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昆明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副校長隋晶帶領其工作室的團隊進行了構建小學語文學習生態圈的探索。隋晶老師提出了“發現—習得—運用”的策略,另外三篇文章,結合教學實例,分別闡釋了如何以“發現”“關聯閱讀策略與寫作”“思維可視化”等方法打造語文生態課堂。期望本期四篇文章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摘 要】小學語文學習生態圈的建構過程是通過“發現—習得—運用”的過程來強化閱讀和習作之間的聯動性和整體發展的持續性。發現,即師生共同確定目標的過程,讓學生能夠逐漸在語文課堂上發現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明確學習的過程。習得,即激活學生元認知能力,形成思維審美同步提升的過程。運用,即在發現和習得的基礎上鍛煉學生的語用能力,以實際語文寫作為載體開展實踐,促進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發展,從而建構語文學習生態圈。
【關鍵詞】語文學習 生態圈 元認知 課堂教學
生態圈(Biosphere)是指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社會學中的生態圈強化了彼此間的聯動性和整體發展的持續性。語文學習生態圈(Chinese Subject Study Biosphere)是指閱讀與習作有聯動性和整體性的持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發現—習得—運用”的建構對語文學習本身進行更加精確的定位;開展大單元備課,優化課堂結構,使學生的語用能力、思維能力及審美情趣得到同步提升。本文結合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來具體呈現如何建構語文學習生態圈。
一、發現:師生的共同發現過程
1.教師的發現—教學目標的確定
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整個單元的內容都圍繞著“預測”這一閱讀策略進行編寫,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不同的預測方法對故事的走向和結局進行預測。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天地中的教學內容也都圍繞著這一內容。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第一,由淺入深設置教學目標。學生閱讀預測能力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目標、有意識地引導,啟發學生邊閱讀邊預測的閱讀意識,并且通過不斷的閱讀實踐來總結預測的基本方法和途徑,通過分解教學梯度而逐步達成的。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課內閱讀學習延伸至課外閱讀,培養學生邊預測邊閱讀的習慣。
第二,凸顯閱讀策略的教學主線。教學時可以不要求學生對本單元課文進行預習,確保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預測閱讀的真實性和及時性。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這樣才能夠整體把握學生閱讀預測能力培養的進度。
第三,把握本單元知識重點,明確能力需求。本單元的知識重點明顯不同于其他單元,本單元的學習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出了要求,學生需要通過不斷的討論、比較、交流、總結等來實現對閱讀預測基本方法的歸納總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本單元培養學生能力的重點,讓學生能夠切實地掌握閱讀預測這一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最終實現學生語文興趣和寫作能力的提升。本單元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見表1。
表1 教學目標的確定
內容 課時 內容簡說 教學要點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2 一座一百多歲的老屋即將倒下,但它為了幫助小貓、老母雞、小蜘蛛,堅持著沒有倒下,告訴了我們樂于助人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的道理 1.認識23個生字,讀準5個多音字,會寫13個字,會寫13個詞語
2.能一邊閱讀一邊預測,知道預測有不同的角度,預測要有一定的依據,預測的內容跟實際內容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初步感受預測的好處和樂趣
3.能將自己的預測與實際內容進行比較,及時修正自己的想法
4.閱讀《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小狗學叫》等不完整的故事,能預測故事的結局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 1 這是一個還沒有講完的故事。胡蘿卜先生漏刮的一根胡子因為吸收果醬的營養越長越長,長到可以當男孩的風箏線。當胡蘿卜先生走過鳥太太家樹底下的時候,鳥太太正在找晾衣繩,故事到這里戛然而止,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小狗
學叫 1 這是一個有多種結局的故事。一只不會叫的狗為了不被人討厭去學叫,他跟小公雞學雞叫卻被狐貍取笑,跟杜鵑學鳥叫卻差點被獵人射中。課文安排了三種故事結局,供同學們猜想續編
口語
交際 1 名字里的故事 1.能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義或來歷,把了解到的信息講清楚
2.聽別人講話的時候,能有禮貌地回應
3.能向家人講述同學名字里的故事
習作 2 續寫故事 1.能根據插圖和提示續寫故事,把故事寫完整
2.能運用改正、增補、刪除等修改符號改錯
語文
園地 2 交流平臺、識字加油站、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 1.能結合閱讀體驗,交流、總結運用預測策略的好處,知道在課外閱讀中要自覺運用預測策略
2.能運用查字典的方法自主認識“典基”等7個生字
3.能結合語境讀準“假、幾、中、處”4個多音字的讀音
4.能說出“百發百中”“四面八方”“七上八下”等成語構詞的特點,并說出其他類似的成語
5.了解引用人物所說的話可以有3種不同的形式,并仿照其中一種形式寫句子
6.朗讀、背誦與團結合作有關的俗語
2.學生的發現——明確學習目標的過程
由于受到自身認知和心智發展水平的限制,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依舊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學習過程中的方向指引,因此學習目標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增強對學生學習目標的引導。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第一,讓學生通過閱讀導言、學習提示來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會將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進行混淆。教學目標是針對教師而言,具備一定的抽象性和綜合性,而學生的學習目標則是應當更加的具體。將學生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將學生的學習目標具體化、簡單化,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握。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容易地明白本單元所要學習的內容,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讓學生真正地在單元學習過程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例如,本單元的學習目標表述為:①認真閱讀課文,你能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預測故事的走向嗎?②在閱讀課文的時候,你能把握本文的關鍵句和重點句嗎?③你能夠根據課文展現出的情節續寫一個合情合理的結局嗎?
