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也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廣西2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轄12個鄉鎮、148個行政村,總人口38.2萬人,有壯、毛南、苗、瑤等12個民族,其中毛南族人口約6.45萬人。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環江一直是廣西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環江縣堅持黨建引領,部門聯動,全力推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縣累計減貧人口1.73萬戶6.5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9.56%下降至1.48%。
2020年5月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環江退出貧困縣序列,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時表示,得知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我感到很高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來,多個少數民族先后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黨委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黨建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政治責任,注重整合組織資源、發揮組織優勢、凝聚組織力量,全力推動黨建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有效激勵了廣大干部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主動擔當作為。
一是扣緊“責任鏈”。堅持領導帶頭,靠前指揮,縣委常委和縣人大、政協主要領導到全縣12個鄉(鎮)擔任黨委第一書記,對所聯系鄉鎮負總責; 堅持“三級書記”抓扶貧,村黨組織書記帶領村干部全脫產駐村參與扶貧工作,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牢牢扣緊脫貧攻堅一線“責任鏈”。為減輕疫情對脫貧進度影響,縣委書記、縣長、副縣長等更是壓實領導責任,親自登上《中國推介》、《經濟新觀察——縣長來了》、《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等欄目以及抖音、環江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大力推介環江好物,宣傳環江風土。
二是派強“主力軍”。把123位縣直單位“一把手”派駐到全縣143個行政村(社區)擔任“大村長”,抽調“三分之一”得力干部組成“突擊工作隊”下沉一線脫產住村抓扶貧。村“兩委”領取全額工資的村干部與工作組同吃同住,由“大村長”統籌安排工作,縣、鄉、村三級工作組成員達1600多人,實行“網格化”管理,工作組逐村逐戶“地毯式” 排查和大數據比對,抓實抓細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經濟日報社、中國新聞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駐桂新聞媒體聯合編寫“扶貧攻堅啃硬骨頭的‘環江模式——123位縣直單位領導包村扶貧”,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方春明給予肯定性批示,在《廣西精準脫貧攻堅簡報》刊發,并配發編者按,指出環江為廣西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供廣西各地學習參考,并上報國務院扶貧辦。該經驗做法還得到中組部《組工信息》第76期以及《廣西組工信息》第32期刊發。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黃榮彪 ( 右二)在調研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工作。
三是激發“新動力”。堅持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脫貧攻堅新動力,在“專項整治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工作中,多措并舉嚴控貧困地區孩子失學輟學的做法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朝聞天下》等媒體以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欄目報道。《中央第二巡視組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意見廣西整改工作簡報》(2019年第11期)中指出,環江縣狠抓國家扶貧領域反饋問題整改,整改落實全部到位。2019年10月22日環江在全市主題教育工作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
一是堅持嚴管厚愛。關愛激勵脫貧攻堅一線干部,為扶貧路上的幫扶干部“保駕護航”,在關安村建立廣西首個“扶貧紅色驛站”,得到《中國扶貧網》、《人民網》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注重在扶貧攻堅一線發現、培養、使用干部,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近年來,共提拔脫貧攻堅一線干部111名,表彰獎勵幫扶成效突出干部50名,優秀第一書記41名,優秀工作隊員31名,優秀村“兩委”干部16名;晉升干部職級38人。
二是強化人才引領。不斷完善落實《自治縣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激勵暫行辦法》,2019年共招錄(聘)各類人才349人,其中包括10名碩士研究生、4名國家一流大學本科生、3名臨床醫師和6名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為打贏脫貧攻堅“四大戰役”提供智力支撐。同時,選派37名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傳授專業技術,800多個“田秀才”“土專家”在桑蠶種養、林業加工等行業發揮作用,先后抽調30多名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到高鐵項目、征地拆遷、脫貧攻堅等全縣重點、重大工作臨時部門工作,發揮人才引領作用,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
三是激發群團活力。充分激發各群團組織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戰。堅持黨建引領,推動供銷聯社系統改革促脫貧,環江縣供銷合作社獲得“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記二等功集體”稱號;環江老科協積極服務產業發展,榮獲2019年全國老科協先進集體稱號,是廣西唯一獲獎的縣級單位。2020年,為應對疫情影響,環江通過完善頂層設計,激發群團活力的方式,發動全縣萬人參與消費扶貧大行動,聯合全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使用各單位50%的工會經費、伙食補助經費和其他合規經費,以單位團體形式定向購買環江境內農產品,以切實行動保障農產品銷售,增加貧困戶收入。
一是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煥發新氣象。堅持“嚴格責任落實,做到精準識別;嚴肅整治工作,做到精細整頓;嚴謹核驗銷號,做到精確轉化”的“三嚴三精”工作措施,扎實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明顯提升。12名鄉鎮黨委第一書記、123名“大村長”及7450名幫扶干部與群眾同吃同勞動,打成一片。2019年7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以《強了主心骨脫貧更有譜》為題詳細報道了黨員干部帶領貧困群眾全力發展脫貧產業的做法與成效。2019年10月30日環江在全區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暨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工作推進會上作了典型發言。
二是搭建創業平臺,拓寬百姓新富路。通過提升“紅雁引飛”工程,開展“筑巢引鳳·能人創業”行動,全縣145個行政村(社區)都創建“紅雁引飛黨員能人帶富示范產業園 ”,《中國新聞報》報道了環江黨員能人帶富典型經驗,央視17套《致富經》欄目以25分鐘的篇幅介紹了環江“香豬媽媽”的養豬致富經歷,打響了環江香豬等農特產品的名聲。
三是創新治理模式,共享發展新成果。創新實施“黨建聯抓、自治聯管、產業聯扶、就業聯創、文化聯辦、服務聯動,全力帶動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六聯一帶”以及“三社聯動”“大黨委”機制,有效破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難題,全區易地扶貧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學習交流會”在環江召開,經驗做法得到《中央第二巡視組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意見廣西整改工作簡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工作情況交流》等專題刊發,并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秦如培的肯定性批示。

這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重樓村夏日田園景色(5 月 25 日攝,無人機照片)。 初夏,雨后初霽的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重樓村綠意盎然,田園如畫。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四是達標全覆蓋,集體經濟收入新提高。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著力做好土地流轉、清理規范承包合同、物業經濟、產業發展、農業保險、建強村干部隊伍、統籌服務“七篇文章”,大力支持發展各類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和收入渠道。2019年環江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萬元以上,20個村收入達10萬元,最高已達到61.95萬元;同時,出臺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方案,完善減貧帶貧機制,著力破解部分村級有錢不敢用、不會用難題,最大限度發揮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作用。2019年底,環江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通過自治區“四合一”扶貧成效考核,代表廣西接受國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核驗檢查,獲得“優秀”等次;5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網)刊發了《廣西河池環江:巧用村級集體經濟助推脫貧攻堅》經驗文章。2020年環江將繼續加大村集體經濟扶持力度,投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4760萬元,目前已新增村級集體經濟項目70個,為確保完成2020年全縣所有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30個村收入達10萬元,2個村收入達50萬元以上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如今,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環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環江各級黨組織將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把各級黨委的關懷厚愛轉化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黨建引領,堅持脫貧“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以昂揚的斗志、飽滿的熱情、旺盛的干勁繼續奮斗,引領廣大群眾投身鄉村振興建設,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作者為中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委員會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