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奇 鄭璐
摘要:《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著作,其中收錄了諸多顏色詞。本文對《說文解字》中所收錄的,涉及吉服顏色的詞語進行梳理,結合相關歷史文獻,考察上古漢語吉服顏色詞的基本面貌,探討其中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
關鍵詞:說文解字;祭祀;吉服;顏色詞
顏色詞,是描寫事物顏色的詞語。吉服作為祭禮時的重要著裝,其顏色在上古時期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一部字書,也是一部百科全書,其中亦收錄了上古漢語中吉服顏色詞。(1)
一、吉服的定義
《禮記·祭統》:“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2)上古時期極重禮儀,并將禮儀劃分為五種,祭祀為吉禮、喪葬為兇禮、待賓為賓禮、軍事為軍禮、婚冠為嘉禮。祭祀活動在上古時期意義重大,多是祈禱來年農事順利,祈求神靈護佑,所以祭祀禮儀也被稱之為吉禮,《周禮正義》有云:“祭祀之禮,取以善得福,是謂之吉禮。”(3)鄭玄注《禮記》云:“莫重于祭,謂以吉禮為首也。”也指出五禮中最重要的莫過于祭祀之禮。所謂吉服,專指祭祀時所著服飾,又稱為祭服,不包含喪葬禮儀、婚冠禮儀等服飾。因祭祀之禮為五禮之冠,關于人們在舉行吉禮時所著禮服,有著嚴格的制度規定,不同身份地位者,所著吉服的形制、顏色、花紋亦有所區別。
二、《說文》中的吉服顏色詞
(一)描述單純顏色的詞語
《說文》中描述單純的吉服顏色的詞語有以下6個:
玄,《說文》:“黑而有赤色者為玄。”黑為火熏之色,玄為黑中帶赤之色,即赤黑色。“祭服皆上玄下纁。”玄在吉服中大面積使用。除此之外,玄色還用于禮冠,《論語·鄉黨》:“羔裘、玄冠不以吊。”“吊”指吊唁慰問,屬于喪葬活動,顯然羔裘、玄冠不適用于喪禮。依楊伯峻所作注解,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僅用作吉服。(4)
緇(純),《說文》:“帛黑色。”這里將“緇”描述為黑色的布帛。《禮記·祭統》:“王后蠶于北郊,以共純服。”鄭玄注:“純當為緇。”純服是古代天子祭祀蠶神時所著吉服,純與緇通,純服即緇服。《禮記詳說》:“祭服皆上玄下纁,天子言緇服……緇以色言。”(5)這里的“緇”則是描述顏色的,意為黑色。鄭玄注《周禮》有言:“緇與玄通稱。”緇與玄,因顏色相近而通用,上衣主色為玄的吉服也被稱為“緇服”。
纁,《說文》:“淺絳也。”“絳,大赤也。”纁,淺赤色。“祭服皆上玄下纁。”纁是吉服主色調之一。《儀禮·士冠禮》:“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爵弁本是古代高等禮冠之一,士人助君祭祀時佩戴,同時需要穿著與之相配的纁裳純衣的爵弁服。
黃,《說文》:“地之色也。”大地之色即為黃色。《禮記·郊特牲》:“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田夫在參加臘祭時,必須穿著黃色的禮冠、禮服。鄭玄注:“服像其時物之色。”臘祭舉行于草木枯黃的冬季,黃色正應此時之景,因此要穿著黃色的衣服,象征豐收亦象征農耕暫息。
縞,《說文》:“鮮色也。”指未經漂染的生絹本色。縞近似于白色,實則多用于喪葬,僅在極少情況下用于吉服之中。孔穎達《禮記》疏:“當祥祭之時,身著朝服,首著縞冠。”縞冠是生絹材質的禮冠,需要在祥祭即吉禮時佩戴,所以也屬于吉服之列。
雀(爵),《說文》:“依人小鳥也。讀與爵同。”可見雀、爵二字讀音相同。又《說文》:“爵,禮器也。器象爵者,取其鳴節節足足也。”雀,體型小巧的鳥。爵,吉禮時所用酒器,向爵內注酒時的聲音像雀鳴,又金文爵字形似小鳥,因此爵與雀二字同音通用。鄭玄注《儀禮》有云:“爵弁者,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然。”可見,爵弁因似爵(雀)頭之色而得名,所以,爵(雀)引申為赤黑色。(1)
