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亭
【摘 要】教育的多元治理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并在充分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和學習自主權的前提下,既關注學科知識邏輯、實施“循序漸進”的教與學,又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重視學生的“點式學習”。英美國家的車庫文化理念及做法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個性化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教師角色轉變等,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點式學習 教師觀念轉變 車庫文化 教育治理
近年來,伴隨我國教育治理力度的加大,教育領域由一元管理逐步走向多元治理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其不僅表現在政府簡政放權力度的加大、社會中介組織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而且表現在教育的發展理念、體系與制度、學校辦學自主權等均發生了重大改變,中考、高考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教育治理是當代中國教育的重構,是教育理念及育人方式的重大創新,其不僅要求學校構建新的治理結構、完善課程設置、改變教育教學評價模式,而且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真正成為學生的“成長陪伴者”和“人生導師”。
在以往的教育理念及考試制度體系下,由于極其看重考試分數,再加上所學知識的確定性,決定了教師的角色只能是“教書”,中考、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中考、高考不考什么,教師就不教什么。教學方式也只能是不斷重復的“灌輸”,甚至教師考慮的也只能是如何把書本上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確定無疑的知識高效、快捷地注入學生的頭腦之中。而今天的教育治理,不僅倡導教育精神的回歸、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中將呈現多元共治、各個群體主體性充分發揮的新局面,而且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也提示我們,學生成長決定了學什么,也決定了教師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是說,隨著教育治理的深入推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將成為教育內容的決定性因素。其不僅要求學校形成學科知識與科技、工程、人文、藝術、生活等相融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必修與選修有機結合的課程體系,而且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特點、興趣,在充分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學習自主權的前提下,既關注學科知識邏輯,實施“循序漸進”的教與學,又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重視他們的“點式學習”,真正為實現學生的個性、自主、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那么,作為教育治理中重要的主體,教師該如何從觀念認知、知識儲備、自身修養等方面提前做好必要的準備呢?讓我們從車庫文化談起。
一
去過美國、英國等地的人都知道,當地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即House,不是Townhouse 或Apartment),在房子旁邊或庭院里都有1~2個用來停放汽車的車庫。很多時候,為方便起見,車輛并不入庫,而是被停放在路邊或通向車庫的路上,這些車庫的用途也逐漸演化為男主人維修車輛、制作家具、改裝機械設備或女主人種植花卉植物、舉辦家庭聚會、開辦跳蚤市場等的地方,其功能還包括小型音樂會場、游戲室、動物飼養室、小臥室、儲物間,等等。
相對于會客廳、起居室而言,車庫是家庭里最自由、最放松、最有創意的地方。喜歡動手創新的家長,經常在車庫“創客空間”里做著“異想天開”的設計、“豐富多彩”的探索,或完成他們心儀的家具制作、機械組裝,或實驗著自己策劃的物種交叉、植物嫁接,抑或重復著自己不斷進行的、包含物理化學工程等學科知識在內、但又很難叫得上名字的“千奇百怪”的“實驗”或“準實驗”。
1995—1996年,筆者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做訪問學者時,就親眼看見了鄰居帶著他的三個孩子—兩個兒子(一個上中學、一個上小學)和一個女
兒(上幼兒園),在車庫里組裝出輪子巨大、車身挺小、形狀怪異的“通用牌”客貨兩用車。另一位鄰居在車庫里嘗試用魚缸里的營養液來種植無土蔬菜,在西紅柿藤上嫁接出味道酸甜、形狀類似茄子、顏色青紅的“西紅柿茄子”或稱“茄子西紅柿”。關于應該叫什么,當時他們全家有很多爭論,四個孩子中排行第二、上中學的兒子引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上的詞條,堅定地宣稱應該叫“西紅柿茄子”。大兒
子(大學一年級)拿著他們的成果和兩個妹妹(上小學)站在大路邊,手舞足蹈、興高采烈,遠遠看見人就喊“快來看!”“不可思議!”“我們勝利了!”,他們喜于言表、激動不已的神情,筆者至今都記得。
由于多數車庫都是面對大路,天然具有“門面房”的特點,節儉的家庭就會把用不上的物品,大到各式家具、器械,小到針頭線腦、兒童用品等,在車庫里出售。有的家庭還會在車庫邊上舉辦小型音樂會,約上三五個好友,悠閑地曬著太陽、喝著咖啡,輪流演奏著或傳統悠揚或流行高亢的各式音樂。最早流行于北美地區的車庫搖滾樂就是美國車庫文化中最有特色的產物,它是一種未經太多加工或修飾,但最有激情、最有活力的音樂形式,這種音樂深沉與浪漫并存、犀利與幽默兼顧,深受人們的喜愛。之后這種音樂逐漸風靡世界,并深深地影響著其他藝術形式的形成與發展。
不僅如此,追溯歷史,車庫文化還塑造出眾多的知名企業和杰出人才。20世紀20年代末,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堪薩斯城,一個名叫沃爾特(Walt Disney)的年輕人由于貧窮租不起專業畫室,只能把車庫當作辦公場地。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在車庫里畫畫時,忽然看見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來跳去。出于愛心,他沒有把老鼠趕跑,反而拿面包屑等食物喂它。漸漸地,老鼠跟他熟悉起來,并時常在一起玩耍。有時,調皮的老鼠還會爬到他的畫板上漫步、跳躍,乃至做出各種動作。不久之后,沃爾特被介紹到好萊塢去拍攝一部以動物為主角的卡通片,他千方百計地設計、夜以繼日地工作,但卻并未獲得成功。就在他坐在車庫里郁郁寡歡、苦思冥想時,那只快樂、神氣活現的老鼠出現了。于是,他靈機一動,提筆畫出了世界上最著名、廣受兒童和青少年喜愛、形象生動的卡通形象—米老鼠。
無獨有偶,眾所周知的惠普公司也是在車庫里誕生的。1939年,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比爾·休利
