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中國的省份很有意思,河南河北的“河”指黃河,湖南湖北的“湖”指洞庭湖,山東山西的“山”指太行山,那么廣東廣西的“廣”指什么呢?
蒙起鵬《廣西通志·地理篇》記載:“漢之廣信,今之封川縣。交州剌史治廣信,統鄰三郡,今分三郡之地為二省,封川以西,廣西也;封川以東,廣東也。吳以廣名州,本于廣信;宋以廣名路,亦本于廣信也。”由此可見廣州、廣東和廣西之名,皆源于廣信。
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后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內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歷史上的廣信縣城在何處至今仍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在今天廣西梧州市萬秀區,也有人認為是在廣東肇慶市封開縣,也被稱為懸而未決的嶺南史地“公案”。
在兩漢時期,有一個以“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義而取名的廣信縣治。“廣的話很簡單,就是廣布恩信的意思,最早設置這個縣是國家為了把中原的文化國家的一些理念推廣到嶺南來,廣信就是這樣來的。廣信就設在今天的梧州和封開之間,兩個地方都包括,是聯系嶺南和中原最早的通道。”廣州大學嶺南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元林對《小康》記者說。
據籍載,廣信既是統領嶺南地區的交州州治、又是蒼梧郡治所在地。然而,這個文明古縣的治所設在什么地方?如何演變?后來又為什么消失?長期以來,這些問題被人們所忽略。由于相關方面的原始文字記載較少,大家又往往只是在文字上的推敲,而不是把這些籍載與多方面的資料結合起來綜合考究。結果各人的理解不同,提出的見解也就不同,以致見仁見智。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北方,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并于公元前217年派尉屠唯率兵50萬(存疑),分五路進軍嶺南,不久“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史記·秦始皇本記》、《史記》卷113《南越傳》同),為中原統治嶺南地區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由于秦末農民起義,原南海郡地方官趙佗趁機自立為南越王。他以番禺為根基,控制著北面的關隘,“急絕道,聚兵自守”(《史記·南越尉佗傳》),實行封建割據,占據著整個嶺南地區。到了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南征,把秦末南海郡尉所建立的、其子孫共同經營了93年(公元前203一111年)的南越國消滅了之后,才正式在嶺南地區設置了九個郡(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澹耳)。其蒼梧郡下轄十個縣(廣信、端溪、高要、封陽、謝沐、馮乘、臨賀、富川、荔浦、猛陵)。這是籍載上出現廣信縣之始。也可以說,嶺南地區郡縣行政制度的實行是“發端于秦而成于漢”。

2011 年 8 月 10 日,由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封開縣委縣政府主辦的“封開:廣府首府論壇”舉行,粵桂兩地相關專家學者共聚一堂。
封開縣文聯、專職副主席陳楚源對《小康》記者說,“有關廣信縣的史載較少,加之原始文字記載較為籠統,也很混亂。”據《續漢書·郡國志》載:“蒼梧郡廣信”。劉昭注:“漢官日:刺史治”。又據《后漢書》注所引《漢官》和《宋史·地理志》所言,漢“交州刺史治,初設于廣信,后遷交趾之龍編”。到了公元203年,漢獻帝又把刺史治搬回廣信。所以講,廣信縣在歷史上曾兩度成為嶺南首府駐地。由此可見,廣信縣在整個嶺南地區有著重要的、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那么,具體到廣信治所在哪,眾說紛紜。“一說廣信縣治設在今天的梧州市內;一說廣信縣治應在今天的封開縣境內。由于時至今天梧州和封開兩地都未能拿出令人確信的考古證據來證明廣信縣治地的確切位置,故從理論上去論證廣信縣治的具體地點就顯得十分必要。”陳楚源說。