(二)描述復雜顏色的詞語
《周禮·司服》:“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袞冕。”《說文》:“袞,天子享先王,卷龍繡于下幅,一龍蟠阿上鄉。”又“冕,大夫以上冠也”。袞冕,是天子祭奉先王時所穿的吉服,首服冕冠且衣袍下端繡有卷曲的龍紋。鄭玄注《周禮》有云:“冕服九章……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即黻、黼與黺皆為袞衣上的繡文。因此,《說文》中描述復雜的吉服顏色的詞語有3個:
黻,《說文》:“黑與青相次文。”文,花紋也。黻則專指繡于吉服上的花紋,黑青二色相間。《荀子·哀公》:“黼衣黻裳者不茹葷。”(2)不茹葷是由于身上所穿著的衣服為祭服,所穿著場合是祭禮,此時不能食葷,有楊倞注為證:“黼衣、黻裳,祭服也。”因為只有吉服之上才能繡黼、黻作為花紋,所以黼衣、黻裳也成為了吉服的代稱。
黼,《說文》:“白與黑相次文。”黼專指繡于吉服上的、黑色與白色相間的花紋。《書蔡傳》:“麻冕黼裳,王祭服也。”亦是明確了黼裳為天子專用吉服的地位。
黺,《說文》:“袞衣山龍華蟲。”《玉篇》:“黺,綵也。”“綵,五綵備。”可見黺為五彩具備之色。《集韻·吻韻》:“黺,通作粉。”陸德明《經典釋文》:“米,盧本作?。”《玉篇》:“?,畫文若聚米。”則“粉米”即“黺?”,指袞衣上五彩色的米形花紋。(3)
三、《說文》吉服顏色詞中的文化信息
從《說文》中所涉及的吉服顏色詞來看,此時的染色工藝已達到較高水平,織物顏色劃分即明確又詳細。《說文》詞條“縓”下有詳細解釋:“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三染謂之纁。”由此可見,上古之時,浸染次數不同,所呈現出的不同顏色,都有各自的名稱。從縓、?、纁三色來看,一染而出的縓多用于喪葬之禮,二染而出的?亦是用于喪葬、招魂等兇禮之中,三染而出的纁卻是大面積應用于吉服中的色彩。簡而言之,縓與?均為喪服中所用顏色,而纁則是用于吉服中的顏色,三色浸染原料相同,差別僅在染色次數上,卻被應用在完全不同的場合之中,差異十分明顯。此外,還如緇、玄二色,二者造字之初,因染色工藝差別,所以分設名稱,但可能目視色差較小,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才相互通稱。古人在顏色上細致入微的劃分,從側面反映出當時染色技藝之高超。此外,細致的顏色劃分,也體現出祭祀活動在這一時期所具有的非凡意義,小到禮冠上一條細小的邊緣所用的顏色、材質都有相應的明文規定。如上文所述“縞冠素紕”,縞是白色的生絹,素則是白色的帛布,二者顏色相近,僅在材質上略有區別,在禮冠上卻被配置在了不同的位置,并且被記錄在文獻之上,足見上古時期祭祀之禮的重要性。
同時,顏色也被賦予了區別階級的功能,不同的人在參加不同的祭祀活動中,所著吉服的顏色亦有所區別。描述復雜顏色的黻、黼與黺,均為天子吉服的專有色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其他階級不能使用。此外,士以上階級即貴族階級所穿著頻率較高的吉服,主色調定格在“上玄下纁”,而平民百姓所參與的祭祀活動如臘祭,人們則是穿著“像其時物之色”的黃衣、黃冠。此時,黃色并不是皇權和尊貴的象征,反而是田夫的代言色。與此相反,黑色在歷史的演進變化中,地位急劇下降。《舊唐書·輿服志》有規定:“庶人以白,屠商以皂……”。(4)皂為植物,可染黑色,皂色即言黑色。曾在上古天子、諸侯、卿士參與高等級的祭祀活動之時大面積穿著使用的、象征嚴肅端莊的黑色,在唐代已淪為社會地位極低的商人、屠夫的專用服色。由此可見,古代服飾顏色在古代是不可隨意選取的,不同階級在顏色的使用上也不可逾越禮制。雖然在不同時代里同一顏色所代表的意義不盡相同,但是顏色對地位尊卑的劃分是始終如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