第二,根據學生存在的差異來進行引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已有知識都不同,因此在學習目標確定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存在的差異來進行引導,讓學生的學習目標能夠逐漸適應自身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夠讓學習目標具備普遍性和針對性,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筆者將教學目標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能夠流暢地閱讀文章,理清文章脈絡;第二層次:能夠根據文章情節進行合理預測;第三層次:能夠將閱讀預測能力融入寫作中,讓自己的作文更加符合邏輯。然后根據學生的自身基礎為其劃定學習目標,從而實現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發展。
二、習得:循序漸進的過程
從認知角度來講,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三大類。而策略性知識是特殊的程序性知識,是控制個體認知加工過程的程序性知識。縱觀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可以發現,其收錄的文章呈現出一種循序漸進的邏輯性。《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包含大量助學系統,能夠激活學生的元認知,啟發學生的預測意識。《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已有情節續編故事,起到練習的作用,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的預測,增大策略的練習反應強度,使學生初步形成預測的思路和思維模式,之后再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行整合。《小狗學叫》可以讓學生預測多種不同的結局,增加了策略習得過程中的反應方式,強調了預測過程中操作技術的運用,使學生在預測不同結局的過程中認識“童話”真善美的特點,學會審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根據本單元課文的內在邏輯來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預測”這一閱讀策略并進行實踐,最后實現思維能力與審美情趣的同步提升(見圖1)。
圖1
1.學習—了解預測方法,鍛煉預測能力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話故事,篇幅較長,語言淺顯易懂,非常適合鍛煉學生的閱讀預測能力。文章角色眾多,而每個學生的理解角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而且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讀出自己的情感,讀出自己的個性。
(1)情境導入,激活課堂
教師提問:“同學們見過老房子嗎?你見過最老的房子是什么樣子的呢?”讓學生自由交談,可以是年代久遠的古老建筑,也可以是學生老家的老房子,并且讓學生描述一下老房子是什么樣子的。隨后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的老房子的圖片,引出“每一個老房子都擁有其獨特的故事”這一主題。在學生討論完老房子后,引出課文:“我們今天要學習《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看看這座倒不了的老屋能夠為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有趣故事。”
(2)初讀課文,簡單預測
初讀課文,提示:“同學們可以一邊閱讀課文,一邊對故事的發展進行預測。你們能夠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以后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嗎?”引導學生進行課文情節的預測。學生預測示例如下。預測一:這個老屋為什么總會倒不了,他是施加了魔法嗎?預測二:課文中的老屋看上去很慈祥,他會答應那些要求嗎?預測三:一讀到課文中這句話我就知道一定又有人來請老屋幫忙了。隨后,進一步要學生明確說出這些預測都是怎樣得來的。教師可提示學生,文章的題目、插圖、內容等都是可以幫助自己預測故事情節的線索。
(3)分段閱讀,找準關鍵
通過問題指引學生進行閱讀探索,問題如下:閱讀第一、二自然段,你能夠想象出老屋是什么樣的嗎?文中哪些語句描述了老屋的樣子?能否說說老屋怎樣幫助了小貓?老屋怎樣幫助了老母雞?老屋怎樣幫助了小蜘蛛?小蜘蛛會給老屋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4)總結全文,形成能力
我們學習了課文之后,你覺得老屋為什么不會倒下,這體現出了老屋什么樣的品質?你喜歡這座老屋嗎?為什么?(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自由組織語言發表自己的想法)你覺得老屋之后還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結局是什么樣的?(讓學生主動地寫出自己的故事)
本課的教學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首先,讓學生在初讀過程中一邊讀一邊預測,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次,在學生預測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根據什么來預測故事情節的,總結預測的基本方法。最后,通過課文的細講、細讀和學生自我的寫作訓練,讓學生的閱讀預測能力更上一個臺階。這樣的閱讀能力培養的過程不僅循序漸進,更能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的閱讀習慣,將其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去。
