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英
如何設計在線教學才能取得與課堂教學同等的教學效果,一定要用直播或者錄播嗎?如果不直播或錄播,如何設計和組織在線教學?我們熟悉的課堂教學中的方法策略適用于在線教學嗎?如何才能讓遠程的學生愿意學習、真正地學習?
在線教學是權宜之計嗎?在線教學需要花更多時間設計嗎?短期的行為有沒有必要?疫情結束之后,恢復正常學校班級教學之后,在線教學如何做?
現在國際上有很多案例都表明,在線教學能夠取得跟課堂教學同等的教學效果。2018年“美國在線教育發展報告”指出,學生在線學習的成效要優于面授的成效。另一個案例,美國斯坦福在線高中是一所完全實行在線教學的學校,在全美高中排名第三、全美STEM特色高中排名第五。在線教學想取得跟課堂教學同等的效果,并不是把課堂教學照搬到網上就可以了,教師需要遵循在線學習的規律,為學生提供有指導的在線自主學習設計和支持。
教育部在《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防止照搬套用正常的教學方式。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隨著在線學習的普及,在線教學已經形成新的教學法,需要重新設計在線教學。那么,如果想取得好的在線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樣設計?筆者總結為“54321”。
一、在線教學的“5”
“5”是指在線學習的五個階段。教師開展在線教學的時候,要先了解在線學習的規律。2004年,英國學者Salmon基于大量在線學習的實踐發現,學生在開展在線學習的時候有五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學生訪問課程、熟悉平臺、熟悉各種軟硬件工具。第二個階段是在線社會化交互階段。因為疫情,社會化的交互中斷了,學生會在網上探尋、重新建立在線社會化交互。第三個階段是信息交流階段。這個階段學生真正開始進行課程學習,包括查閱資料、完成學習任務。第四個階段是進一步深入知識建構階段。學生通過個人、小組的學習活動,促進深度交互,形成自己或者小組的觀點。第五個階段是自我發展階段。學生需要對課程理念有自己的思考,重新進行梳理,總結反思以及提升應用。
二、在線教學的“4”
“4”是指在線教學或在線課程的四個發展階段。國際上在線教學已經有四十年歷史,國內的在線教學也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國際、國內的在線教學都經歷了這樣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建平臺、拍視頻,要把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的好課錄下來搬到網上。然而,實踐表明,學生對這種課堂“網上搬家”缺乏興趣。于是,第二個階段,教師開始重視在線教學的設計,但這個時候主要關注的還是學習資源的設計,特別是視頻資源的設計、制作與包裝。這個階段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各種MOOC課程,不僅是名師講解,而且對每一個視頻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制作。實踐證明,這樣精心設計和制作后的課程確實可以吸引學生,增加學生觀看視頻的興趣。但是進一步研究發現,學生看視頻的學習仍然是非常被動的淺層次學習,學生并沒有進行主動的、參與式學習。教師們會思考,為什么MOOC課程輟學率如此高、完成度如此低?如何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學習?于是,第三個階段,教師進一步強化在線教學的設計,重點強調學習活動的設計,通過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的在線學習。實踐表明,在線學習活動的設計,確實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知識建構。然而,研究和實踐也發現,僅僅有學習活動的設計是不夠的,在線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教師能夠及時給予指導。所以第四個階段,教師不僅要重視以活動為中心的在線教學設計,同時還要關注在線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支持。
前兩個階段是“以學習資源為中心”的在線教學,后兩個階段是“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在線教學。教師們可以對比參照自己的教學,吸取已有經驗,把重心放到“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上。
三、在線教學的“3”
第一個“3”是指在線教學的三個關鍵要素—社會臨場感、教學臨場感和認知臨場感。只有這三個要素都達到足夠水平時,才能產生深層次、有意義的學習。在面對面的課堂上,教師通過學生們的表情就能夠獲得信息,社會臨場感是天然存在的。在線教學當中,社會臨場感、教學臨場感是缺失的。大量的研究表明,社會臨場感和教學臨場感是認知臨場感的基礎。所以,在線教學中,教師們首先需要有意識地構建社會臨場感和教學臨場感,這樣才能為后續的在線學習、知識建構打好基礎。
第二個“3”是指在線教學設計的三個關鍵環節。一是在線學習活動的設計;二是在線學習過程的設計;三是學習支持的設計,或者稱為在線導學的設計。
先看在線學習活動設計和在線學習過程設計。如前所述,學生的在線學習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重點和規律,相應地,在線學習的不同階段,教師也應該有不同的設計和支持重點,設計和選擇恰當的在線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
在線學習的初期,首先,幫助學生熟悉在線學習環境,因為很多時候學生在在線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影響學習感受。其次,建立在線學習環境當中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形成一種友好活躍的交流氛圍,補充在線教育缺失的社會臨場感。最后,讓學生了解信任教師,讓學生對教師建立學術信任感和喜愛,這樣的話學生才會愿意參與學習。在初期,建立教學臨場感,讓學生對教師有直觀親切的感覺特別重要。教師可以在開始的時候錄一個兩三分鐘的小視頻,讓學生了解教師。喜歡教師往往是學生喜歡一節課的重要原因,初期的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還可以通過設計實施破冰、小組建設、自我介紹、學習契約發展目標等學習活動,幫助建立社會臨場感和教學臨場感。
在線學習的中期,重點是知識建構和全員參與,引導學生有效學習。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參與,促進學生之間的會話、討論、互動,教師要給予直接的指導和反饋。如360度看問題、正方與反方、頭腦風暴辯論、案例分析、案例分享、角色扮演、問題解決等傳統課程可以用的活動,也可以演變成在線的學習活動。
在線學習的后期,重點是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可以通過綜合展示和反思總結,設計包括個人創作、思維導圖、學習反思、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等不同階段的在線學習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