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升旭

深度學習進課堂已成為近年來課堂教學變革的主流方向。從一線課堂教學研究成果來看,對深度學習的概念,目前存在三種不同解釋。一是將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區分開來,認為深度學習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讓學生學習實現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拓展的一種追求目標。二是指課堂上學生個體進入學習時處于專注的、穩定的、深層次的學習狀態。三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不僅完成了對某些知識的掌握,還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是一種遷移能力的外在體現。
以上說法各有千秋,是對深度學習的多維解讀。這也往往給一線教師帶來迷茫之感: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能被認定為深度學習課堂?如何有效實現? 筆者認為具有以下四種明顯特征的課堂即可被稱為深度學習課堂。
特征一:學習動機是出于主動的
深度學習的第一步是解決學習者想不想學的問題,解決好這一前提問題對后面的教學效率會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個體角度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從問題、情境、生活需求等方面設計課堂導入誘發學生的學習需要。最為常見的有效策略是將知識主線轉向問題主線,即將課題轉變為問題。比如,一位科學教師在執教“蠶的一生”這一課時,巧妙地以“洗過的桑葉能喂蠶嗎”這一問題作為一節課的研究主線。這樣一來,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就明顯增強,主動參與探究的欲望就表現出來了。在這一動能的激發下,學生整節課的學習就具備了深度學習的表征。古人說得好,求學,求學,旨要之機在于“求”,無“求”無以成“學”矣。
特征二:學習任務必定是聚焦的
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就如同一事物互相制約的兩個方面。在單位時間內,要想做到教學任務的深度與廣度同樣到位,是極為不易的。追求課堂的廣度,就極可能失去課堂的深度。因此,實現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最為重要的特征就是學習任務的聚焦化和教學過程的精簡化。《道德經》有云:“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任務太多容易耗費教學精力,任務太雜就無法對目標進行深入學習,泛泛而學容易造成學而不精,面面俱到等于泛泛而談。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容易出現。語文教學目標歷來較為模糊且寬泛,因而容易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所以,教師根據學情與課標有效篩選出一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就是語文教學實現深度學習最為重要的策略。比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略讀課文《刷子李》,課標中與此課相關的教學目標涉及多個維度(見表1)。
表1
類別 教學目標
識字寫字 有較強的識字能力
閱讀 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學習瀏覽
③能推想詞句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
會其表達效果
④了解文章表達順序,體會感情,初步領悟基
本表達方法
⑤擴展閱讀面
習作 ①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②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③習作要有一定速度,課內習作次數有要求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把這些目標都一一執行并實現了才叫“好課”呢?我們需要的具有深度學習特征的語文課堂必定是選取其中一個重點作為學習主線。那么本課的重難點確定為哪一個呢?這就必須結合學生學情與教師本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了。如果學生尚未掌握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那么目標可以確定為:第一,積累并理解本課生字詞;第二,感悟刷子李這個人物形象;第三,學習用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其中,第三點可作為本課重難點進行處理,也就是一課中的“一得”。如果想讓學生以這一課作為例子,拓展課外閱讀量,那么就可以把目標確定為:第一,讀通課文,感受人物形象;第二,掌握對比閱讀策略,拓展閱讀《俗世奇人》。其中,第二點就可成為重點目標。
特征三:學習結果是從淺層表象向深層能力遷移的
深度學習的另一個實現標準,也是重要的實現特征就是通過系列學習活動能最終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完全遷移。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就是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期待。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是能實現“從知道”到“還知道”、從“知道”到“做到”、從“做到”到“做好”。
下面以數學課“認識長方體”為例,看看數學課堂中深度學習的實現策略。課堂中,教師先讓學生閱讀教材所給出的關于長方體特征的概念,即達到第一步“我知道”。然后,通過用12根小棒搭建一個長方體,并與同伴一起比較、分析、思辨小棒的根數與搭建長方體之間的關系,找到長方體有8個頂點、12條棱和6個面的特征,從而達到知識建構的更深層次,遷移到“我還知道”的層次。
有人將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也納入深度學習的課堂特征中。筆者認為在一線教學中,學習過程與學習方式往往較為繁復,以至于無法準確區別它們與深度學習之間是否有直接關聯。另外,無論是過程還是方式,它們最終還是朝著學習結果的方向奔去。所以,單從學習結果就能判斷課堂教學是否具有深度學習特征了。
特征四:學習狀態是向內專注的
既然深度學習關注的是個人的學習狀態,那么,以集體授課制為特點的課堂教學,首先要關注的應該是學生個體學習狀態的表象特征。課堂教學中,讓大多數學生個體進入學習的專注狀態(即能靜下心來進入學習)是深度學習課堂追求的崇高境界。《大學》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通過修煉內心,使其安靜下來,就能培養人的專注力,啟迪人的悟性與智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營造適合的環境,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訓練,經歷時日,學生的學習專注度就會有質的提升。比如,書法教師在進行每日20分鐘的寫字教學時,先讓學生伴隨著寧靜的古琴聲平靜呼吸,自然提筆,然后才慢慢開始一筆一畫進行練習。時間長了,學生就能夠快速進入專注的練字狀態,課堂中彌漫著一股專注的力量。誰又能說,這種課堂不是深度學習課堂呢?我們平日提倡的“工匠”精神,不正是這種能安靜下來,能專注一心做事的精神嗎?
深度學習課堂的實現方式有許多,但是歸根結底離不開以上這四個重要特征。這解決了深度學習的課堂標準問題,只有確定了標準,后面的研究與實踐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集團西溪學校)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