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全國人大代表南陽鼎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馨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任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關系到億萬農村群眾的福祉,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南陽鼎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馨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民始終是農村人居環境的主人,在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主體作用。但在實踐過程中,農民的主體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
王馨建議,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必須明確功能定位,即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政府負責搭臺,而戲怎么唱,要靠廣大農民。應進一步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切實有效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王馨說,這段重要論述闡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方針,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指導作用。實現生態宜居,就必須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正式印發。經過全社會的努力,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積極進展。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0%,90%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覆蓋84%的行政村,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實現歷史性變化。”
王馨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使得農村更美麗,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但通過調研王馨發現,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是一個由經濟、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日積月累形成的復雜社會問題,整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難度很大。
王馨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導致推進難、推進慢的原因。她認為,這與農民傳統觀念轉變普遍較慢、農民參與意識普遍不強、部分農民“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直接關系。
“農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殘人員,思想相對保守,由于長期養成的習慣,在環境衛生、畜禽養殖方式的規范改善上,觀念轉變較慢,參與整治和愛護環境的自覺性不高,有的還出現抵觸情況。同時,部分農民對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意義和要求知道不多,片面認為環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干部的工作,與己無關,持不配合態度,只當旁觀者,不做參與者。”王馨說。
王馨認為,農民很少參與政治工程的項目建設,也是導致農民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如果不重視農民的智慧和力量,發揮農民的主體性,關于農村發展的愿景將難以獲得農民的認同和理解。
“農民在先前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確實獲得了許多實惠,但就是在這樣越來越好的情況下,農村依然無法吸引并留住年輕人來創業發展。除了農村的創業機會較少等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鄉村缺乏能吸引人的經濟主體價值,其變化、進步不能契合農民的需要和期望,也體現不出農民的智慧。”王馨說。
王馨舉例說,在諸多農村發展項目中,農民往往是被動參與,無法真正在項目實踐中發揮自身能力。在這種狀況下,鄉村發展并不能提升他們的成就感。
王馨多次向記者強調,農民應該始終是農村人居環境的主人,應發揮主體作用。
那么,人居環境整治怎樣做,農民才滿意?農民急需急盼的項目是什么?農民切身意愿訴求是什么?
她表示,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對農民的切身意愿訴求了解還不夠,這導致新上項目不受農民歡迎。部分通過整合用于人居環境整治的涉農項目,由于脫離當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存在安排不合理、工程質量差、亮點“太靚”、資源浪費等情況,農民和村社干部比較反感,意見較大。
“而且不少地區鄉鎮、村社都是干部主導,農民參與社會治理機會很少。”王馨說。
“因此,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才能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強大內生動力。”王馨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要求,創造有利條件,營造良好環境,培育農民的主體意識,充分尊重農民主人翁地位和權利。
王馨同時建議,應該建立完善具備操作性的農民主體地位權利保障機制,“實現農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和完善能落地的制度機制是保障。”
與此同時,強化領導干部帶頭引領、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項目建設、積極引導村民自治、重視人居環境整治人才培養等因素同樣至關重要。
王馨認為,人居環境整治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有效領導與科學規劃,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要大包大攬、包辦代替,而是要幫助農民找準路子,和農民一起想辦法,因地制宜地制定規劃、明確路徑、尋求突破,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在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項目建設方面,王馨舉例說:“在千方百計籌集整合項目建設資金,強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基礎上,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發展、特色鎮村建設、美麗鄉村提升等領域。特別是通過一事一議發動農民出資,形成‘誰受益、誰出資的良好氛圍。”