“封川說”認為,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在南越國境內只標了“封中”一個地名,而且漢代蒼梧郡境內賀水沿線置縣明顯比漓水沿線多,說明漢代特別重視瀟水-賀水這條交通要道,并運用政權建設的有效手段來鞏固、強化“封中”;故廣信縣治的設置,不可能離開賀江出口的封川而西移到漓江出口的梧州。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在《世界史上廣東學術源流與發展》一文指出“東漢時代,印度佛教,以至海外各國的文化,亦多自越內以及廣東的徐聞、合浦與番禺等地的港口傳入,而扼西江要沖的蒼梧,遂成為中原學術文化與外來學術文化交流的重心。現在廣東的封川,就是漢代交州刺史駐地及蒼梧郡治的廣信。”
中央文史館原副館長葉恭綽在論述廣東得名的來由時有這樣的觀點:“稽諸史乘,省名實先得廣字于前漢,后得東字于唐代;蓋漢武分置南海、蒼梧、合浦三郡,皆統于交州刺史,而治在廣信。吳黃武七年,割南海、蒼梧、郁林、高涼四郡立廣州;以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其命名廣州緣刺史治在廣信,故取為州名。迨唐分嶺南為東西道,始有東字之稱。其后北宋因分廣東西兩路,而元明清相沿不改,廣東之名遂以確立。考漢之廣信,乃今之封川縣地。交州刺史所轄三郡今屬廣東、廣西兩省。封川以西為廣西,封川以東為廣東。明改廣東行省,蓋緣于此。”
1996年國家文物局編印的《中國文物地圖集·廣東分冊》已名正言順地把漢代廣信縣定位在今封開。“在賀江出口處這片地方,隋朝以后成立了一個縣叫封川縣。封川縣這一名稱一直用到解放初,1961年后由于行政區劃的改變,將過去的封川縣和開建縣合并成了現在的封開縣。說廣信即封川,也就是說廣信即今封開,而非今梧州。”陳楚源說。
廣信即今封開,有很多輔證,在廣信塔的東面,是封川古城所在地,至今保存有封川古城墻。此外還有瀟賀古道村落、龍皇道茶船碼頭、古廣信塔等均可尋得封開往昔繁華。陳楚源對《小康》記者說,《蒼梧縣志》引用了《方輿紀要》上的文字說:“廣信故城,在今府治東。”這里的“府治”應是明代兩廣總督府所在地,即今天的梧州市河東老城區。核諸實地,此“府治東”是連綿群山,能夠有建城條件的恐怕是今封開縣地了。還有,《蒼梧縣志》引用了《輿地志》上的文字說“廣信縣之東有孤巖,巖有斑石,皆五色。”此斑石者,正是現封開縣杏花鎮廣信河邊的天下第一大石——斑石焉!記者曾過此地,蔚為壯觀,旁人告知《西游記》曾取景于此。
此外,也有一個觀點是,今之梧州即漢廣信縣治所。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梧州曾經是蒼梧縣的前身。蒼梧郡設在廣信縣,理所當然,梧州即廣信縣治。
梧州地理位置優越,明朝韓雍《開設總督府記》有這樣的記述:“惟梧州介乎兩廣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適均。群山環拱,三江匯流,嶺南形勝,無可比擬。總府之基,其出自桂嶺,而來至梧城,中盡而復起,巍然突出,狀如盤石,登高遠眺,一目千里,門必晦千萬年,而一旦顯于今日,豈非天造地設,有所待而然與?”梧州地處西江、潯江和桂江的三江匯合處,乘船溯江而上可到廣西各地,直通云貴,順江流而下可達粵東,能在政治、軍事上控制一方,在經貿上腹地又廣。正是這些緣由,梧州成為從明朝至清初兩廣總督府的駐地,后來成為廣西“水上門戶”的要地。
“韓雍對梧州的評價有說服力,很有代表性。自古至今,梧州城能成為歷代縣、州、郡的治所緣由也是如此。”廣西師范學院地理系副教授劉茂真說,特別是在科學不發達,軍事防御力量差,交通運輸工具落后,尚以水運為主的漢至南朝時代,地方一級的郡縣治所,選擇水運方便,有防御條件的地方尤為重要,是客觀需要。故可以判斷,廣信縣治所、蒼梧郡治所在今梧州城。
“梧州的城區變遷是由今天東正路一帶逐漸往外延伸的,而封開原來的故城在今天的封川鎮,那里有城址與碑石可考。而今天封開的中心江口鎮,在明代時只是一個埠頭,新中國建立后才將行政中心移至江口鎮。”梧州學院西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建軍對《小康》記者說。