特(Bill Hewlett)和戴維·帕卡德(Dave Packard),為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四處奔波。在被多次拒絕之后,他們決定開辦自己的公司。沒有什么積蓄的他們,租不起體面的工作場所,就在舊金山灣區一個名叫帕羅奧圖的小城租了一個廉價的私人車庫,辦起了他們的企業—惠普。如今,惠普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國公司之一,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商業品牌之一。
誕生于車庫的著名品牌還有很多,如哈雷摩托、福特汽車、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You Tube、特斯拉汽車等。這些杰出人才與成功企業的涌現彰顯了車庫文化的特質—自主思考、敢于探索、容忍失敗、批判性思考、創新思維。
筆者在與英、美中小學教師和家長的交流中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英、美家庭給予孩子很大的自主空間,注重對孩子獨立思考、興趣發展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父母們通常會給孩子買各種書籍、玩具、零配件等,也會邀請孩子們參與大人感興趣或社區組織的活動,還會鼓勵孩子們把自己的愛好與在學校里學習到的知識結合起來,提出自己的思考,深入探索下去。孩子們從小跟著大人耳濡目染,逐漸養成了知識學習、資料收集、分析思考與動手實驗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在寬松的家庭氣氛中,孩子們有時幫助大人們做各種家務,有時在車庫里動手制作一些自己設計的物件,或驗證在書籍、報紙上看到的發明或實驗,或與同伴一起邊思考、邊討論地做他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
二
其實,問題意識、探索創新、另辟蹊徑等都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本不需要培養。但由于學校教育過多注重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確定無疑的學科知識的教學,實施整齊劃一的班級管理,“去問題”“去個性化”的工業化教育方式成為主流,在日復一日的測試、考試中,學生們的興趣愛好、探索意識被剝奪了,他們的創新精神、批判思考能力也喪失了。難道學生的學習一定要遵循直線式教學原則,不能采用“跨越式”“散點式”的自主探索嗎?課堂只能按照學科知識邏輯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與學,學生不能憑興趣或感覺進行“點式學習”嗎?
所謂“點式學習”,就是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貫性,不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跨過一些基礎知識學習,學生直接接觸以前未曾學習過的知識,包括前沿性的知識、學科的熱點難點、與所學知識相關的生活中尚未解決的問題等。查看我們的教科書可以發現,書中無不寫著遵循學科知識邏輯、要進行循序漸進教學的教學原則,強調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易到難,教學應該環環相扣,原理要講得清晰、概念要嚴密。無疑,這對于幫助學生打下某一學科扎實的基礎、形成縝密的思維有很大好處,但隨著學科知識越來越多,教與學的體量越來越龐大,前沿、創新的知識就會越來越遠離課堂、游離于教師和學生之外。同時,學習知識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知識,而是為了運用、創造知識。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面對信息時代的知識與資訊的爆炸態勢,具有選擇知識以建構個性化的知識體系的能力才是最為重要的。因此,“遵循學科知識邏輯”“循序漸進”的教與學必須與“點式學習”有機結合,才是合理、適合時代發展的,而不應該一味要求學生機械地記住書本上確定無疑的知識以應對各種考試,養成機械人似的所謂“學習的好習慣”。
反思我們的教學安排,可以發現,在目前的教學體系中要嘗試“點式學習”是非常困難的。預先安排好的教學內容幾乎充滿了所有時段,所有學生要學習同樣的知識,且用同樣的標準要求、檢查并測試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些知識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但是,對比我們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小學的數理化教材,可以發現差異顯著。這些國家教材的特點是既有最基礎、最重要的學科知識,又有學科前沿性知識、學科熱點難點、生活中尚未解決的問題等,其教材呈現的是“學科內知識+與學科相關的散點式知識”,其目的不是把所有重要的東西都選擇出來教給學生,而是選擇出其中至關重要的,以及相關的散落在其他學科或生活中的知識及問題等,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它們之間的聯系、異同,以便他們能夠自主探索、查漏補缺,并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①顯然,如此編排的優點值得我們充分借鑒。
在知識堆積如山、信息鋪天蓋地的今天,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講教材,不僅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適度地超越教材,力求學生的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都能達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而且還要有意地創造機會、設置問題情境,使一小部分知識跨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超越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內驅力,引導并鼓勵他們不斷追逐知識前沿、大膽探索,并使他們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同時,教師也迫切需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不局限于自己所教的學科知識、想辦法讓教學方法多樣化,在教學中包容錯誤、完善自我、體驗到教學相長的樂趣,逐步使原本枯燥的“教書”生活被“有意思”“靈感涌現”的師生合作探究所替代。
針對學科知識的學習,杜威曾指出知識絕不是固定的、永恒不變的,它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一部分,既作為這個過程的結果,同時又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檢驗、再考察、再證實。為了吸引學生在學習中探索,他還為教師提供了問題導向式的教學思路—設計問題情境,產生真實問題,占有資料,從事觀察,想出解決方法,檢驗或驗證方法。
面對以法制為基礎、扁平化、制衡型學校治理的深入推進,教師的知識觀也迫切需要從客觀、正確、唯一的知識觀轉變為建構、探究、多樣的知識觀,在教學中揚棄“知識灌輸”的習慣做法,以開放的態度、包容錯誤的胸懷、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啟發、引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探索、成就自我。
最后,借用美國家長最愛說的幾句話與教師們共勉—“車庫里的工具箱永不上鎖。”“新奇想法不一定都是無稽之談!”“實現改變世界的夢想常常從拆輪胎開始!”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9JZD046)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學校特色發展與實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