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拴敏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 宮蒲光
全國兩會期間,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帶來“關于進一步加大對慈善事業發展支持力度”的議案。
議案主要是從進一步加強全社會對慈善事業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大慈善事業法治化力度、進一步加大對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激勵力度、進一步加大對志愿服務的制度性激勵力度、進一步弘揚慈善文化,營造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等5個維度展開,提出了對慈善事業的現狀分析以及未來發展方面的建議,供有關方面參考。
通過新冠肺炎疫情的檢驗,反映出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中,對慈善力量的地位和作用還存在重視不夠;在組織協調、統籌發揮慈善力量方面還存在短板。疫情初期個別慈善機構顯得力量不足、物資發放不及時,個別地方紅十字會物資分配不合理、捐贈信息不透明等現象正是這一問題的反映。因此,要深入領會并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統一認識,轉變觀念,從社會第三次分配的高度,將慈善事業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格局,統籌謀劃,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強化全社會的慈善意識,營造良好的慈善氛圍,激發慈善組織和社會大眾參與慈善、奉獻愛心的熱情,充分調動蘊藏在社會大眾之中的巨大慈善正能量。
在具體工作中,需進一步改進對慈善行業的監管理念和方式,將鼓勵支持、協調促進慈善事業發展作為監管工作的基本理念與出發點,在此基礎之上再強調依法規范、從嚴管理。監管方式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不斷增強監管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科學安排。
慈善事業是一項以愛心為基礎的全民事業,因此,有必要對國家褒獎慈善事業的規格予以提高。比如建立國家定期召開“中華慈善大會”制度,將“中華慈善獎”由部門表彰獎勵提升為國家獎項,以增強慈善捐獻者的榮譽感。
《慈善法》出臺4年來,我國慈善事業法治化逐步進入新階段,但依法行善、依法促善、依法治善,全面推進慈善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與全面貫徹落實《慈善法》的要求還有差距;二是慈善組織在國家重大公共事件中的法律地位還不甚明確。如現行《突發事件應對法》中就未列入“社會組織”概念,更沒有對“慈善組織”的規定;三是慈善監管和優惠政策制定的體制還有待理順;四是與《慈善法》相配套的政策法規體系建設還有待完善;五是落實《慈善法》規定的慈善事業信息公開方面的要求尚缺乏信息化、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等,都是需要進一步完善之處。
社會的愛心善意和政府的有效激勵是慈善事業穩步前進的雙腿與事業騰飛的雙翼,兩者缺一不可。我國慈善事業起步雖晚,但發展勢頭強勁,正是得益于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一系列慈善促進政策。今后的加快發展,依然有賴于國家的促進措施和政策激勵力度的加大,比如稅收政策向慈善事業傾斜,增加對慈善捐贈者和慈善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對的保障激勵和財政資金支持等。
志愿服務是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和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的重要生力軍。但就常態下的志愿服務而言,卻存在缺少國家層面的表彰獎勵、政策剛性和激勵力度不足、對志愿服務的經費投入不足等突出問題。因此,國家應著手建立以精神獎勵和社會優待為主、適度物質回饋為輔的志愿服務激勵制度,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和社會進步中的巨大正能量,提高志愿者的榮譽感和獲得感,促進志愿服務事業加快發展,蒸蒸日上。
我國當代慈善事業盡管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很好,一個具有組織化、公眾化、規范化、透明化、專業化的現代慈善體系已基本形成。然而與蓬勃發展的慈善實踐相比,在慈善理論研究、慈善理念確立、慈善文化普及的廣度與深度等方面還顯得相對滯后。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應調動各方力量,采取多種方式,打出推動慈善事業向前發展的“組合拳”。
因此,建議將“慈善”概念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范疇,以推動慈善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緊密結合的全民共識和行為自覺;大力推進慈善文化體系建設,積極支持在高等院校開設慈善理論與文化專業,深化慈善理論研究,培養高層次慈善人才;國家有關部門應協調相關高校、科研機構、慈善組織、慈善企業與慈善家,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和慈善工作者的作用,深入開展慈善理論及政策研究;大力促進全社會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的文化氛圍,充分利用“中華慈善日”“中華慈善獎”“慈展會”等載體,宣傳慈善文化、弘揚志愿服務精神;積極推進慈善文化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活動,努力營造全民慈善氛圍;要用黨中央關于發展慈善事業的精神引導社會輿論,宣傳部門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在輿論中的主導作用,大力宣傳慈善事業發展的正面典型和積極貢獻,樹立慈善事業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為慈善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總之,我國慈善事業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相比依舊存在較大差距,無論是政策支持力度、公眾參與的廣度深度,還是慈善資源的調動能力及其在社會分配、社會治理中其功能作用的發揮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慈善事業由精英慈善走向大眾慈善,由個體慈善走向普惠慈善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培育與提升大眾慈善文化,營造與優化社會慈善氛圍,已成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與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