嚴重的鐵矢嶺河建議安裝自動通量站;污水管網問題(錯接、滲漏、堵塞、倒灌、高程或規模不匹配等)要抓住旱季黃金窗口期盡快排查整改,完成清污剝離;河道強化治理可以采用曝氣+生物膜床方法。”2019年11月20日,東莞清溪鎮政府召開清溪鎮石馬河流域考核斷面應急達標研討會,曾凡棠結合沙河流域水環境整治經驗提出建議。
結合會議內容,華南所隨后形成《清溪水力保水質達標匯報材料》,對清溪水應急達標提出針對性建議。例如采取應急措施解決雨污分流改造緩慢地塊、短期難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的地塊,在排口集水井加設泵站,污水抽排至臨近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的地塊等。
“駐點的另外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提供關鍵技術問題咨詢服務。”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的胡艷芳提到,駐點工作人員平日里要參加各種治理方案評審、投資復核、效果分析、控制性工程節點分析等溝通協調會,與政府部門、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一起理清治理思路和方向,協助解決各類技術問題。
“簡單來說,我們就是要發揮‘參謀部的作用。”曾凡棠說,前期的摸查找到問題,但是要怎么解決問題,是一門技術活,需要科學的指引。以河道截污來說,管網要建多少,建在哪里,怎么走向,都有考究。另外,有些河道沒有地方可以建管網,污水可能要在河中進行治理,要怎么建工程、采取什么工藝?污水可以選擇引流到其他地方處理的,要引到哪里去?這些問題都需要研究。雨季的時候,污水可能產生溢流,應該采取什么管理措施,減少河道的壓力,都是一門學問。
在治污過程中,各項工程設計、建設、管理,要怎樣科學規劃,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都全程參與其中。“特別是制定整治目標和方案的時候,我們都要參與。”曾凡棠表示,由于治理任務比較重,部分地方在制定目標和方案的時候,往往沒有考慮現實情況,一味求快,導致目標和方案難以落地,“最后逼著施工方偷工、想歪招。”駐點團隊以大量實測數據為基礎,科學研判現實情況,分解任務目標,為駐點地方政府制定科學的治理方案,提出意見建議,讓治污少走彎路,提高成效。
推動工作的“督導隊”
“里波水上游段曝氣設備安裝,累積完成50臺,占總工程量79%。部分曝氣設備未及時通電運行。”
“河道清淤(含固化清運)、河道生態修復未見施工,累積完成5.5千米,占工程總量70%。
里波水興業大道提升泵旁黑臭溝渠水體發黑發臭。因石灣大道南末段約2千米左右片區未進行截污管網建設,該片區生活及工業污水通過暗涵匯入黑臭溝渠,污水量較大,石灣污水廠7月份完工的截污井未能實現完全截污處理,溢流黑臭水體直接影響興業大道段約200米水體。”
……
2019年8月6日,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駐點人員對沙河流域內的石灣鎮治水工程進行巡查,并將發現的問題反饋給當地政府,督促落實相應的治污措施。
“通過前期的摸查分析,我們提出了相應的治污方案,就好比是給病人開出了‘藥方。但是病人有沒有按照藥方吃藥,治理的效果如何,出現哪些新問題,都需要跟進解決。”曾凡棠提到,駐點團隊經常要評估治理工程、管理措施的效果。對工程現場進行監理,“要看看施工方有沒有按照設計方案施工,工程完成后如果沒有達到治理效果的,要分析問題出在哪里。進度慢的,及時通報給當地政府,督促施工單位加快進程。”
為方便管理,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在每個駐點地方,都做了一個信息系統,把治水相關工作管理起來。“就是開發一個手機APP,駐點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都會通過手機及時反饋,附上圖片及說明,方便領導隨時掌握情況。”胡艷芳提到,該系統集合了水質變化數據、污水處理廠運營記錄、工程進度等等,“以往各個單位有時候還會扯皮,有了這個系統之后,問題一目了然,誰的責任誰領走,效率都提高了。”
如今,華南所水環境研究中心已經駐點服務了練江、沙河、東莞清溪水等流域的治水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練江、沙河的水質在穩步提升,這從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的水環境數據就可以看到。東莞清溪水,經過我們五個月的服務,原來的五條劣Ⅴ類支流如今只剩下一條。”曾凡棠告訴記者,駐點技術支持服務所取得的成效,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