2.練習—促進思維可視化,驅動習作熱情
童話故事是最能夠激發學生想象能力的閱讀素材,學生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總會發散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讓學生將自身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穿插于課文閱讀中來預測故事的發展,并且嘗試根據自己的想法來續寫故事。
(1)板塊一
通過多媒體展示課文中的插圖,然后創設情境:“有一天,胡蘿卜先生匆匆忙忙地刮了胡子,吃了果醬面包就上街去了,由于胡蘿卜先生近視,沒有發現自己漏刮了一根胡子,在吃果醬面包的時候,那根胡子傳到了果醬上,對于胡子來說,果醬是很好的營養品呀。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同學們能夠大膽地進行猜想嗎?”此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預測方法大膽地預測故事結尾。
(2)板塊二
教師講故事:“在很遠的街口,有個小男孩正在放風箏,但是線實在太短了,他的風箏才剛剛飛過屋頂。你們知道胡蘿卜先生的胡子能派上什么用場嗎?”
將學生預測的故事結尾用思維導圖分類,發現大多數學生寫的是胡子越來越長,幫助了更多的小動物,有少部分學生寫的是胡子不長了,故事結束了。通過思維可視化,學生發現預測可以有不同的思路。
(3)板塊三
通過多媒體出示原文結尾,讓學生通過對比(學生自由發言,進行故事討論),發現童話故事真善美的內涵,提升審美能力,驅動習作熱情。
本課在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其次通過幾個板塊的情境渲染來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最后通過故事情境、故事圖片和句式續寫讓學生把想象轉變成語言文字,并對比自己的想象和故事實際發展的異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領略到了閱讀的樂趣,又提升了寫作能力。
3.掌握—預測不同結局,提升價值引領
《小狗學叫》課文為學生展示了三種不同的結局,這三種不同的結局暗示了不同的人生態度會造成不同的人生之路,故事的簡單情節不僅能夠給予學生成長的啟示,更是讓學生的寫作閱讀思路得到拓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悟出文章道理,張揚自己的個性。
(1)討論結局,發掘內涵
教師提示:在讀完課文后,可以看出文章中的小狗是有尊嚴的,它有自己的追求目標,我們都希望它有一個美好的人生結局,作者為它設計了三種不同的結局,能說說你比較喜歡哪種結局嗎,為什么呢?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啟示學生細細品讀每種結局的末尾句,讓學生對結局進行討論。為學生介紹作者的選擇,說一說是否認同作者這種選擇。
(2)聯想續寫,拓展思路
教師啟發學生:在學習完課文之后,你能夠為課文加上第四種結局嗎?最好能夠像作者一樣在文中有一個關鍵句來體現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本課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加入自身的感悟,通過教師的講解,對課文的深入分析,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迸發出為文章續寫結局的欲望。這樣不同結局的展示也能夠進一步啟發學生的寫作思路,讓學生在作文寫作時不局限于一種表達思維。
三、運用:形成語文學習的生態圈
語文學習生態圈正是以閱讀和寫作為基礎的(見圖2)。在這一生態圈內,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自由、全面、主動地發展自身的寫作和閱讀能力,并且交流分享,最大程度地發掘自身語文學習能力。語文既是工具,又是承載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寫作的形式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表達欲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發現—習得—運用”的過程,構建語用能力,實現思維與審美的同步提升。
圖2
在習作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進行分工合作,閱讀本單元自己喜歡的課文,收集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其次,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收獲。最后,讓學生根據本次習作主題“我來續編故事”,進行故事的編寫。在學生寫完之后讓學生和同學互相交流、互相修改,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語文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發掘教材的內涵,真正地理解教材的主要教學目的,結合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這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也能夠讓教師的課堂教學事半功倍。閱讀寫作生態圈的建構,能夠讓學生把在閱讀過程中學會的表達手法和表現方式運用到實際寫作中,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作者系昆明市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副校長)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