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偉
課程資源是實施課程的必要條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資源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實效。道德與法治是綜合性課程,其課程資源的源頭就是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要做到教、學、做合一。一方面,教育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探尋知識、學會學習;另一方面,教育要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開發和利用好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資源包,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感,而且對深挖課程的育人功能、創新課程的育人途徑,都起著重要作用。
學習資源包既是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也是一種教學形式,有三個特點。第一,內容豐富、綜合性強,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整合出不同的學習資源包。第二,形式多樣、使用靈活,教師可以利用學習資源包,結合教學的不同環節,開展相關教學活動。第三,趣味性強、便于學習,能夠有效形成多種能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貼近真實生活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跨界、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可以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生成長中的價值引領作用,并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筆者以小學四年級“環境污染大搜索”一課的教學為例,說明學習資源包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實踐應用。
一、整合學習內容
為了構建生活化的品德智慧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把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并通過對資源包的閱讀、學習和利用,學會主動探究、體驗生活、升華情感。
首先,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合理、有效地整合學習資源包。“環境污染大搜索”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在于提升學生的環保責任感和環保行動力,因此教師在設計和整合學習資源包時,需傾向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切入,主動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環境問題,探究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以及問題解決的路徑,從而促進學生形成環保意識,鍛煉環保行動能力。其次,教師要結合資源包的不同作用,提前對其分門別類,方便教學時使用。例如,筆者針對本課的教學,根據教學作用的不同,引入兩大類資源包—科普學習資源包和小組探究學習資源包。科普學習資源包是在調查前下發給學生的輔助材料,里面包含著環境污染防治科普例子和環境污染類型;探究學習資源包是在小組合作前供學生選擇的輔助材料,共有六個類別—工業大氣污染、生活大氣污染、工業噪聲污染、生活噪聲污染、工業水體污染和生活水體污染,不同的資源包中又包含著資料類、工具類、方法類的指導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對科普性知識的閱讀和工具性指導方法的習得,進入深度的探究學習階段,開闊視野,啟迪智慧。
二、創新教學模式
教師應在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筆者以思維導學為整體教學模式,在導入、探究和總結這三大教學環節中,恰當使用相關的學習資源包,引導學生學習探究的方法、鍛煉探究的能力、共享探究的成果。
導入環節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為目的,筆者將其細分為“回顧范例”和“學習方法”兩個小環節。筆者先讓學生默讀、熟悉課文內容,再運用思維導學的方式,帶領學生了解本課的幾個著力點。然后,筆者發放環境污染類型和環境污染防治科普例子這兩個科普學習資源包,內有相關的科普圖文知識、科普教育漫畫和視頻,都是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這些素材資源讓學生感受到保護環境與自身生活的相關性,探究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之后,筆者讓同桌之間展開討論,借鑒本課關于農業污染的范例,從中學習探究的方法。
探究環節以引導學生探索、促進思維發展為主要目的,通常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本課的合作學習任務是完成一份關于環境保護問題的調查報告,并用簡單的思維導圖展示調查報告。為了提高小組合作探究的效率和質量,筆者在引導中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明確小組探究的總目標和整體框架內容。第二,明確組員的分目標和具體分工。第三,發送探究學習資源包,鍛煉學生資料整合能力。學生根據目標、報告思路和具體分工,對學習資源進行深入學習、交流和匯總。由于分工和目標明確,小組合作的效率和質量十分可觀。在小組合作的學習框架下,學生既能主動學習相關知識點,鍛煉合作意識和思維能力,內心也能對道德情感產生深刻思考。
總結環節以學生匯報、共享學習成果為主體,具體可分為 “學生匯報”和“教師評價”兩個小環節。在“學生匯報”中,筆者注重營造和諧的交流氣氛,以降低學生的緊張感、提高學生的分享熱情。筆者安排每個小組派4名代表同時上場分要點進行匯報,這樣不僅給予更多學生展示的機會,也使小組合作更加深入,還促進學生在傾聽其他小組發言時不斷產生思維碰撞、深化認識。在“教師評價”中,筆者對小組匯報時學生的表現、匯報的內容、語言的運用等不同方面,給予及時而恰當的點評,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自身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等方面,都有了科學、客觀的認識,使自主探究學習的效果內在化和最大化。
三、豐富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倡導多元化的教學理念,而學習資源包趣味性強,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能夠有效形成多種教學方法,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外是課堂教學空間的重要延伸,因此教師可根據課堂和課外的不同,開發不同的學習資源包,以豐富教學方法。
第一,以學習資源包組合形成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法。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采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通過播放學習資源包中世界各地的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污染的視頻,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直觀的認識和體會。然后再展示學習資源包中關于環境污染的漫畫,引導學生思考并發表感想。在最后一個環節,筆者播放“塞罕壩務林人”的公益片,讓學生暢談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
第二,以學習資源包整合形成體驗式的課外教學方法。筆者整合“環保與法治”“家庭中的節能減排”兩個課外學習資源包。其中“環保與法治”資源包有與環保相關的普法學習資料和習題,學生可利用課外時間與家長一起學習;“家庭中的節能減排”資源包則給學生提供了如何在家中進行力所能及的環保工作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一起踐行健康、科學、環保的生活方式。有效的課外體驗式學習能使學生的經驗和感悟切實回歸現實生活,強化其內在知識結構,形成新的知識和經驗。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南沙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