劉茂真也談到,“位于西江畔的封川地古城,與處于西江、潯、桂江三江匯合優越地理位置的梧州相比要差,故蒼梧郡治所、廣信縣不可能在封川。封川古城往北的通道線,條件差。在社會安定的正常商貿活動中,人們不會走此道,而是乘船沿湘江、靈渠、漓江、桂江的水道線行走。故蒼梧郡治所、廣信縣城,亦不可能設置在封川古城。”
在不少梧州人眼中,嶺南文化在當地非常濃郁,可側面佐證梧州城為蒼梧郡治所,為廣信縣城。梧州人梁曉婷對《小康》記者說:“我們那邊風俗習慣和廣州差不多,天氣預報都是看廣州的,不看南寧的。梧州還曾被叫作‘小廣州,有條騎樓街和廣州上下九幾乎一樣,街內還有陳欽與陳元父子二人的塑像,當時陳氏三代是全國一流的大學問家,世稱‘三陳。”
“封開,兩漢時期曾是廣信縣故地,乃蒼梧郡郡治以及交趾刺史部所在地。廣信縣位于嶺南地區的腹心位置,是兩漢時期嶺南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是嶺南最早的‘首府,是粵語的發源地,是兩廣的門戶,瀟賀古道和茶船古道也在此相匯。”封開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程紅向《小康》記者介紹,今年8月封開縣還將在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支持下舉辦第五屆廣府文化論壇,專題研究瀟賀古道與嶺南文明的關系,重點探討瀟賀古道與廣府文化、瀟賀古道歷史文化的研究與活化、封開在瀟賀古道的歷史地位、封開及兩廣文旅融合。

封開是嶺南地區最早的首府所在地,民智開化較早,唐宣宗時期,封開人莫宣卿成為嶺南第一位狀元。
記者注意到,在計劃邀請的人員名單中,除了廣東和封開當地的專家學者,來自廣西的梧州學院、賀州學院多名專家學者也在受邀之列,他們開放合作、求同存異、包容并蓄的態度頗讓人耳目一新。因客觀起見,記者需要多方采訪相關專家學者。在了解到記者想采訪廣西方面的專家,陳楚源很爽快給記者推薦,“你說是我介紹的沒問題,我們都很熟悉。”被推薦的王建軍對記者說,“我在2016年就參加了在封開召開的廣府文化論壇,封開地處粵西,是廣東的欠發達地區,利用這一文化盛會激活經濟,是一件喜事。”
“我們應該拋開這樣一個紛爭,用大廣信文化的概念來實現兩廣地區合作共贏。廣府文化的起源,粵語的起源都是廣信這個地區。”王元林說,“我們給梧州編了一本書《嶺南古都》,講廣東廣西這一帶的交通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開會時我們還帶著。”
陳楚源說:“深入研究封川與梧州的‘蒼梧歷史對當下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封開、梧州本為一家,最近國務院批準在封開和梧州設置‘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這是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大戰略,有利于推動兩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應屬‘資源共享。”記者也曾到訪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園區道路互相聯通,廠房拔地而起。在廣西“東大門”,昔日的荒山野嶺逐步變成開放高地、投資洼地。
“地名爭奪戰”“名人故里爭奪戰”在挺多地方出現。如重慶酉陽、湖南桃源兩縣就為誰是陶淵明筆下真正的“桃花源”打起筆仗,再如趙云故里、李白故鄉、曹雪芹老家,甚至西門慶家鄉也引發多地紛爭。
“文化旅游資源爭奪的本質是當地急切利用一切資源發展經濟的行為。”王建軍認為,這種行為在計劃經濟時期不存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存在。說白了,方志中記載的山川、古跡信息是很好的旅游資源,中國傳統山水文化中有一個“八景”情懷,每一種方志都融合這一情懷。但是沒發現哪個地方旅游部門對“八景”元素好好提取。與其爭論,不如利用本地各種文獻進行旅游資源發掘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