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中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科技創新、吸納社會就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中小微企業受疫情影響嚴重,不少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在認真分析研判疫情影響基礎上,貴陽市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其中,在“保市場主體”方面,采取系列措施。
“針對不同領域、不同規模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從財政資金支持、金融稅收優惠、物流運輸保障、復工用工協調、降低企業成本、法律援助、信用修復等方面,提出了一攬子措施,支持企業渡難關、促發展、穩就業。”接受本刊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貴陽市市長、貴安新區管委會主任陳晏說。
為統籌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工作,貴陽市及時成立復工復產工作專班。
通過采取劃片包保、行業包保、屬地包保、駐點包保等形式,貴陽市幫助企業解決用工、物流、資金流、原材料運輸、防疫物資匱乏等實際困難,為企業提供“點對點、一站式”直達運輸服務,對外地員工返筑返崗產生的交通費用給予補助等措施。
“截至2月底,貴陽市在全國較早實現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重大工程項目100%復工復產,目前各類企業正從復工復產向達產增產穩步推進。”陳晏說。
截至5月18日,貴陽市累計兌現各項政策扶持資金超過1.22億元,受理企業緩交電費涉及金額約2.68億元;累計辦理新增貸款1.95億元、續貸860萬元、以新還舊貸款901萬元;社會保險費緩繳累計申請企業3602戶,緩繳金額8.4億元,減免社會保險費16.55億元,失業保險穩崗返還8400萬元,惠及企業4054戶,累計支出就業補助資金突破5000萬元。
針對中小微企業政務服務需求,貴陽市實行“網上辦、預約辦”,高效解決企業和群眾所急所需。不能線上全流程辦理的,專門開辟“綠色通道”,服務關口前移,實行“急事急辦、特事特辦”。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非常之時,我們采取了非常之舉。”陳晏說,對具備生產條件但暫不能提交相應材料的企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簡化辦事流程,大力推行“告知承諾、容缺后補”,推動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
近年來,通過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和國內其他城市先進做法,貴陽市著力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連續兩年榮獲“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中國企業營商環境(案例)十佳城市”榮譽稱號。
在推進簡政放權方面,貴陽市精簡和下放各類行政許可事項,實行告知承諾19項、優化準入服務79項,共惠及企業12430戶。
通過調整政府工作部門權責清單,貴陽市深化“證照分離”和“多證合一”改革,不斷優化“一網通辦”,實現“一網提交、數據共享、信息互認、零跑審批”。
2019年,貴陽市新增市場主體14.46萬戶,市場主體總量達到57戶萬。“企業開辦時間由原來的22.9天縮減至當前的一個工作日以內,實現開辦企業‘就近辦‘簡化辦。”陳晏說。
此外,該市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通過推進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貴陽市將簡易注銷公告時間由45天壓縮至20天,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列為全國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試點城市。
在推進減稅降費控成本方面,貴陽市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勞動力成本、融資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從而讓企業輕裝上陣、降本增效。
通過推進市場監管,貴陽市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運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該市建立起基于“一籠、一庫、一網、一平臺、N應用”的社會信用體系,推動違法線索互聯、監管信息互通、處理結果互認。
貴陽市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模式在2018年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2019年5月因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落實事中事后監管等相關政策措施社會反映較好,再次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
通過發揮大數據優勢,貴陽市依托一張電子政務外網和一朵“云上貴州”貴陽分平臺云,構建全流程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使群眾和企業通過一個唯一身份證號,只進一次政務服務網登錄入口的虛擬門或政務服務中心的實體門,只填一套表格,一次性完成業務辦理,打造了“一張網、一朵云、一個號、一扇門、一支筆、一次成”的政務服務模式。
目前,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事項已全部接入電子政務外網,網上政務服務能力位列全國32個重點城市第8,承諾時限與法定時限壓縮比例達到67.9%,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
“群眾辦件等待時間明顯減少,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讓企業和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陳晏說。
除推進“一網通辦”,創新政務服務模式外,貴陽市還著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構建新型監管模式。
以打造政務服務最優城市為目標,貴陽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推進商事制度改革。
2019年,企業開辦、外資企業備案實現一個工作日完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80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時限壓縮至5個工作日,成為全國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試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